关于村干部任务的小论文
一、大学生村官形成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频繁出现的词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兴群体,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995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招录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海南省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3年,广州天河区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开始,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派遣大学毕业生加入广大农村。2007年6月5438+10月,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相关措施,引导到农村创业。2008年5月,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座谈会,决定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6543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大学生村官1形成原因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自1999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一番。
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654.38+0.4万人飙升到1万多人,而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 ~80%。“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不复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
2.这个城市的生活费用仍然很高。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能源、社交娱乐、生活用品的消费上,核心是住房消费。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虽然自2008年以来,城市房价有所下降,但许多城市的房价仍保持在高位。同时,煤气、天然气、汽油等能源的消费水平也很高。城市的物价普遍比农村高,所以城市的社交和娱乐费用要比农村高很多,而且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中低收入者,这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
3.大学毕业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从人的需求来看,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指个体追求成长发展、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造福人类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在驱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想要证明自己,渴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愿意为有价值的事业贡献力量。大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需求。他们普遍志向远大,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4.国家惠农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
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近年来,农村形势持续好转,农民收入增幅回升,农业农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就需要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多在农村;不到10%的农村劳动力参加了专业技能培训,接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村庄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较低,现代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3]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和“能人”大多外出打工,导致新农村建设缺乏优质主体。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是将传统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的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6.国家给予大学生村官的优惠待遇和相关政策非常诱人。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到村就业,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如大学生村官享受的补贴和津贴,参加养老社会保险、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国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以及选调生在招聘、考研、公开招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报考村官有着最直接的吸引力。
第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新的理念,需要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村官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观念落后。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传统观念突出。如“多子多福”的观念;“离乡难”的乡土观;“无商不奸”的经营理念等等。[4]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如果长期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一种精神惯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扭曲人们的心理,扼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它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直接造成了落后和贫困的积累。二是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触。经济生活中的现代观念主要表现为市场观念、竞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它的特点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显然,这些现代观念与小农的愚昧落后意识格格不入。当人们长期难以突破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时,结果就是人们会陷入一种落后的怪圈——精神生活更加落后。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速度快,有更多的新知识新想法。他们在农村就业,会对落后的观念产生冲击,带来改变,会把现代的、科学的观念输入农村,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
2.有利于新技术、新知识在农村的传播和普及,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许多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需要高素质、科学化的带头人。[5]例如,实施高效和立体农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工业和商业。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村贫困状况的根本改变,必须依靠有知识的引路人,而大学生村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6]新型高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和主体。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最重要的是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离不开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和教育。
3.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村官是新农村的领导者,是新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者和解决者。这就要求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村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律意识薄弱。[7]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充满活力,能够在担任村官的实践中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大学生村官虽然缺乏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但同时具有较高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先进,科学法制民主意识强,思想活跃,点子多。
这和现在的农村干部在很多方面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因此,任命大学生村官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第四,大学生村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缺失为1。不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包括中央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信息。同时,他们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因此,他们可能对农村的政策法规缺乏了解,不熟悉,有的甚至一无所知。
2.缺乏实践经验,容易情绪化。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很少接触农村,农村复杂艰苦的环境对大学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9]农村工作的难度是很多大学生想象不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时,往往缺乏能力和经验或者方法不当。另外,大学生年轻有活力,不够成熟,遇事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脱离农村的情况,脱离村子的情况。因此,他们在任职初期容易出现犹豫、迷茫或无奈,进入角色缓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工作,这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难以迅速在村民和两委面前树立起村官的良好形象。
3.工作方式和方法很难被接受。部分村民可能不理解大学生村官,心理上不接受,认为他们“没毛,不坚定”,导致他们在行为上受到排斥。此外,村委会成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面对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会嫉妒他们的才华,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争权夺利的,所以不愿意理解、信任、欣赏他们,不愿意授权他们,不愿意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不愿意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甚至不愿意排挤他们。
4.缺乏团队合作可能会使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区市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实现“村村通大学生”或“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每个村对大学生的片面追求,大学生服务农村力量的整合不足,农村以外更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村官处于弱势,遇到成功没有人与他们分享;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无处倾诉,无人理解,无人帮助。缺乏相应的高水平装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进一步阻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动词 (verb的缩写)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实现途径。政府应健全和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缺陷,农村整体环境还比较差。因此,有必要落实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才能收到实效。
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
虽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但至今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困惑将长期存在,各种保护和激励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应加快相应的立法进程。
二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给予了一定的优待。各级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落实好这些政策,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11]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基层环境条件差。大学生村官如何长期服务农村?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工作中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成为中坚力量,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服务意识。高校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认识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才。农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需要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在广阔的农村探索创新,用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在农村管理中,要不断改进和打破传统农业的陋习,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从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二是培养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因此,为了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特色专业,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目前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能适应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做出贡献。
农村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大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学会与农民打交道,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智慧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四是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长期服务基层的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德育的主阵地。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基层服务。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服务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在农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大学生村官应以积极的态度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地方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所以大学生村官要能吃苦,能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服务农村的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我们应该热爱农村,农民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有耐心和毅力。
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没有耐心和毅力,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只有做一个非常理性的村官选择,才能做一个好的村官。
第二,大学生村官要端正态度,找准定位。大学生村官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一步。在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初到农村,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与工作无关。但经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他们会逐渐适应农村生活,心态会平复下来,找准定位,会激发他们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第三,大学生村官要积极了解和参与农村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政策、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在处理问题时知己知彼,从容不迫。在政治上,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经济方面,官员自主创业,因地制宜积极寻找项目致富,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文化方面,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既尊重村民习俗,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