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三个理论是什么?并对这三个理论中的一个点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世界戏剧三大理论体系2009-07-23 17:51 20世纪以来,有三批戏剧艺术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即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布莱希特为首的柏林剧院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这三组戏剧艺术家所创造的戏剧艺术独树一帜,体现了三种不同的现代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根据他们不同的表演方式、戏剧观念和美学思想,人们把他们归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系统;梅兰芳体系。

这三个体系,从舞台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表演方法;从戏剧理论的角度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戏剧观和戏剧美学;从戏剧艺术风格来看,是三个不同的戏剧艺术流派;从戏剧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 ~ 1938)是前苏联著名的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和舞台艺术改革家。他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制造商和工厂主,与文化活动人士关系密切。14岁走上舞台。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琴科共同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一生编导和担任艺术总监的戏剧、戏曲作品超过120部,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戏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就,著有《我的艺术人生》、《演员的自我修养》等书。1936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建立了司博物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对表演规律的系统而科学的阐述。斯密体系的精髓在于对人性的体现;

演员不应该存在于舞台上,而实际存在于舞台上,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演员在舞台上永远是活生生的人,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规律,在指定的情境中真诚地感受、思考和行动。

在史一生的大量艺术活动中,他对苏联戏剧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种戏剧流派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建立。它是一个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的戏剧体系。它是石一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作为戏剧艺术领域开拓者和当代世界优秀大师的经验总结。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功能的系统的戏剧美学思想,继承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它出现在俄罗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20世纪,既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对舞台艺术提出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和民主的热切追求。导演制度的大胆创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和集体教育者。在与演员的配合上,系统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挥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表演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强调表演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以及表演的艺术完整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关于演员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的“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并活在形象中,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赢得了中国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甚至全集相继出版。

布莱希特系统:

布莱希特(1898 —1956)是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出生在巴伐利亚。我父亲是一家造纸厂的经理。1917进入慕尼黑大学读文学,学医。1918年写出第一部短剧《巴尔》,抨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1920年完成剧本《午夜击鼓》。1922写了都市丛林。1922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之邀,赴柏林担任德国剧院戏剧顾问,撰写剧本《人就是人》。

布莱希特创立了一种新的戏剧类型——史诗剧,其核心思想是“陌生化效果”和“异化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的辩证关系中,主张演员凌驾于角色之上,控制角色,表现为剧中人物而非演员融于角色,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向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和剧中人物,演员用高超的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他在1931年初步提出了史诗(叙事)剧的理论和实践,并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成舞台剧。1933年,他开始了15年的流放生活。1948 10回到柏林(东)定居。1949他和汉娜一起创立并领导了柏林戏剧公司,并亲自执导。1956八月份心脏病突发去世。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姨妈的枪》、《伽利略传》、《大胆的母亲和她的孩子》、《四川好人》、《潘提拉大师和他的男仆麦蒂》、《二战中的改舞台剧帅克》、《高加索的灰色兰吉》等。他还以讲话稿、论文、剧本笔记等形式阐述了史诗剧的理论原理和表演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分离法》、《论实验戏剧》、《买铜管》、《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之后的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二重奏》,理论著作有《戏剧小工具》、《戏剧小工具补遗》、《大胆的妈妈和她的孩子的导演分析》。布莱希特曾任德国民主科学院副院长,获国家奖1951,列宁和平奖1955。他呼吁建立一种新的戏剧类型,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适合于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的特点。这类剧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理解和反映生活。突破“三统一”的编剧方式,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方面展现生活的广阔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改变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将戏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定义的标准创作的戏剧,他称之为戏剧性的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标准创作的戏剧,他称之为史诗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戏剧。

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提倡“异化法”,又称“陌生化法”,这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是一种新的表演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事物的矛盾本质,使人认识到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分离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演员要高于角色,控制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世界戏剧有很大影响。这一流派在其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创新了欧洲和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了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高度评价中国的歌剧艺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多次谈到其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贡献。

梅兰芳系统:

梅兰芳(1894-1961年),祖籍江苏泰州,在北京长大。他的祖父梅巧玲和父亲梅明瑞都是京剧演员,他的叔叔梅雨田是京剧钢琴家。8岁学戏剧,11岁登台。在辛亥革命之前,它已经成为著名的明星之一。辛亥革命后,他决心改革京剧,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京剧大师。

认为中国戏曲是异化与歌唱的统一,是程式化体验与表演的结合,是高度综合的歌舞舞台艺术。

1919梅兰芳率团访问日本,获得很高声誉。1929年再次赴美成功,获博士学位。65438年至0935年访苏期间,结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秦客,使他们直接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布莱希特还观看了当时在莫斯科的演出,并于次年(1936)写了一篇重要的戏剧论文:《论中国戏剧及异化效应》。

梅兰芳是一位表演艺术大师,是一位富有魅力的戏剧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品德高尚,具有德艺双馨。有《梅兰芳戏剧选》,自传体作品《舞台人生四十年》。

中国现代戏剧家,如黄、,把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列为“三大戏剧体系”,主要依据是他戏剧的艺术特色,而不是他的理论著作。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基本风格特征是大量戏曲表演艺术家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或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一、写意的表现方法。写意的方法本质上是虚法。写意是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主要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以虚拟的动作、虚拟的场景,创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生活却又充满意境的舞台艺术世界。

第二,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戏曲通过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将经历过的人物形象再次展现出来。它的体现不是对戏剧艺术的模仿,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第三,以演员为中心。中国传统戏曲虽然是一门综合艺术,但要以演员为中心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戏曲艺术“戏随人演,景随人动”,演员的地位很重要;另一方面,程式化、写意化的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突出的形式美和很强的观赏性。音乐演唱对观众来说非常重要,具有相对的艺术独立性。因此,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