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

解读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论文。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工具。那么如何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组织的关于理解和分析杜威教育哲学中兴趣概念的论文。欢迎分享。

对杜威教育哲学论文1中兴趣概念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并加以全程指导。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做中学”;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启蒙

实用主义,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更新和实践的丰富,实用主义逐渐被运用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一方面突出了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将教育视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中,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主要代表,他的教育哲学融合了教育哲学和技术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功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和思想支柱。杜威花了八年时间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太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经验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杜威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的有机联系。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转化。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经验,但经验和教育并不相同。体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所以要注意体验的形式和方向。教育者的责任在于识别一种经验的趋势,懂得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吸收一切有助于形成宝贵经验的东西。

什么是教育?杜威指出,教育就是生活。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传授过时的死亡知识,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他提出了用“进步教育”来取代“传统教育”的理想。其主要内容是表达和培养个性,提倡从经验中学习,提倡学习各种技能以满足直接需要,使教育适应实际需要,使学生熟悉不断变化的世界。杜威强调教育与实际社会生活的和谐,重视实用有用的科学知识,提倡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的目的和手段是一样的。目的就是手段,不断转化为手段,转化为一系列的行动。

杜威认为学校的概念是社会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学校是社会成员建立的特殊环境。其目的是简化和净化社会经验,让孩子通过来自社会不成熟成员的训练参与社会。

在“教育是经验的不断转化或重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杜威对两种不同的课程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注重逻辑顺序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二是关注心理秩序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前者只注重课程材料的逻辑顺序,“每个学科代表许多独立的范畴,每个范畴都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排列原则”,碎片化的知识肢解了儿童完整统一的经验。后者只重视孩子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排斥心智训练。杜威认为,这两种课程观看到了经验的逻辑方面和经验的心理方面。其实是两个不同方面的体验。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杜威通过将儿童与课程统一起来,消除了二者的二元对立倾向。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就业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和意义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是不争的事实,也对高校就业服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服务,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但是,由于就业指导不到位、政策认识误区等多种原因,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学毕业生非常关心自己能否顺利找到工作,从事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目标。但目前我国高校众多,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高校只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则是为新生和毕业生开设。总的来说,课程缺乏连贯性,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侧重于单一的就业技能,忽视了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大学期间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2.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比较笼统,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定义为普通课程,对所有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缺乏专业针对性。而且大部分职业指导老师只关注职业规划而忽略专业规划,专业老师只关注专业规划而忽略职业规划。因此,职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相脱离。如果只拘泥于课堂理论知识,忽视专业的定位和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职业指导课不同于其他专业文化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习惯性照本宣科,强调形势、政策、就业理论等理论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从而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内容模糊不清、不实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三,务实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启示。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之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采纳,推动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高校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可以概括为:

1,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本文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迎合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首先,就业指导的目标不仅应该是就业技能的指导,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指导。这就要求职业指导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而且要把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选择、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所谓全程指导,是指课程不仅面向大一新生和毕业生,还包括职业规划。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就业指导模式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指导。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职业目标。大二的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选择的内容和意义,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念,端正求职心态。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帮助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增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提高择业意识。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以就业技能指导为主,求职心理辅导为辅。

2.就业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儿童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其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逐渐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和反思,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情况、求职特点和就业方式。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通过专业的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质量。

3.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做中学”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提倡“做中学”,即“从经验中学习”。杜威认为,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经验,孩子只能通过做来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让学校在游戏和活动中采取类似于儿童和青少年校外的活动。”杜威特别重视人们直接经验的获得。他认为人的直接经验是书本无法替代的。杜威反对“坐”和“听”等传统的学习方法,认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经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教育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活动,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做中学”的环境,如何把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职业指导课程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盲目授课,缺乏学生参与培训。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就业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团队指导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专业角色,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情境,进行专业体验。或者在课堂上,通过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以模拟面试的形式开展一些情景模拟课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场景,获得更直接的学习体验。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亟待改进。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做好职业规划,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解读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教育即生活”,“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以及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本文以买卖苹果这一经济事件为例,运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评价指标等方面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字

生命教育观经济学的五步思维方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大部分课程都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是,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进入改革的层面。根据笔者多轮经济学课程的经验,发现学生普遍对这门课感到恐惧。他们听课像天书一样,太抽象,学生接受不了。老师上课很累,即使学生很努力,教学效果依然不好。与高职教学中“理论足够,注重实践”的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引入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来改革该课程的教学。

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教育改革的关系

1.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

杜威是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一直坚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人生的过程,而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关于生命的定义,杜威解释说:“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生活。”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主张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现实生活建立关系,实现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的实践者的转变。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渐形成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长。“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基于这一理论,他设计了一种教学方法,即“五步思考”来达到教学目的。第一步,构建真实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设计激发思考的问题;第三步,要有可用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步,在活动中验证假设;第五步,根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

1.2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教育改革的关系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做中学”,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杜威的生命教育观与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突出实践性和生活性。我国职业教育推行“做中学”,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做就是实践,但是在哪里实践没有明确的定义,各职业院校一般都理解为从工作做起。既然是工作,就要深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事实上,学生以实习生身份在企业实习时,很难界定具体的工作岗位。文科生,多实习文员、办公室杂工或业务员。课堂教学中,“做”只能是设置工作任务,模拟工作场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工作任务的设置也不完全合理,工作场景的创设可能也不太现实。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是对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追求的理想生活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突出了人性化和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体验。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项目任务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和过程的机会,使他们在与现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中热爱世界、热爱生活,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让知识的获取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成长相衔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和提升,走进生活大课堂,注重社会实践。注重生活体验、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和谐发展。

2将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引入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还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大部分学校这门课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这门课程比较困难。从职高进入高职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认为复习的时候相当于预习。经过几轮教学,笔者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脱节。该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旨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3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高职经济学教学的启示。

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理念在实施中主要采用“五步思考法”。“五步思考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包括教育内容的设计,明确了“从哪里开始”、“怎么做”、“怎么做”。“做”不仅仅是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其次,做的过程突出学生的探索、理解、合作和体验,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核心。

3.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做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些适当的处理,实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抽象、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引导学生观察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随时收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可以在身边随时找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多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收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对自己和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总结和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3.2采用杜威的“五步思维”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老师还是在教学生听,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唯一的改革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曲”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借鉴。老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校外,比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场景,或者在课堂上再现典型的经济事件,比如买卖苹果,让一部分学生充当买家,另一部分学生充当卖家。第二步,在经济事件(买卖苹果)组成的情景中,提出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的经济事件,变得生动易懂。第三步,通过老师和学生收集的信息,对上述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是多少?如果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是多少?如果有人同时卖香蕉,会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产生什么影响?等一下。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上体验这些问题,根据不同的假设有不同的体验。最后,学生根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然后将理论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如果苹果价格高,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卖苹果。

在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任务驱动法都可以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中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深奥的经济理论与吃饭、睡觉、购物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将经济理论应用于经济事件。

3.3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一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但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杜威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和平等的。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领导者。他们不是以地位来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教师不能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的经历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师生处于平等的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与中国学生建立平等的协商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学生的兴趣进入教学。

3.4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这门课一直是作为理论课来教的,所以还是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前面说过,这门课可以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来教,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应用,对自己的进步进行评价和反思。因此,应该建立一套适合“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者,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注重学生对经济生活的态度、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参考

[1]杜威。民主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威。思考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梁,。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指导,2012(1)。

[4]张继平。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4)。

[5]刘鸿雁·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阅读与写作(教育教学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