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研究生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摘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基础和条件,但在求职面试中,大学生往往因为忽视细节的表现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而错失工作。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关键词:细节不容忽视。礼仪心理学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和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中,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错失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面试,除了常规的问题,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用人单位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人才。最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节目:某公司在面试三个大学生的时候举办了一个活动,让三个大学生去一个幼儿园分别给孩子们讲解“竞争”这个词的含义。招聘单位不仅评价三位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真诚、认真、爱心、耐心、尊重对方、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等。,还要从他们在细节上的表现,让他们总结三位面试官的综合能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光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用人单位也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是面试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从面试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在细节上,细节彰显品质。”因为一些小事或者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者可以从中快速做出判断,结果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内靠突击就能拥有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你综合素质好,你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抓住更多的机会,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能强、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个人修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因为一些细节而影响自己的未来。想要提高自身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礼仪知识。首先是个人礼仪。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仪容仪表,妆容,举止,衣着,谈吐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包括员工的形象。一个衣冠不整、粗心大意或者邋遢的大学生,在和一个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一定是失败者。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损害了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有这样一个大学生,面试的时候穿了一套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鞋子,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的形象好,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违反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虽然他穿上了深色西装和黑色皮鞋,但再配上一双与前者反差太大的白袜子,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而且在他穿着的西装外套的左袖上,那个本该先去掉的商标还赫然在目。想打动考官的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皮肤要干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齐,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衣服要及时,鞋子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考官的谈话,说话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面试时要一直保持微笑,这一点很重要。这些细节体现了大学生的素质,掌握这些礼仪有助于大学生求职成功。其次是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对大学生就业更有帮助。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金利来品牌创始人曾宪梓在面试应聘者时出了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办公室门口斜放了一把打扫卫生的扫帚。报名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扫帚举起来。曾宪梓终于录取了符合条件的人,并主动举起了掉在地上的扫帚。他的理由很简单。考生进出时,看到扫把躺在地上。虽然他不会摔倒,但是他可能遇到其他人,看起来很别扭,但是他不愿意弯腰把扫帚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别人着想,或者是麻木不仁,懒惰。如果有能力的大学生因此错过了他们将要获得的工作,那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还有一个聪明的女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被一家外资企业看中,却因为不懂关于汽车座位的礼仪而失去了荆州。按照礼仪规范,车主自己开车时,搭车人只拿着螺丝刀坐在车的前排,这是尊重对方的做法。而外资企业外籍总经理亲自开车时,女大学生坐在车后座,通常理解为故意冷落亲自开车的车主。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礼仪知识,大学生就不会被这些细节所阻碍。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意识,尊重和关心他人,对人真诚,能够正确称呼对方,掌握握手礼仪,乘坐交通工具礼仪,正确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懂得一些国际礼仪。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显著的发展,并对尽快找到工作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动力,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到由衷的喜悦;工作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显身手。但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心理矛盾、误解和障碍。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是个体从青年到成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是多种特殊性的组合,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奶期”和“边缘人”的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和负面体验期”、价值多元、人格重建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环境中存在诱发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一个个体生命的其他阶段和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普遍的观点是“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从众、嫉妒、害羞、盲目攀比、自卑、依赖等。”、以及其他诸如注重物质利益、享受成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心理问题。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和调整,我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1)就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存在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清华大学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个人前途和就业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是心理体验。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以往,主要由毕业方向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离、大学不愉快经历、感伤离别、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引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在释放就业压力的方式上过于内向,主要靠解决,求助于同学朋友。(2)就业心理预期和失落感很多大学生都有“十年寒流,一举成名”的心理,所以对求职抱有很高的期望。大学生大多希望去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构、大公司工作,而不是去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小基层单位工作,过分考虑求职地点、职位级别、单位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向往高薪、高职位、高起点,渴望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他们还对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要求,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拒绝降低就业预期。比如有同学说:“除非你在北京、上海、深圳,否则你去不了。”但是,真正的工作大多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当现实与理想相差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求职行为的偏差。(3)不合理的就业观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总体上趋于务实理性,但由于其就业观的转变过程,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想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有些大学生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利益。,没有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所以很容易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职业。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等级森严。一些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工作。3.求稳一次找工作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还是喜欢稳定、休闲、保障好的福利单位,希望自己能选择理想的职业,而不是选择有风险、有挑战的职业,更不敢自己创业。4、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求职的时候,只要不是和你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都不会考虑。这只能人为增加你的就业难度。5.对专业含义理解不当。在观念上,很多大学生仍然只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