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故事!

基本概况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都江堰,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东北分别为理县、茂县。全县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城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海拔1.325m,周围有茶坪山、邛崃山等多座山脉,距省会成都1.46km,距州府马尔康246km。国道265、438+03、365、438+07穿城而过。

1963年复县以来,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贯穿县城西部,全长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渔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电资源丰富,理论储量348万千瓦,可开发容量1.7万千瓦。现已开发1万千瓦,发展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景区等自然景观,还有禹、羌族文化、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不仅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还是活体动物化石——大熊猫的故乡。卧龙,世界领先的大熊猫研究中心,位于该县的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8.52亿元,农业总产量达到165.4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两个500亩无公害农药IPM示范园。注册激活了“西强牌”、“闽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干果生产建设基地。三大林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438+0公顷。完成生态林3.28万亩,经济林0.42万亩;沙化治理面积146055400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漩口、映秀两区已形成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管涛工业经济园区正在筹建中。规模大、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6家,包括潘达尔工业硅厂、粤发冶炼有限公司;电力行业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的各级电站40多座,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1986年初,1被评为全国首批五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开发了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将军城古文化遗址、罗布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以213、317国道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为支线,柏油路通乡,机耕道通村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邮电通信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县城和主要集镇已开通PHS通信,实现了程控通信交换和数字传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韦州市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争美,两江争水,一城过江建新楼”是对今天潍州的精准描述。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有阿坝师范学院、阿坝财贸学校、阿坝广播电视大学等6所高校,水电、农机、交通、畜牧4所国家级技工学校,农牧、林业3所科研院所,9所初高中。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潍州中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走在泉州教育的前沿,为省内外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在北纬30° 45′~ 365° 438+0° 43′和东经65° 438+002° 565° 438+0′~ 65° 438+003° 44′之间,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城面积8820平方公里;人口是110 118(2000)。主要民族有汉族、羌族、藏族和回族。与县级行政区毗邻,东邻彭州、都江堰,南接崇州、大邑,西接宝兴、小金,西北、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接壤。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主要科研繁殖地,四姑娘山是主要旅游景点。县治威州镇。

汶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和邛崃山分别位于县城东北部和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和寿江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汶川因西文水(今岷江)县、西汉勉县、西晋文山县而得名,属文山县管辖。北周时命名为汶川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52年,郡县由绵吉迁至威州;1958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组成毛文羌族自治县;汶川县从1962开始恢复。

2007年6月5日65438+2007年2月5日,汶川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2007年度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多势众,相对高差悬殊。光照和降水条件随海拔而变化,这也影响着森林和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的形成。这里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科属齐全,有1 ***4 000余种。这里有中国特有的野生珙桐林,有20多种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木。还有许多著名的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奇之美、典雅之美、古朴之美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丰富的意境和多样的审美感受。就森林植被而言,特种林和灌木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疏林地、未开垦林地和更新地仅占17.15%,可见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它为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推广科教知识、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动物资源

汶川县动物资源丰富。根据采集的标本,昆虫有20余目700余种,其中鞘翅目33科482种。鱼类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哺乳动物96种。在这些动物中,既有猕猴、云豹、水鹿、果子狸等南方动物,也有角马、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共有29种。野鸡是卧龙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大部分受国家保护。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泛,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

旅行

阿坝州汶川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距成都仅70公里,被誉为阿坝州的南大门。它不仅是中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羌绣之乡、活体动物之乡、大熊猫之乡和世界领先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水电资源储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的能源供应地。走进汶川,一个生态天堂展现在世人面前!离城市最近的一个“天然氧吧”!最适合都市人的旅游目的地!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的出行舒适期很长,夏季每天的舒适时间为23 ~ 24小时;这里的生活环境质量极高,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空气污染指数为25,是城市的1/5;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以三江、草坡、卧龙等生态景区为例,日释氧1.500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500个,比一些大都市高1.000倍,空气中细菌含量比一些大都市低1.000倍。

走进汶川,您将享受到独具特色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俗为一体的短途特色旅游和都市度假休闲旅游。你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族文化,绚丽的羌绣;欣赏千年留存的羌寨、碉房、琼龙依然屹立在雪山之下,被誉为世界桥梁先驱的吊管、滑索依然在峡谷上空的米卡。

走进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学探索、露营、生存挑战、定向越野、赛道滑行、羌族滑索、日光浴、藏羌聚会、西羌药蒸等。,既能陶冶身心,又能强身健体。

走进汶川,我们可以读到世界上所有的春色:无数直径几米的巨树构成了一片独特的森林。杜鹃花、闽楠、珙桐、莲香、桂花、兰花形成了向海、路祥、象山,尤其是从春天到冬天依次绽放的几十种杜鹃花,美不胜收。夏季是观赏鸽子花的最佳季节,也是世界上唯一能看到如此壮观景色的地方。从四月开始,花儿由浅绿变成了乳白色和棕色,山风吹来,所有的花儿都在一起动,好像在向白鸽展开翅膀;秋天,放眼望去,山全红了,林全染了;冬天、雾凇、冰挂、瀑布是雪的精灵,雪莲、腊梅是雪的天使。

走进汶川,以生态为支撑的各种基地映入眼帘:全县建成水磨镇3000多亩优质茶叶基地、三江乡1万亩猕猴桃基地、玄英地区2000亩“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镇博瓦山建成占地1.500亩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在绵镇三官庙建成占地3000亩的“经济生态示范园”。库克乡还有棋盘沟枇杷园、梨枣园等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并注册激活了“西强牌”、“闽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干果生产建设基地;全县发展商品蔬菜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3万多亩,优质茶叶7000亩,甜樱桃8000亩,枇杷3000亩,小水果4000亩。再过三年,全县将建成万亩优质甜樱桃、万亩优质枇杷、万亩猕猴桃和甜柿、万亩优质茶叶四大基地。

塔身九重密檐,自下而上渐收。每座塔的屋檐都是用砖挑出来的,每层的高度从下到上递减,每层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拱形窗户,顶部是六角锥形屋顶。大同高21米。塔一层内壁上有“姚垂典沙漠训信损楼,值得推崇,谢银常之作。”清道光二十四年铭文(1844)。《管县志》还载有“姚青兰在市的建筑”的窘兰塔。炯兰塔是风水塔,是漩口镇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棋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白龙池4020米,沟宽300多米,窄的部分只有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整个沟渠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长约6公里,坡度较陡,从4020米到3418米。该段属于典型的“关鹏杂谷”断裂带,山坡陡峭,山峰繁多。白龙池是一个形似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潭深水清。从出水口落下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瀑布10多处。下段为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慢多变,在茂林竹林间奔流,全长约15km。地势平坦开阔,两侧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富。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五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和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寒草甸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该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3,面积20万公顷。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4,550人为农业人口。

1980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3月经国务院批准,1983,将卧龙自然保护区汶川县卧龙、耿达公社划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部管理。同年7月,省政府与原林业部联合作出决定,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综合管理体制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珍贵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闻名中外,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现有大熊猫100多只,占全国总数的10%。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金丝猴、羚牛等其他珍稀濒危动物56种,其中野生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44种。据统计,区内其他动物450种,其中哺乳动物103种,鸟类283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25种,鱼类18种。大约有1 700种昆虫。根据收集的植物标本,这个地区有近4 000种植物。高等植物65438±0989种,其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65438±060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24种,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电储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优美,景观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精、奇、美于一体,具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大型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举世闻名的“武夷棚”大熊猫野外观察站;有大熊猫博物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主要由单一生物物种建造的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围绕建设一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目标,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和以大熊猫为主的高山生态系统。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大难点,即发情难、交配受孕难、幼仔存活难。经过人工繁育,目前已成活48只熊猫、72只幼崽、59只幼崽,幼崽成活率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已达80多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研究团队之一。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4人获部、省科技成果奖,5人获优秀科技论文奖。世界各地都开展了大熊猫的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了合作发展机制。目前,该地区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到2074.39元,比2003年增加234.38+0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65438-0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汶川成立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和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区。该地区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享有“熊猫之乡”、“珍贵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公园”的美誉,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5438年6月+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还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区”称号,“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家园”。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园、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谷、政和、登胜原始森林、巴郎山高山草甸等景点。

财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泛,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气候自东南向西北上升,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垂直,可分为八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带,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干(涠州、渑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有利于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是全州重要的农业县之一。2 0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13.5℃(北方)~ 14.1℃(南方),无霜期247 ~ 269天,降雨量528.7 ~ 1.332毫米,日照1.693。生物资源丰富,有植物4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2002种;有2 004种野生动物,其中45种是稀有动物,如大熊猫和金丝猴。

1950之前,汶川县各族人民都在极度贫困中挣扎。单一的农业生产原始粗放,刀耕火种、粗放耕作、薄收薄收的模式依然存在。一年的辛苦不到半年的粮食,靠挖药、煮碱、霉运维持温饱。遇到天灾人祸,很多家庭都毁了。据1949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为4210000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人均农业产值为110.59元;粮食总产量690.5万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类放牧牲畜22080头,人均0.58头。解放后,中国* * *生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生产的发展,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兴修水利,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县地理位置独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1963,官茂公路沿岷江东岸到达威州,沟通县城南北八个镇。随后,沿蒙江及县内主要支流先后修建了(县)、(县)、中潭堡-萧(金)、漩口-三(河)公路,形成了“三阳”公路网。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各种形式修建了乡村公路、专用公路和机耕道,形成了全县的交通网络。车外可以到达周边县城,日流量上千辆,车内可以到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全县建成水利设施200余处,耕地灌溉面积达17、186亩,基本解决了北方干旱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困难,摆脱了世代靠天吃饭的苦难。与此同时,水电得到了发展,在各省、地、县建成了20多个大、中、小型水电站。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五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为汶川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农工商综合发展为基础的道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全县经济社会事业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1990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282万元,比1990增长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多三倍;粮食总产量6024万公斤,增长8.7倍,人均粮食产量890公斤,增长6.8倍。各类牲畜73303头,增长3倍,人均1.08,增长53.7%。工业从无到有,建立了以水电、建材、采矿、煤炭、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21.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470万元的48.95%;1978之后,新兴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乡镇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自己的小企业,包括建材、建筑、加工、运输、小水电、采矿(煤炭、金刚砂、石英石、石膏)等类别,总产值1 895万元,相当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2.39%。同时,全县建立了水电、机械制造、采矿、冶炼、造纸、制药、建材、化工、轻工等20多家中小企业,* * *形成了闽江经济走廊:韦州镇是全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间的映秀镇是新的水电工业区;南部,漩口镇是州县工业生产基地。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集市日益繁荣。各类商业网点密集分布在城乡,购销两旺。1990年末,社会零售额达到7153万元,其中县域商品零售额6 123万元。国内纯收购182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407万元。到1990年底,财政收入达到1240万元,是1950 3万元和1980 508万元的2.4倍,由依靠国家补贴转变为基本自给。员工平均年薪2104元,比0978年的65438+533.95高出近4倍。农民年纯收入达到543元,比1978 101.12元高出5.3倍。城乡储蓄631.9万元。全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消费内容和结构多样化,逐步向高品质发展。

历史的发展

自汉代以来,中国的温江、渑池、文山、汶川都是以岷江命名的。据《元和县志》记载,汶川县因县西文水而得名。古“文”“闽”通用,故闽江亦读作温江。

sān年(公元前111)在冉桂之地设文山郡,辖渑池等五郡,渑池为郡,郡旧址在今威州镇将军城。东汉渑池县改为渑池道,西晋渑池县改为汶川县。东晋以后,汶川县华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弃渑池县。梁肖位于渑池县和汶川县,是西魏时期的一个省。北周三年(568),恢复汶川县,仍由姜维成治县。直到明朝宣德年间,汉水驿(今汶川县渑池乡政府所在地)一直被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迁至汾川县,辖威州。1958年,汶川县撤销,与茂县、理县合并,组成毛文羌族自治县。1963复位。1990年末,全县行政建制为3镇14乡。

2008年5月12日,约14: 28: 04.0,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详见百度百科汶川地震。

当地习俗和惯例

萝卜村因为地处高山,这里的羌族文化之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习俗。也沿袭了千百年来羌族少男少女谈恋爱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在寨子里,少男少女们不仅深情地唱着歌,还和村民们围着壁炉跳着舞,吃着大块的肉,喝着自制的米酒,舔着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热闹场面十足。

在这里,女人被称为包子,女人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叫一个男人手帕意味着一件大事。农闲时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打工,女人们搬出了针线筐,露台和门槛上都是绣娘。羌人住在山里,离云近,雨后云起。云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云绣在鞋子上(包括袖口、裙子、裤腿、头巾),踩在上面,每走一步都在云端,靠着云过日子。即使是寨子里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也无一例外地穿云韵鞋。华丽精致的云韵鞋在男士蓝黑汉服的衬托下十分抢眼,为吴颖羌族男人增添了柔情。

羌人的衣服多以自产麻纺而成,俗称“麻衫”,或以牛羊毛制成,挂在线上,俗称“竹衫”,也有布衫,多为青色。男的腰间系着腰带,女的腰间系着花。她穿着无袖羊皮夹克和凉鞋或“云韵鞋”(羌绣布鞋)。由于外界的影响,萝卜村的一些羌族年轻人通常会穿汉服。

羌族精美的刺绣和刺绣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流行。萝卜村的羌族妇女从小接受采花、刺绣技术的训练,农活后经常从事纺纱、织麻、采花、刺绣等活动。他们选花和刺绣,一个是不打样,一个是不打标。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使用五色丝线和棉线,手工采摘和刺绣富有羌族特色的图案,如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栩栩如生的花卉和动物。看萝卜村的女子刺绣,大部分用的都是刺绣,除了花,还有纤维花,链扣,手绣。经常用棉线挑花,颜色多以黑白为主,图案精致细致,看起来简单活泼;那华和花仙的图案精致美观,色彩对比强烈。链扣表现了羌族刚健、质朴、粗犷、奔放的艺术风格。采花、刺绣的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花鸟、人物比比皆是。这些图案和风景形式精美,内容吉祥,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花如锦”、“鱼水和谐”、“瓜果果冻”等几十种主要传统图案,让人爱不释手。

寨子里的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个体,都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退工互助”是寨子里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寨子里人人都来帮忙。结婚、丧事、修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都要先和自己姓的人商量,然后告诉全村的人,一个家庭至少要有四个工人(一个工人就是一个家庭需要一个人帮忙一天),不需要任何成本和报酬。量力而行,没有人会偷懒,没有人会溜走。这种情况在所有羌族村落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在一个工人的算法上。

经济概况

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8.52亿元,农业总产量达到165.4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两个500亩无公害农药IPM示范园。注册激活了“西强牌”、“闽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干果生产建设基地。三大林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438+0公顷。完成生态林3.28万亩,经济林0.42万亩;沙化治理面积146055400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漩口、映秀两区已形成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管涛工业经济园区正在筹建中。规模大、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6家,包括潘达尔工业硅厂、粤发冶炼有限公司;电力行业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的各级电站40多座,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1986年初,1被评为全国首批五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开发了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将军城古文化遗址、罗布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以213、317国道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为支线,柏油路通乡,机耕道通村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邮电通信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县城和主要集镇已开通PHS通信,实现了程控通信交换和数字传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韦州市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争美,两江争水,一城过江建新楼”是对今天潍州的精准描述。

行政区划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都江堰,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接壤。

拼音:文chuān xiàn

编码:513221

邮政编码:623000

威州镇县人民政府

2004年,汶川县辖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棉冲镇、卧龙镇)和8个乡(雁门、库克、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百花、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