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区别?
1,生产目的
通常,官窑的生产主要有两个目的:日用瓷器和祭祀用瓷器。
与官窑相比,民窑以日用实用瓷器为主,但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也不是很讲究。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的生产空前增长,发展到外商设计图案,再由当地窑按照图纸烧制提供。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2.风格设计
明清官窑瓷器的图案设计主要包括造型和纹饰,两者都是内廷设计的。“内府”是宫中负责监造器械的部门,又称“内府”。由于统治者对官窑瓷器风格的参与和质疑,各个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风格也与统治者的审美密切相关。同时设计者多为画院名家,使得图案和装饰“都是当时画院的人在庙里留下的画”。所以官窑的设计质量是很高的。民窑在风格设计上相对简单。只要大众喜欢,商家满意,就有美好的未来。此外,由于涉及的人数较少,风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以随时更改和调整。所以民窑相比官窑,在风格设计上更加随意,不那么正式。
3.生产现场
兰璞在《景德镇陶记》中记载:“洪武二年,在镇珠山脚下设厂,为顶制陶,称为官窑,以区别于民窑。有二十六种窑,即大龙岗窑、青窑、彩窑、风窑、箱窑和大小横窑。”洪武三十五年,陶厂改为皇家工厂。
清代,康雍甘三朝除了在景德镇御厂制作官窑外,还用御厂烧制的白瓷胎在清宫制作珐琅,是官窑中的极品。由于制作时间短,产品数量有限,只能算是官窑制瓷史上的特例。
民窑的烧制地点非常复杂。明清疆域辽阔,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百姓因地制宜。其中,景德镇窑、龙泉窑、丁瑶窑、窑后窑、德化窑、博山窑是较为成功的民窑,笔者无法深入探讨。相对而言,明清官窑的制作要简单得多,只是景德镇窑系的一个分支,涉及的层面并不复杂。
4.原材料的选择
制瓷原料主要是胎土、釉料和色料。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优越性,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限制民窑瓷器的自由生产和发展。
1.轮胎土壤
史料证明,被统治者垄断的“皇土”出现在元朝。明代,该地又称为“官地”、“马仓官地”。由于统治阶级垄断和享用这种优质的陶瓷原料,官窑的瓷胎质量出众,远远优于同时期的景德镇民窑产品。
2.釉料和色料
官瓷表面一般涂有一层薄薄的釉,釉由应时、长石、硼砂和粘土制成。制瓷人用水稀释,涂在瓷胎表面,烧制后形成一层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护、装饰、美化瓷器的作用。因为釉中通常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釉色。所以制瓷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调整釉中元素,改变釉色,产生了铜红、钴蓝、铁黑、金红等釉色。
在制作彩瓷的时候,你需要使用大量的彩色材料。一些颜色混合在釉料中,而另一些颜色单独使用。彩瓷初期,由于制作尚未普及,显得技术先进,成本高,只有御厂有相关的技术和财力去开发应用。更多情况下,统治者禁止私窑烧琉璃。
违反规定者将受到严惩。所以,仅仅对于色料的应用,民窑就失去了使用权,更谈不上与官窑竞争,瓷器色彩多样性自然跟不上官窑的步伐。
5、生产流程
对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无论是宫中使用的日用瓷器,还是送给大臣和外国使节的观赏品,还是祭祀用瓷和海外贸易用瓷,都关系到国家的荣誉和皇权的尊严。为此,统治者不得不苛刻,不计代价,力求完美。这些因素促使景德镇帝国工厂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所以,技艺高超的制瓷工匠,用王朝最好的原料,用最严谨的制作态度,在威严的皇权下,必然能够制作出当时最高水平的瓷器。鉴于这些原因,在中国瓷器生产史上,官窑瓷器一直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瓷器生产的最高峰。不仅质量优于民窑,而且装饰花纹和造型也足以引导中国瓷器生产的发展方向。
6.选择和淘汰
通常,工业部(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中央官员签署)是建筑项目的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给御工厂安排一定数量的射击任务,御工厂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御器厂实际烧制数量大于生产任务,然后通过选拔淘汰确定交瓷。为了防止多余的器皿流入民间,将其打碎、淘汰、掩埋。在制瓷中,烧制许多器皿是困难的。以明清龙缸制作为例,仅烧制就需要19天,然后由陶官挑选。最后,“能解决问题的不是五个。”所以至今景德镇还流传着万历年间龙缸难造,童公不忍同伴之苦,付其尸骨,舍其性命而成工具的故事。后来铜锣被景德镇制瓷工匠尊为火神锣,被火神庙纪念。
景德镇珠山御器厂在当地发掘后,考古人员修复了当时淘汰的数千件官窑产品,可以反映出当时御器厂的选材之严谨。相反,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没有哪一家私窑厂能够承受如此苛刻残酷的淘汰制度。只有一国之君,才能依靠国家财力,不计成本和利润,保证整体质量,淘汰次品和多余品。
7.法规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元朝统治者对帝国土壤的控制,还是明朝正统皇帝对民窑烧彩瓷的限制,都是统治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限制人民而拟定的游戏规则,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法律法规成为束缚民窑厂商、阻碍其正常生产发展的枷锁。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