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你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少于1500字)
近年来,在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渐入佳境的同时,双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漠的深渊,两者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除非政治局势得到改善,否则经济关系几乎不可能持续下去。中日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相当多的中国人一说起日本就咬牙切齿,义愤填膺。那么导致中日关系现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我从个人的角度,简单谈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一、中日关系现状1。两国间日益增长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意义重大。从目前情况看,中日是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日本人来说,中国也是主要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促进了中日关系整体的改善。在漫长的历史时代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通过长期积累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交流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即使中日之间有政治谈判,即使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不一定能提高两国政府和国民的互信。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还有政治关系的“韧性”。2.陷入停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中日两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近年来一直没有实现,这对于近在咫尺的两个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之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虽然两国战争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代代相传。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两国民族自古以来相互学习、相互倾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逆转。这一逆转对中日关系影响的深度、持续时间和范围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历史问题伴随着两国在台湾省、领土问题和日美安保问题上的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来几个具体事件的发生,比如参拜靖国神社。第二,中日关系的症结是1,两个大国合二为一。在亚洲,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国力正在上升,这将是未来世界多极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会成为政治大国,这和中国成为经济大国是一样的必然趋势。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中日两国必须适应相互包容,相互接纳。如果彼此都视对方为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他势力遏制对方,必然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果把彼此视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建双边关系的新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点,即日本经济正从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这种过渡会持续一段时间,两国矛盾会不断出现。日本人的容忍度会相对降低,而中国的应对能力仍然有限,很容易不必要地加剧矛盾。2.中日之间的政治摩擦和大众媒体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了两国增进相互了解,还不断制造新的相互误解甚至敌意。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也会抵消中日两国相同的文化基础。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的“感情摩擦”,以至于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局势十分微妙,甚至经济界也不便表达对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声”。这种为了政治和感情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非常可悲的。3.对日本的理解。目前日本的心理很复杂,曾经辉煌的经济现在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率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加入区域性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东亚主导地位,维持东亚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了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一些脆弱地区;(4)回避历史,认为谢罪会损害日本的形象。日本应该勇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分寸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碍和困难,都不变。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认同你。三、推动中日关系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中日双方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对方如何发展,无论愿意不愿意,两国的地理位置都是无法改变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无法改变;两国在地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无法改变的。正是这些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使得两国有合作的必要和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而不是情感,现实而不是理想主义,相互需要而不是一厢情愿。也正因为如此,这种* * *利益总能一次次克服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与不愉快,让几乎每况愈下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得以挽救。友谊最初是通过克服和调整分歧,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尊重而达成的。出于战略、战术或历史因素的需要,表演一场友好的气氛,太老套、太权宜、太肤浅。中日友好的基石其实是有的:一是两国历史悠久,文化兼容;第二,作为邻国,相互之间需要建立安全保障;第三,在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伙伴和合作伙伴,* * *符合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两国之间“分歧”碰撞。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次碰撞也是让事情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中日真正的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诚与真心碰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之间的摩擦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终结。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作用往往大于中日直接互动的作用,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特殊规律。我们可能要从外部整合入手,沿着这个规律去探索中日关系的未来,才能有效解决中日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换句话说,中日矛盾的解决不在于中日关系本身,而在于双方是否有战略眼光。首先,他们致力于亚洲一体化。当然,第一步是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中日关系最大的希望在于推进东亚经济合作,这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共赢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区域合作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区域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很多问题在双边层面很难化解。但中日两国都参与区域合作,这为两国交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建立两国之间的信任之外,区域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缓解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并为领导人提供更多空间来努力改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人口占东亚人口的60%以上,日本GDP占东亚的60%以上。东亚需要中日合作,任何一方都不能排除。如果日本和中国最终背道而驰,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局势,并使这种局势朝着对中国不利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只停留在经济层面,无法在政治层面取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其实这样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日本人开始寻找替代中国的下一个市场。日本的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和俄罗斯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日如何在东亚更好的合作呢?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摆脱固有的恶,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的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必须向德国学习,实行官方的“和解”政策,以便成功地与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这样,日本才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导者,并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日本和中国都应该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两者都不行。东亚地区牵扯的外部势力太多,没有一个东亚国家能够单独控制这个地区。因此,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争夺东亚地区的主导权,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损失宝贵的时间——尽管对它们来说,争夺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过程中,中日两国应努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建立以东盟为主导的合作机制。领导权不是一场艰苦的斗争,而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领导权斗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也不可能是日本的亚洲,而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亚洲的日本。中日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东亚团结事业。事实上,中国从未想过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这不仅是由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日两国经济高度互补而非竞争,两国合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