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内容

植物保护科学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在恢复学位制度之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经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在1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和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属于农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和农化学三个二级学科。昆虫也共存于生物一级学科。在1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和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学科仍被视为农学一级学科中的两个二级学科。1997发布的新专业目录根据“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结合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一级学科,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病虫害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开展微观研究,对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断发展害虫防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从宏观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病虫害监测和决策系统。微观方面,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分析病虫害的突变机理,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作为农学中与种植相关的四个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与农学一级学科如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等关系密切。它还与生物学领域的大多数两门学科密切相关,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学科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工程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有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不仅积极合理地利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生命科学的内容。在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虫害防治两个学科分别在种群、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害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探讨病虫害的危害机制和寄主植物的抗性机制,为害虫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目前,害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一个新领域,并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御基因表达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然而,两个学科为害虫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它在传统化工产品的基础上,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农药的使用上,更注重吸收害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将在害虫防治和绿色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作物重要害虫的成灾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和害虫防治的理论与技术,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满足农作物害虫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做出新贡献,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001植物病理学一、学科概况

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两个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成因、病原与寄生的关系、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病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植物病害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但植物病理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是在确定了植物病害是由原生微生物引起之后诞生的。50年来,由于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更新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植物病理学不断发展。目前已从传统植物病理学发展到现代植物病理学,先后产生了植物病因学、植物病害流行病学、植物病理生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和病害防治学。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些学科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学、高等数学等。植物病理学既借鉴了上述学科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二、培训内容

1?博士学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具有扎实广博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历史,全面掌握现代植物病理学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够探索和掌握寄主檀香与病原的关系,病害发生、发展、流行的规律,在群体、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病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先进仪器设备;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组织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胜任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创意奇果。

2?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要精通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病因、症状识别、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病害防治策略和措施;能运用计算机等先进仪器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够从事本学科的教学、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三。经营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真菌学与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与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与病毒病害、植物病原线虫学与线虫病害、生态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生理学、杀菌剂的毒理学与应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病与感病原理与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抗病育种与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2?课程

博士学位由导师指定自学相关专著和文献,撰写相关课程论文或总结。

真菌学、植物病因学(包括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和植物线虫学,按研究方向分)、植物病理学(包括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物分子病毒学和植物免疫学,按研究方向分)、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微生物遗传学、作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投资等。,按研究方向)、高级植物病理学(或植物病理学研究新进展)。

真菌学主要讲授真菌的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和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因学主要讲授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分类与鉴定、致病性与寄主抗病性、各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植物病理学主要从群体、个体、细胞、分子等层面讲授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以及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制;遗传学或生物化学主要讲授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理论与方法;《高级植物病理学》是一份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世界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此外,研究生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旨在加深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四、主要相关学科

农业病虫害防治、农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002农业病虫害防治I .课题概况

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是植物保护的两个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理论和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农业害虫的研究和控制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微观上,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探讨农业害虫的危害机制、突变规律和植物抗性机制。宏观上,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害虫监测体系。农业害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害虫、植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所以这门学科除了昆虫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毒理学等昆虫学的一些学科外,还需要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气象学。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扎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害虫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良好的读、听、说、写能力;能胜任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农业部门的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创造性成果。

2.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动态;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展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技术与措施;能应用计算机等先进仪器设备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三。经营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昆虫生理生化、昆虫生态学、昆虫(螨)分类学、昆虫病理学与生物防治、昆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仓储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害虫综合治理、作物抗虫原理与应用、植物检疫。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布置相关专著和文献,撰写相关课程论文或总结。

昆虫生态学硕士学位。昆虫生理学、昆虫分类学、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的新进展。

昆虫生态学主要讲授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昆虫生理学主要讲授昆虫的生理功能、机理和生理实验技术;昆虫分类学主要讲授昆虫分类的原理和方法,重要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工具书和文献的检索和应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动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技术等。)主要讲授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新进展》是一份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此外,研究生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旨在加深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学、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003农药科学

(注:农学、理学学位均可授予)1。学科概述。

农药科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两个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药、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创制和应用技术,以及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和环境毒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农学为农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新产品的创制和农药的应用技术中更注重吸收害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农药科学的研究正朝着害虫防治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生产资源,在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药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密切相关,需要植物病理学、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市场营销学、仪器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本学科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掌握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新品种开发与合成的原理与方法、农药的应用技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和抗药性的监测与控制技术;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良好的读、听、说、写能力;熟练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具有独立进行人事科研的能力,能够组织和承担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能够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创造性成果。

2.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农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熟悉农药作用机理、好药化学合成和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农药残留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与控制技术;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电子果汁计算器及相关先进仪器设备;具有从事教学、科研或独立承担农药科学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三。经营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农药合成与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学、农药药理学、农药加工与应用技术;生物农药和仿生农药。

2.课程设置

在导师的指导下,博士学位可以指定相关专著和文献,撰写相关课程论文或总结。

农药学、光谱学(包括色谱法和光谱学)、农药药理学等专业硕士学位。

农药学主要讲授农药基础知识、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剂型和应用技术;色彩学讲授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和操作技巧;光谱学主要讲授紫外、红外、核磁、质量谐波等四大光谱的原理,光谱识别技术,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农药药理学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抗药性原理和代谢方式。

研究生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旨在加深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