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专门以自己为主角写作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坛的领军人物,是站在世界文学之巅的巨人。说他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已经很低调了。很多文学爱好者都想去掉一两个字。有多少认真的人在和朋友辩论文学时,把他列为最佳作家。脸红脖子粗。这个时候,大家不是在谈论文学,而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拳击比赛。最好能露出手脚。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位列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十大世界名著和他的另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哪位作家能有两部作品傲然屹立于无数世界名著之中!

这两部作品都很长。

当然,在排名之前,也不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努力。

也不是因为作品长度占优势。

而是因为,他的笔触所及之处,栩栩如生的人物浮现。他总是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琐碎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他不顾故事中人物的轻重缓急,无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一视同仁。主角身上几乎没有因为喜好而溅起的无数墨迹。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普通作家的故事里,我们应该愤怒地声讨他连主次都不突出,他还值得写吗?

这支文学之笔,在托尔斯泰手里,可以不分轻重缓急,不分篇幅地写东西。不同的技能,效果是相反的。因为,从他的作品中,读者早已不指望读到一个精彩迷人的故事。我们对他的作品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他展现每个人物的外貌,每个人物的心理思维,以及每个人物在思考教育、艺术、战争、忠诚、爱国、信仰等人生问题时所呈现的各种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是作者深思的。没有作者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就不会有小说中很多人物的不同看法。是托翁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让我们的读者感到弥足珍贵。

在文学界,故事里的人物就像我们中国木偶戏里的木偶。作者是背后的线人。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木偶戏中,每个木偶都有一个牵拉者;小说中,即使有200个人物,背后也只有一个作者控制着他们的命运。有的作品出现几十个人物,只描写几个主要人物,即使人物很复杂。在Toona的书中,他不仅无情地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还创造了150个人物。他还着重描写了里面的几十个人物。遇到人的时候很难写出这样的版面。一个内功不好的作家是不敢这样写的。因为如果操作不好,很容易给读者一种不分主次的焦点失衡感。只有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大师才能握着神剑这样的法宝,他能牢牢地控制它,让它乖乖地展现人物的各种维度,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小说是一个世界。作家是这个世界的上帝,他知道每个人的喜怒哀乐。然后,安排好每个角色的结局。结局是意外的,美好的,无奈的,遗憾的,就像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悲喜。我们来看看《安娜》中的一些人物。

虽然名字叫安娜·卡列尼娜,但真正的主角是列文。作者将这部小说中的财产过户到安娜名下有几个原因。

首先,安娜是个女人。只要是女人,在西方人眼里就应该优先考虑。莱文虽然只是个大地主,但也有这种绅士风度。

其次,安娜是个绝色美女。面对绝色美女,即使没有绅士风度,也有爱。

第三,安娜是个悲剧。她结过婚,有过外遇,有过私生女,私奔,怀疑过情人,最后在赛道上自杀。这样的故事,在首页突出,显然更吸引人。如果是莱文,那就是个丑男人,农民,养鸡养羊,割草,娶美女,想离家出走。我觉得这种故事吸引不了多少读者。如果你真的那么诚实,这个世界杰作就会变成一个名字不对,没有人爱你的孤儿。

图恩真正的主角是莱文有几个原因。

第一,安娜的悲剧人生和莱文的喜剧结局有对比。托翁通过细致入微地展现安娜的悲伤,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教训。不要轻易选择出轨,失去女性地位很难承受。同时,他通过描写莱文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的艰辛和思想探索的折磨,最终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普通人走向幸福的道路。

其次,安娜卧轨自杀后,基本就不再讲这个故事了。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她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在解释与她有关的其他人物时,她在一旁一字不提。不管怎样,Thon在最后花了50页写了莱文对信仰的追求。

第三,莱文就是索恩本人。他是一个总以自己为主角的作家。人们可能不会相信这样的顶级作家有这样的自恋。然而,这是事实。我们可爱的作家不想当主角。他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他伯爵身份的视角,他的价值观,信仰,当时上流社会的面貌,农奴的心态。社会的种种,内心的万象,都是通过他化身的主角展现出来的。

在他的三部作品中,随处可见托翁自己的影子:《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角皮埃尔伯爵(虽然我们更喜欢安德烈做主角);《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角莱文(虽然表面上安娜是主角);复活的聂赫留朵夫(绝对主角:英俊、富有、公爵、善良)。另外,虽然这些男主角有时帅气迷人;时而平淡,时而庸俗,时而傲慢。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他们父母双亡,地位高贵,至少是伯爵;他们财产丰富,拥有大片土地;他们与众不同,或者说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心地善良,总是反省...所有这些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我们用这些人物的视角,在上流社会的铜墙铁壁上挖了一个洞,窥见了醉生梦死的世界,其中有自我放纵的被动,有建功立业的积极,有挥金如土的放任,有锱铢必较的吝啬,有痴心贪玩的轻佻,有伏案通宵工作的进步。通过上流社会的作家来了解真实的上流社会更为现实。

与其说陀翁喜欢写自己,不如说陀翁肩负着作家的使命。那种使命感铭刻在他所有文学细胞的基因里。因此,他有一种使命,去表达他的社会的多样性。他有一个使命,就是探索信仰,探索如何过平静幸福的生活。他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在自己的领地探索解放农奴的制度。他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因为他的思想总是在进步,他的作品总是传达着一种引导。他不断摸索心理变化,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活动。比如诚实善良,比如莱文,也是在照顾垂死的哥哥时闪现的,因为折磨,盼着他早点死。这种真实的主角在其他作品中很难见到。然而在陀翁的作品中,却随处可见。正是这个道理,让我们怀念他的作品。

让我们再看看安娜。年纪轻轻就嫁给了一心扑在工作上,身居高位,疼爱有加的卡列宁。

她是一个有钱又极端的女人。

起初,我和卡列宁结婚,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姨妈的安排。对丈夫的崇拜,对儿子的爱,让她过了七年上流社会的温饱生活。大自然捉弄人,但当她去帮哥哥处理他的浪漫债务时,却陷入了自己的爱情劫。况且这次抢劫会害死她年轻的生命。。

她是一个美丽如磐石的女人。

这样长大,没有遇到爱情,似乎对不起这完美的皮肤。我相信她和亚历克斯是一见钟情。破岩面,频率差不多。他们刚刚好,他们都有这样的脸。无论你走到哪里,别人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自己是价值最高的两个人。所以,他们之间自然有爱情之火。亚历克斯是个花花公子。在遇到安娜之前,他和凯蒂有一腿。他拥有伯爵的身份和丰富的家族财产。安娜的哥哥在拿着10万年薪的时候,靠着父亲家产的年息和母亲的补贴,有654.38+0.5万的年金。这样的收入,到现在,也是标准的富二代。这样的人,无所事事,一旦遇到让他感动的安娜,就把得到安娜的爱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安娜本可以拒绝,只是不够坚决。我不能责怪她。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要么选择不爱,一旦开始爱,她就控制不住了。她自己说:“别跟我说什么爱情,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洪水冲出水闸,一旦倾泻,就无法控制。

她是一个敏感的女人。

当亚历克斯对他的意图漠不关心时,她无法忍受胡乱猜测。最后选择死来结束这段虐恋。其实他们的爱还在。只是,不仅仅是爱,还有现实的无奈。爱情的火焰不可能永远热烈燃烧,要留一些慢慢延续。她不明白没有永恒的激情。一旦激情消退,她开始对不存在的女人敏感和怀疑。这样一个永远为爱而活的女人,真的不知道结局该何去何从。这种私奔关系背后真的有很多问题。安娜被主流社会唾弃,亚历克斯放弃了自己的地位,军队中的名望,和母亲反目成仇,这些他都可以承受。但最大的问题是他和安娜不能结婚。他们的女儿和儿子不能继承他的姓氏和头衔。这些事情,安娜压根就没考虑。随着激情的消退,亚历克斯不得不面对这些压力。同时也要不断安慰心理脆弱的安娜。时不时给她一杯承诺永远相爱的酒。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无法沟通,无法理解,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亚历克斯对安娜的爱已经消退。我见过这样的场景,难忘。他看着依然美丽的安娜,想到“一朵被路人采摘的娇嫩的花,渐渐枯萎了。”

陀翁还是善良的。当亚历克斯最终抛弃安娜,他们的爱情枯萎时,他没有写安娜的耻辱。而是在亚历克斯还爱着她,还对她负责的时候,给安娜写了一个突兀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完全是因为安娜患得患失,无端猜疑,或者是服用了吗啡的结果。

陀翁又没心没肺了。她让安娜羞辱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幻想和怀疑下死去。这是一种疯狂的做法。为爱而生的人,不能活着为爱而死。这大概也是一个悲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关于爱和责任的。至于陀翁对安娜的褒贬,就看个人理解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一千个读者眼里,也有一千个安娜。我们可以赞美她为爱情的飞蛾扑火,也可以批评他为爱情抛弃丈夫和孩子;我们可以欣赏她的开放,也可以骂她不顾一切;我们可以惊叹她为爱而死,也可以反感她的极端行为。......

通过安娜的不幸和基蒂·莱文的幸福,作者还是想表明一个观点:只有负责任的爱,才是幸福的。为爱痴狂的人,能忍受爱情褪去后的平庸吗?

被爱情束缚的人是否学会了相处的技巧,让爱情的玫瑰永远不败?

毕竟,在耀眼的烟花绽放之后,平淡的生活才是长久以来生活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作家,他写的是自己。他一生都是上流社会的一员。他一生富有,无忧无虑。但他们往往因为同情农奴而陷入精神困境。当他看到农奴的悲惨生活时,他会感到不安,怀疑自己的奢侈生活是非法的。然后我亲自种地,主动过节俭的生活。他还会探索土地改革,想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农奴。他的作品有一个使命,就是真实地展现上层社会的万象,展现给普通大众。他没有刻意使用修辞,却得到了修辞无法达到的效果。他天生适合写作。他的作家身份,其实就是他的人生使命。他的作品备受追捧,作家的身份得到高度肯定,但他又忐忑不安。任何名利都与他无关。他在80多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他有一颗纯洁的心,善良和虔诚,他总是写下安慰许多摇摆不定和困惑的灵魂的作品。

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的心理、信仰和生活。他生命的价值是由深度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