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

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

在晚清政治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学习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1905,“国学保存学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国粹思潮的出现。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基深厚的革命家,其中章太炎、、刘是国粹思潮的旗手。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法规制度”、“人物事迹”(注:章太炎:讲话实录,原载《人民日报》7月第6期1906,见《辛亥革命前十年准时文选》第二卷。)"。提倡国粹的目的是:一是“激种兴爱国”,提倡“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的“良苦用心、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迷恋欧化”。

(1)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与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把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与西方文化的吸收结合起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是一个迫切的历史课题。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的命题。

首先,国粹派认为,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帝国主义文化;当时中国思想界对此不加区分,推崇备至。甚至妄自菲薄,宣扬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国粹派坚决批判了这种错误倾向。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进行渗透,包括以传教、办学、办报为名的文化侵略。由于长期封闭,中国思想界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对西方文明表现出极大兴趣,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情高涨。从65438年到60年代,翻译在沿海城市开始流行,人们阅读所有的西方书籍。19年底,了解和传播西学,“买西书回国”蔚然成风。20世纪初,大批知识分子留学海外,向西方学习之风愈演愈烈。此时西方国家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加紧了对弱小民族的掠夺,污蔑东方民族的愚昧野蛮。对此,国粹派指出,这种西方文化输入本质上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章太炎说:“那些...在外人看来,墨黄人若有自觉,必弃国学。”(注: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与病》,见唐志军主编《章太炎文选》第一卷,475页,中华书局,1977。)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办学,使山西等地的学者“专门研究欧洲语言,却鲜有不懂汉语的”(注:章太炎:《清美同盟的好处》,见唐志军编《章太炎文选》第一卷,475页,中华书局,1977。)。为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国粹派举起了“国学”的大旗:“如果你不是独立于你的国家,而是奴隶在人民的国家,你就叫国奴;不向别人独立学习的奴隶叫做向别人学习的奴隶。被外国奴役的专制叫民族奴役,被东西研究奴役的不是奴隶。同民亡于国未立之日,故望天而火,种辨物而创国粹之刊告海。”(注:章太炎:《国粹学报导论》,国粹学报1,光绪三十一年一月二十日。同时,国粹派还批判帝国主义者滥用“进化论”,散布“先进民族应统治落后民族”、“西方应统治东方”的谬论。章太炎痛斥基督教是侵略的武器,认为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思想,而不是宗教信条,人们信仰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只是“西帝”。

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不仅仅是儒学的复兴,而是诸子之学的复兴,即先秦诸子思想的再提升。正如章太炎所言:“春秋以后,理论不盛。汉武之后,我决定祭奠孔子。虽然我想高谈阔论,但还是要以孔子为宗。引用有力,傲慢就会失去其真实性。越和解,越违背其解。”(注:章太炎:《诸子研究概论》,见《章太炎文选》第一卷,第285页。所以,复兴“古学”,首要的是恢复历史的“真实性”,恢复百家争鸣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拉下来。国粹派批判和否定儒学至上有两个目的:一是指出儒学是专制制度积弊和国家落后的根源,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扫清思想障碍;二是通过否定孔子的“至高无上”地位,百家争鸣获得了平等的学术地位,从而充分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精华,实现了“古学”的全面复兴。

国粹派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狂热地从事国粹的宣传。由国学保存学会编纂的《国粹》杂志,发表了大量弘扬国粹的论文,收集了当时国学权威著作六七百篇,明末遗民及干嘉以来儒学遗民留下的文章四五百篇,发表名人画像六百余幅。此外,国学保存学会还从事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工作,编辑出版《国粹丛书》、《国粹丛书》、《中国国光集》、《国学教材》等书籍。它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和印刷厂,并计划建立一所国粹学校。与此同时,还举办了以刘为主讲人的国学研讨会,并编写了伦理学和经学教科书。后来章太炎成立国学振兴学会会长,以“振兴和弘扬国学”为宗旨,广泛开展国粹宣传。同时,其他一些报刊宣传国粹,使之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国粹派在宣传国粹、整理国故的同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西政出于中国”、“中西合璧”、“民主与中西合璧”等观点。“西方政治来自中国”理论的代表作是王仁君的《格致谷玮》。该书从儒家经典、史书、各派著作中汇集了近200条史料,分别从自然科学、商业、工业、政治风俗等21个方面阐述了“西学、西法、西政皆发源于中国”。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系统阐述了“西方政治与李周不谋而合”的观点。他将周朝的三问与现代的议会制、周朝的三刺制与陪审制、周朝的官商司、周朝的国学、小学、乡村学校与现代学校进行了比较,认为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西方政治符合“圣人之道”。刘的《中国人民盟约要义》论述了“中西民主结合”的理论。本书从历代名人著述中收集了180多条反映反专制精神的语句,并与卢梭《论民事契约论》中的观点进行比较,阐释了古代圣贤与西方哲学家的异同,得出了西方人引以为傲的现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古籍记载中也能找到的结论。

(2)

国粹派对中西文化的见解,深刻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最初提出“西学源于中国”,后来出现了“中体西用”。19年底出现“全盘欧化”,进而提出“复兴古学”。由此可见,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如何整合中西文化建立新的现代民族文化,是中国近代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必然问题。但是,国粹派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国粹派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表现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问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过分崇拜的倾向,不分是非曲直地加以推崇,甚至把封建糟粕吹捧为精华。比如,他们在主张摆脱家庭束缚,争取人性解放的同时,还提出“家庭伦理不能突然废除。如果废除家庭伦理,就无法与一群人和睦相处,我们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注:刘:伦理教科书,刘神树先生遗书65册。);一方面宣传“两党统一不可达”,一方面又扬言“以* * *之名不足,以专制之名不足为讳”(注:章太炎:《代议》,见《章太炎文选》,469 ~ 470页。),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也削弱了国粹派的反封建锋芒。国粹派为了抨击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一味信奉和无限抬高中国的传统文化,犯了“复古”的错误。比如在宣扬民主和思想的同时,把中国的古籍记载《唐明之制》《咨民之法》比作西方的民主制度(注:马叙伦:《天禄政治总义》第六、三期,《国粹学报》第九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并且认为中国已经有了“君主”,没有必要再设“总统”,“一国不能废君,废君,也要废群”(注:马叙伦:@ ②天禄政治总义,第六、三回,《国粹学报》第九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古已有之”的宣传很容易把人的思想引入误区。似乎只要回到古代,现实中的所有弊端都可以迎刃而解。国粹派很多人都是刚刚脱离封建士大夫阵营的。他们虽然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但头脑中仍然有太多的封建意识。在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他们虽然主观上想创造新文化,但却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的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阻碍了现代新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