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诞生论题
发件人:季群大师
第六,入世或出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世界是什么入手,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两种情绪:贪婪和异化,比较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理解。
针对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分析了出家的制度和原因,指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佛教强调的疏离不同于厌世,它的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疏离是积极主动的。是用佛家智慧看透人生真相后的选择,然后一定要提高修行。特别是大乘佛教,要慈悲众生。要理解有为法的错觉,培养超然的心态;也要积极利他有慈悲心,培养善行。所以佛教既有超然的情怀,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有情?
导师通过什么是“爱”,佛教所说的“多愁善感”,佛教如何看待爱,指出众生皆被无明所束缚,被爱所束缚,生死轮回。只有超越烦恼和执著,才能达到慈悲和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的问题,导师指出,世俗的感情是有污点的,建立在无知、贪婪和自我执着的基础上,是生死的原因。在智慧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尊重的感情没有被污染。作为佛的弟子,要像佛菩萨一样,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所谓“情是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奋进。
导师指出,“因缘”与佛教对因果的理解有关。命运不是“跟我走”,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被动无助,而是审时度势,看清种种因缘后做出的明智选择。跟着命运走才能更好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世间万物都要有命运的智慧,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以缘起的智慧来看待世界和人生,既能成就世界的事业,又能认识人生的道理,证明空明的智慧,完成人生的觉醒和解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