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的论文
在宋词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也非常明显。如果说唐代诗人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皇室及其统治者的工具和玩物,那么宋代诗人已经从被人欣赏跃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朝每个皇帝都爱词,宋朝每个大臣都是诗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从未出现过的女人,也成了代名词,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中,有一句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蔬菜汤。”由此可见诗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才使得宋词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原因如下: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繁荣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3)宋代社会矛盾尖锐,文人用词更能表达思想感情。
先说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歌词,句子有长有短,与音乐结合紧密,可以传唱。由于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的增多,能歌善舞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合市场上的娱乐生活。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句子不规则的文字更便于表达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按照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风格和成就。柳永是北宋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城市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怀,尤其是旅途的孤独和思乡。他的词大多口语化、通俗化、生动化。“凡有井水之处,皆可唱柳词”(叶梦得:《夏日物语》),所以广为流传。他的词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叙事元素,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题材广泛,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内容,为豪迈豪放的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李清照是宋初一位杰出的婉约女词人。她提出了“词不相同”的思想,善于用简单的文字和表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辛弃疾和南宋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以豪放为主,深刻表达了他们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的生平分别在“史纵”栏目和插图中作了介绍。必须指出的是,宋代豪放作家主要写豪放的作品,但也写了一些非常感人的婉约之词,而不仅仅是豪放。
词是诗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又称宋词、曲子词、诗体、长短句。中国南北朝开始的南梁,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顶峰。一开始是用音乐来唱的,所以写歌词也叫作词,靠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诗歌的一种特殊艺术。
词牌,又叫词格,是用来填词的曲调名称。词本来就是跟着音乐唱的,所有的歌都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旋律和节奏的总和就是词的音调。词与调之间,或根据词的声调,或根据词的声调,曲调称为警句,通常视词的内容而定。宋以后,词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主要是根据旋律变化,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关。当词完全脱离了歌,词牌就只作为词和音韵结构的公式。
根据长短和尺度,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音(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字达到240字)。一个词,有的只有一段,叫单调;有的分两段,叫双音;有些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为三段或四段。
根据音乐的性质,词可分为九种:令、音、缓、三台、序、法曲、大曲、缠绵和朱功调。
按拍子节分,常见的有四种:凌,又名小令,拍子节较短;引,引长以小序;近,声调相似,从而导致长;越慢,领先时间越长。
按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婉约派和奔放派。
一、宋词与唐诗的传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词,合称宋诗、唐诗,既表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时代”的含义,也说明了宋诗是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吉继承了唐朝,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好诗几乎都被唐人写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上确实很难跟上唐人的格局。但唐人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并没有被宋人浪费,而是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词”的诗体中,使词在宋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们在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关注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异确实很重要,也很重要。在本书的宋词部分,作者还重点对宋词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当然,它也有别于唐诗)进行了论述。但在这个引论中,正如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点之前必须说明唐诗与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说明宋诗与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宋词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突出的成就和如此娴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发掘的敦煌曲子词可以看出,曲子词在进入文之手之前,除了句长参差不齐之外,与以前的民歌并无二致,相同的主要是用简单、朴实、直白的方式表达。到了中晚唐,文人开始对歌词进行实验之后,就像所有从民间文学到文人文学的变化一样,歌词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文人的,也因此更加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比如少了一些质朴和率真,但这个比例是次要的)。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词人,他们首先尝试了词的创作,尤其是后来大量创作词的文和韦庄。他们的参与必然会把他们的诗歌创作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此外,五代和宋代的词人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边写诗,一边填词,于是唐诗的技巧自然地融合渗透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更加精湛。其实,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宋词无论是意象的运用、景物描写的抒情手法、词境的营造,甚至是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都与唐诗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如下面秦观的名词“86个儿子”:
倚危亭,恨草,铲犹存。当我读到《再见外面的柳树》时,我被水染红了,惊呆了。
天道酬勤,夜月有梦。
春风是十英里招标,所以我们能做什么?幸福是随着水逐渐流动的。弦断了,香的香味就减少了,就像晚飞的花。
细雨霏霏,阳光明媚,黄鹂几度啼哭。相对于诗歌,这是一个正宗的词,它的韵味、色彩、意境都是正宗的词。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倚危亭”第一句,看似诗人独创,其实登高抒情,抒发心事,正是唐诗人常用的。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杜甫的“花,高如我窗,伤游子心,为我所见,从这高处望去,处处悲”(《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戏镜一角”(《长安望秋》),李商隐的。就连“危”字的用法也可以追溯到唐诗的源头,如杜甫的“一阵风荡漾在草岸,借着夜色,向我不动的高桅”和李商隐的“江枫杨浪动云根,留意危昏于天”(《致刘本》)。至于下面,“恨”的隐喻是“草”,“恨”甚至“铲尽一切,重生”的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比如白居易的“茫茫草过平原,随四季来来往往,野火未尽,春风吹又高”(《送别古草》),孟浩然的“林中花尽,草重生”。下面的“刘外”和“清七”是一样的。不用说,单纯的“刘”形象,即写“刘外清气”来暗示爱情和离别,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如李商隐《无题》中有“吾将马拴一江柳,何处留西南”和楚广西。至于对车马的“情气”和对女子的“红梅”的书写,也全在唐诗庞大的转喻系统中。至于接下来影片中的“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等意象,以及大量运用相似意象渲染忧郁的写作方法,及其营造的朦胧意境,都与唐诗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如魏的《寒食给兄弟》中写道:“雨中禁火,天冷,江上街莺独坐听。我以美酒和鲜花思念我的兄弟们,凌渡是寒冷的,吃草的。“大量这样的意象也被用来渲染忧郁,它们的意境有些相似。也是“风采一帘十里柔情”这几个字和它们的组合与唐诗有关。比如杜牧的《两别》(上),几乎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婀娜花十三余,豆蔻二月初。春风在扬州路十里,不如卷起珠帘。“作者选择秦观这个词来说明宋词与唐诗的传承关系。并不是说它与唐诗有太多相同之处,而是宋词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这并不奇怪。正如唐诗是在继承前人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一样,宋诗也是在继承唐诗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就这种传承而言,这里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宋诗和宋词都继承了唐诗的传承。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低于唐诗,不如宋词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诗词风格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就像一项专利。宋人也用这个专利做同样的东西。虽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创造,没有创新,没有添加,但他们毕竟是在做诗,在做同一件事。所以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打上雷同、模仿、抄袭的污点,被指控侵权。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宋诗希望有自己的东西,比如议论文和散文诗,但遗憾的是,这些东西都是新的,却或多或少违背了诗歌的艺术规律。但是,宋代的诗人就不同了。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他们产生了别的东西,长短句的词。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两者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也不会认定为侵犯专利。有一个或许更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诗中也有很多对唐诗的模仿、点彩甚至临摹。如果这种情绪总是出现在宋词中,那是绝对逃不过嘲讽的。但出现在宋词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和不同魅力,似乎给唐人的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比如严的的《最近的花》:
在西楼喝醉了不记得什么时候醒了,很容易聚在一起就散了。半月窗还困,画屏闲。
诗中衣服上有酒渍的词总是凄凉的。红烛自怨自艾无良策,夜冷空。在这首妙词中,承袭了唐诗的艺术技巧,更不用说意象、抒情、比喻的运用了。甚至从字面上看,有几个地方和唐诗有关系。最后两句几乎是杜牧的句子。杜牧《送别》诗:“多情却总无情,只觉至死不能笑。蜡烛有一颗说再见的心,为别人哭到天明。”如果用单个句子来比较的话,颜永远逃不过书包的名字。但从整体来看,杜牧的这两首诗稍加改动,放入一个新词,有了新的结构和韵味,却没有给人太多的模仿和过时的感觉。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来说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一首诗进入词中,也会获得新的系统性。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其实也有所了解。比如王铭世贞说“西寒鸦千万分,水绕孤寨”,隋炀帝也写过诗。‘西寒鸦数,水绕孤寨’,话不多。字虽抄,字尤主。“再如清代胡惟元,他也说:“的《逐瘀词》重在‘浣溪沙’?”春恨》:‘花落无事,似相识颜归’。在这个七言律令中,腹部是连在一起的,一旦入了字,就成了妙句,在诗中是不为功的。这首诗和那首诗的区别,需要文人在这里参与,才能体会到其他的话。”为什么“虽然语言是抄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尤其是大师”?为什么说“诗中不工”“一入字,便成妙句”?这是因为词是一个不同于诗歌的新体系。同一首诗一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性。至于更巧妙无痕的使用,也算是全新的创造。这样,“春梦秋云易聚散”这句话,可以说是白居易《花间集》中“来如春梦,去如秋云未寻处”这句话的运用。但艳词使用后,不仅更加简洁,而且因为句式的变化,比原诗更有韵味。这种现象在宋词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并不意味着宋词没有自己的创作。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产生了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生事物的“新”,当然是唐诗所没有的。其最大的创新在于其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打破了唐诗(以及中国古诗词)说同一件事的传统,给更加自由、委婉、迷人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长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由其句式、节奏等艺术技巧造成的。其次,它的“新”还表现在其“诗余”功能和“诗余”题材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和新的题材选择,结合其特定的风格和句式,给宋词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东西,如其委婉含蓄、抒情神韵、细腻多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加细腻深入的把握、装饰用色的艺术、典雅婉约的风格等。所有这些创新,造就了宋词与唐诗截然不同的面貌。关于宋词和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个简短但准确的论述。他说:“词作为体,要精,能说诗不能说的,不能说诗能说的。诗阔而言长。”这个评点可以说包含了上面作者所说的宋词的“新”,包括其体系、功能、题材特点等等。在本书中,我们讨论宋词艺术,主要集中在这些新的方面。当然,我们也会适当关注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
(2)宋词的艺术成就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议论,善于将抒情性与写景性完美结合。宋代在唐五代诗歌的基础上,又奏出许多中长调,使场面在曲折中紧密交融,有的甚至比唐诗还要细致、具体、含蓄。其次,宋词善于比喻,以含蓄细致的比喻通过景物表达复杂幽僻的感情,又往往依托香草美人的传统表达政治情怀,感人至深。第三,宋词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了唐五代以抒情言志为主的传统,形成了“诗体”之分,婉约为宗。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题材的拓展,艺术个性受到重视,艺术手法也越来越多样,所以宋词的风格不仅婉约奔放,而且鲜明、高远、典雅、细致。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许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有3700多位,可见现存唐诗有54000多首。这只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当时诗歌的繁荣。
初唐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影响,题材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只是到了、杨炯、陆、并称为“四杰”的出现,诗的表现范围才得以扩大,从台阁走向关山、赛摩,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宽广的胸怀。无论是写边塞、旅行、告别,都有这样的情感风格。在诗体上,此时完成了五七言体的定型。格律诗属于现代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字、杂字,不限平调,也不求对偶。现代诗的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风格,也要求双重性。八股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文体。
初唐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和张。陈子昂主张诗歌应该被赋予某种东西。他的38首诗《感觉邂逅》就是这一命题的实践。但他最好的诗是在幽州的城楼上:“在我之前,过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眼泪掉了下来。”表达出意料之外的悲伤,却包含着自信和野心,强烈的感情,以及一种先在潮流而不被理解的巨大孤独感。张的《春江月夜》描写春江月色的皎洁之态,感情强烈,哲理深刻,笔调委婉,韵味无穷,创造了十分完美的意境。和张的艺术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即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闪耀。王维、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祥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诗情画意,把人们带到了充满生机的湘明净境界。山里的一个秋夜:“雨后空山,立于秋夜。皎洁的月亮从缝隙中洒下清亮的光线,将喷泉清在岩石上。竹林铿锵,洗衣女归来,荷叶轻摇欲上轻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经过去,而你还在这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雨后的松树斑驳着月光和流淌的泉水。浣纱姑娘在月光下从竹林里闹哄哄地回来了;渔夫正在分离荷叶,摇着小船离开。山村的夜如画。他也有一些诗,宁静中有些禅意。在唐代重要诗人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明显的是他。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完全隐居的诗人。他的诗有些慷慨激昂,有些则表现出强烈的人情味。《送二使安西》这首歌,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欢送会上反复吟唱的歌曲,因为它写的是人们深深离别时的一般感受。孟浩然善于用最经济的笔墨写出山水田园之美。《路过老人村》描写的是做客的喜悦,宁静的农家,真挚的友情,丰富的生活情趣。“肖春”描述了春天美丽、宁静和舒适的感觉。《建德夜泊》一曲,短短20个字,却写下了无穷的情韵:“小舟在雾泊中前行,日暮时分,旧事起。世界是多么广阔,树木离天堂是多么近,月亮离水面是多么近!. "黄昏中的一抹树林,水中的一抹月影。在这朦胧而清晰,深远而宁静的境界里,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很多诗都用极其节俭的文字表达了多重境界和情怀。此时的常健、褚光熙等人,诗风与王维、孟浩然等相近。
盛唐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勇等。他们大多去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风光,向往过边塞的功勋。在他们的诗词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保家卫国的豪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多首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上边塞》和《从军》。他的边塞诗历史感深刻,风格清正。他也很会写其他题材的诗,他的七言绝句有很大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瑰丽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成功。画一幅麒麟阁,进入明光宫。嘲笑文士,一穷二白!古人对此无知,往往成了老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侠义气质。边疆诗人的代表人物,还有岑参。他写的是边塞风光的壮美,写的是军人的豪迈奔放。沙漠和苦难在他的作品中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画卷。
伟大的诗人李白最能体现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李白是一位个性豪迈、感情奔放、豪放而又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展现了盛唐文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了理想。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将乐府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后来被推崇为唐代的代表作。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性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象,鲜明的意象。他写乐府、歌行如行云流水,感情一涌出,就像黄河之水,奔流千里,倾泻而下。生于盛唐,在盛唐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高昂。晚年,他目睹了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在他的诗中,既有建立功勋的信心,也有对朝廷黑暗的愤慨和批判。他曾奉诏进京拜翰林,受到唐玄宗赏识。他觉得是时候建功立业了,心花怒放。没过多久,他就被权臣诽谤,被逐出朝廷,这才意识到国家大事其实是腐败的。他说自己是“北窗一首诗,百万字抵不上一杯水”,才华横溢,不能重用;一边痛斥那些以春风为荣的平庸之辈“华夷拳不能当饭吃,驴以春风为荣”,一边直斥那些汉奸“董龙是鸡犬!”即使在失意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忘记报效祖国。安史之乱后,前后两次参军。他的诗想象力奇谲,常以为人所思无处不在。前人评论他的诗,说是“无中生有”,“蜀道难”,“梦登天目山”都是例子。在我的想象中,我常常用夸张的元素写我担心有白发,说是“白发三千尺”;写庐山五老峰,曰:“金芙蓉削出苍穹”;写黄河,说是“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入怀”。他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他的诗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所以他的诗歌明快清新,色彩丰富。他是一位天才诗人。
当时的另一位大诗人是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们深厚的友谊成为千古传诵的文学佳话。青年时代的杜甫,和盛唐很多诗人一样,有着“追马轻狂”的流浪生活。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为君子,为君子”的志向,但他一生落魄,所以在情感上更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一片土堆废墟。杜甫在战乱中移民,写了一首北伐民生疾苦的诗。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战争造成的破坏,战争中人们的心态,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唐代没有一个诗人像他这样深刻而广泛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由于自身的坎坷经历,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并高唱歌曲,使家国之痛和个人之悲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句。“这堵墙的北边有战争和山脉,在这栏杆边,我怎么能不哭呢?”而“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寂寞的鸟儿唱出了悲怆”则是百感交集,既是生命体验的感受,也是家国的悲哀,难以分离。从唐诗到杜甫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主题转向写时事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写作用的是记叙文和细节描写,抒情用的是记叙文和细节描写。为了方便写时事,他经常用古文,但他成就较高的是格律诗。在他的1400多首诗中,律诗占了70%以上。他的格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格律诗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又打破了格律的束缚。变幻莫测,不落俗套,文笔高超。像《春天的希望》这样的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达一个事件或由一个事件引起的感情,他采用一组诗的形式。用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作。押韵,尤其是七韵,在杜甫诗歌中是高度成熟的。在艺术手法和风格上,杜甫不同于李白,有李的感情喷薄而出,也有杜甫的反复吟诵。李是富有想象力的,杜是现实主义的;李豪放飘逸,杜沉郁失意。一般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具有综合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唐时期,诗歌发展呈现多元化,出现了艺术主张鲜明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以及他们身边的一些诗人,在唐诗如此高的成就面前,另辟蹊径。他们追求奇美,重视主体性,常常打破法条文体的束缚,以散文句入诗。在这一派诗人中,李贺是一位才气横溢、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只活了27年。在他的诗中,充满青春趣味的缤纷世界,以及生命的稀疏悲凉,交织着未老先衰的感觉。他的诗想象奇特丰富,意象丰富多彩,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歌流派中,他的诗歌风格特别鲜明。此时另一派诗歌以白居易、元稹为主导。他们认为诗歌应该以发展为目的,应该有益于政治和宗教的使用。白居易提出“文章与时代相结合,歌诗与物相结合。”袁和白都以乐府为题,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关怀,对黑暗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首新乐府诗,有些写得很好,比如《卖炭翁》。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文笔要通俗易懂,其趣味与汉、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不仅写了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歌《长恨歌》和《琵琶行》。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中唐著名诗人。他们的艺术趣味不同于韩、孟、元、白,各有特色。
晚唐诗歌的又一次变革。中唐改革精神消失,诗人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一大批写得好的史诗,其中以杜牧、许浑为代表。杜牧是唱史诗的大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其实是对现实的感悟。历史感和真实感融合在美丽的自然意象和情感中。《江南春》是歌唱史上的杰作。晚唐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时期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精致、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从写实走向综合,这是另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世极难为继的情况下,或另辟蹊径,或追求奇诡,或追求简约,另辟蹊径,是又一高峰。至此,诗歌已是山穷水尽。李商隐出道后,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惊人的才华,开辟了一个充满朦胧幽美的境界,让人咀嚼回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是一个善于表达心路历程的诗人,感情强烈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暧昧、难忘、难解。他的许多诗歌(尤其是无题诗)的特点是情感流动跳跃,意象组合不合逻辑,意义模糊,感情丰富,往往可以有多种解读。他的艺术技巧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并大大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