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提供一些汉服的资料吗?

汉服简考-作者:张汉服简考张*

2004年6月5438+10月初,《联合早报》报道了一群年轻人穿着“汉服”祭祀袁崇焕将军的故事,引起轩然大波[1]。他们穿着类似电视剧的服装,称之为“汉服”。网络上关于“汉服”的争论异常激烈,反对的观点比比皆是。有人认为“汉服”是个伪命题,也有人认为“汉服”是中华复兴的标志。所以,无论是被炒作的概念,还是中国的文化图腾,笔者对“汉服”一词的来源做了一个粗略的梳理。

翻遍字典词典,没有词条解释,甚至没有论文讨论。似乎大家都更喜欢用“古装”,避免用“汉服”[2]。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正式的限制性短语。“衣”即“衣”、“衣”、“服”[3];前一个“汉”是限定词,表示“福”的外延仅限于“汉”的义的范围。换句话说,“汉服”属于“服装”的概念,是一个特定的分支,具有“服装”的一般属性。

那么“汉服”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是“汉”和“赋”的简单相加吗?我们从文献中寻找答案。

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是其外在形象。人们把这个与胡夫相对的概念叫做“衣”,如“黄帝垂衣治天下”[4],“蜉蝣之羽衣冠楚楚”[5]这也是“华夏”这个名字的由来。《尚书正义》注《华夏》:“章华加冕,谓之华,大国谓之夏。”《左传》?十年丁公》舒云:“中国有大礼,故称夏;章衣之美,谓之华。”即使到了唐朝以后,人们还是用“汉服”来区分“胡服”,如“汉服沉郁,弓为茂草”[6],“改汉服为胡,改风雅入郑”[7]。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来指代汉服[8]。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夺我衣而楚之,夺我地而合之。”[9]因此,中国享有“衣冠楚楚的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后人来贺,汉室服制归其国,治其宫,大闹周卫。”这里的“汉”字主要是指汉代,是指汉代的服饰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10],服饰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服制”也就是“汉服制”。

到了唐朝,汉服又有了新名字“唐装”[11],比如“千人拜泣...今子孙未忘唐服,朝廷犹记。”士兵什么时候来?"[12]"公主开始脱下唐装,换上胡服。她侍候着她,出门前朝西鞠躬。”[13]再比如白居易的《缚戎蛮》,里面说“我谪居四十年,披裘裘。只有字在庭,衣整巾藏泪。“把吐蕃服饰和唐装比较一下,把穿唐装和《汉礼》联系起来;元稹也写过《缚丛林人》:“眼望东方姚云,断肠人对着梳子。“前一句形容的是唐朝的心,后一句‘梳汉发’不过是簪礼的别称。所以,狭义的唐装或唐装是指汉服。

汉代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中国人。正如胡人的传统服装被称为“胡夫”,汉族的传统服装也有相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的基本内涵也是固定的,就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比如“汉商满,土生土长绫人,在铁桥。只有朝霞裹头,我比尚同汉服。”[14]起初是其他民族对汉族传统服饰的称呼,后成为汉族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如“赞羌、浑中屯盘口...作弄汉人,唤邢君亚兵,入吴山宝鸡,烧聚落,略牧畜,丁壮,杀老人小孩,断其手,剜其眼,而去。”【15】虽然制服有唐朝和汉朝两种样式,但是“汉服”这个词已经有了完整的定义。

宋元明时期,一些外国统治者明确用“汉服”指代汉族服饰。比如“辽太宗入晋后,皇帝和南班汉官都用汉服;皇太后和北契丹朝臣用的都是国服,他们的汉服是五代两晋的遗风。”[16]元代修订《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赋创制了一篇“汉赋篇”(《辽史》卷五十六二汉赋篇)。

到了近代,汉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区分尊卑贵贱的工具,还具有标志民族和国家存亡的功能。比如晋下令“剃发更衣”,还不如晋死,所以李妙等人不会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漠北,在南靖定居,当即下令傅毅,“壬子,圣旨在唐”[17],也是这个道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换衣”,“剃头”是针对“束发、缨、冠”的;“傅毅”针对的是“横领右翻领宽袍大袖”[18]。明朝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满清统治者知道汉人服饰和满人服饰的巨大差异,比如清朝的选秀?《太子戴珊三传·克勤郡王传》卷二一六写道:“议取锦州,命贝勒联合四千兵,令易汉府与大寿合兵一溃,夜奔锦州。”再比如《清史稿》?卷493传第28号宋传:“辉南、北麓诸市造反,煽动变局。8月29日,哈密汉安土匪马、马欢等。烧毁并洗劫了附属城市的村庄。伯西尔、户部尚书引二人回丁作战,斩了凶兆,灭了余党,赏黄缰以表功。”这就是为什么“汉服”是用来指“汉族服装”,而不是“庄鸣”。

“汉服”是政治压迫清朝的过滤词,属于文字狱的政治问题。考证堂经历杂记:“功德严禁,方巾(汉服的一种帽子)天下禁。无平顶帽者,私居时披方巾,秦川二子窥众,即数十棍,话题稀疏。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满清统治者通过禁止汉服的能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失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丧失。语言上,“汉服”有自己的语言形式但没有语义,“礼服”、“唐装”、“汉服”等词汇也失去了实质性的支撑,成为伪概念。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突破了政治强制的禁区,变成了文化问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五月二十三日(民国三年,1914)写给贾殷的信中写道:“今日送旧衣服作纪念...Si的衣服是日本做的,我和过去的同事一起倡导正气,叫日本缝纫的人来做。日本人的衣服有圆规和标签,标的是‘汉’。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综上所述,“汉服”既有“服饰”的一般属性,又有“民族”的突出属性。所以确切地说,“汉服”属于“国服”的概念,全称是中国传统服饰,是世界上几百种民族服饰中的一种。从其出现的历程来看,汉服、衣服、唐服(唐装)及其衍生都是“汉服”的旧称。

随着中国的崛起,兴起了“唐装”潮流。这件“唐装”和那件不一样,是对人民不合适的称呼。理论上无法证明改良外套是唐装的延续。而且用改良的马褂作为广义唐装的论据是极不恰当的,因为广义唐装等于国服,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用一个民族的服饰来代表其他民族是违宪的。

汉服并没有随着禁令的失效而复苏。时至今日,“汉服”仍被误解为“古装”,与原意相去甚远。更有甚者,与汉服息息相关的“唐装”“华服”等名词,由于缺乏骨干支撑[19]而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外延的混乱空洞的概念,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在选择自己的民族服饰时也十分尴尬。比如2004年56个民族的金花联欢晚会,汉族金花吕晶晶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汉族传统服饰”,只能在其他55个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的民族服饰女孩中。[20]

好在现在有大陆民众复兴汉服的呼声,并付诸行动。笔者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希望方嘉能指正。

汉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中华民族(汉代以后又称为汉族)主要聚居区,经过自然演变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族风格和性格的传统服饰和装饰体系,与其他民族有明显区别。换句话说,“汉族传统服饰(汉服)”是在“华夏-汉族”族群所穿服饰的基础上,从夏商周到明代自然演变而来的一系列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服饰的总体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