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选句的制约”这篇论文怎么写
陈佐鸿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100081)
摘要:本文着眼于语用因素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从语用因素与句法语序、语境的干扰、关注话题、焦点与新旧信息、语用语序、会话含义分析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更合理地运用语用知识。
[关键词]语用因素;句法结构;词序;语境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H195【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1-7178(2004)01-0067-06。
[收货日期] 2003-07-14
【作者简介】陈佐红(1961-),女,河北莱文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语用学、语用平面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学,翻译自英语,是研究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所有与语言使用者相关的动态因素都是他的研究范围。语用平面是指语法中的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的关系。前者以语言使用中产生的一切语用意义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后者研究与句法相关的语用学,关注句法结构中表达的语用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者用汉语得体交际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在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此,如果离开语言的交际过程和交际价值,孤立地解释语言的结构和词义,显然是违背教学目的和教学目的的。虽然语用学和语用学在研究的范围和侧重点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重视语言交际的过程,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重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意义,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着眼于语用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制约作用,探讨教师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运用语用知识。
第二语用因素与句法语序
赵金明先生在1994《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若干原则》一文中指出,“句子的生成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从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的序列化过程,这种顺序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有限性和语用的选择性”。语言表达的中心是语义,句法是表达语义的手段,所以句法结构实际上是语义句法结构。然而,一旦它进入具体的交际,成为话语,就必然受到交际语境的制约。如何传达意义和信息,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直接关系到语用学。陆川先生用“语义前提、句法强制和语用选择性”概括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语用选择性”作了如下定义:“语用选择性是指在充分考虑语义和句法约束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和交际意图,从若干合法语序中选择一个交际效果最佳的语序。”②显然,“法定语序”是指符合句法限制的语序。例如:
A1爸爸把明明打得很惨。A2爸爸打得很辛苦,明明。A3明显被父亲打得很惨。
根据句法的限制性规则,这组句子只能放在句末不带宾语的复合述补结构之后,像“打得很狠”这样的语用选择性也要保证它是句末的焦点。A1和A3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在交际需要的语境下,你可以选择“爸爸”或者“明明”作为话题,只要“打得不好”是句末的重点。A2不符合要求,所以不对。如果句子没有句法限制,例如:
警察抓住了小偷。B2警察抓住了小偷。小偷B3被警察抓住了。
然后句子完全是用语用来安排的。也就是说,根据交际意图和语境,从B1、B2、B3中选择交际效果最好的句子才是正确的选择。文索林先生把静态句法结构直接反映在动态使用中的句子称为常规句。但是,在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交际目的的需要,句法结构会在使用中进行重组和调整,从而带来语用意义的变化。我们以A2为例。在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理应扮演明明的情况下,有人急切地告诉我:“爸爸演得很辛苦,明明。(妈妈玩的不差)”,那人家就成了法律语序了。这种既反映句法结构又调整语序的句式,文先生称之为变式句。③变异句都是由语用语序引起的。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强调意合,语序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规句的语序受语用因素制约,变异句是语用因素导致语序发生变化的句子。毫无疑问,汉语的语序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实际上,语用因素不仅影响句法结构的选择和变化,还会引起句子表达目的和表达语气的变化。因此,语用因素在以交际为目的的汉语表达的序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种语境的干扰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中国人,“盖好被子!”还有“盖好被子!”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都这么说。但如果具体情况解释清楚了,他们自然会选择前者或者后者。前者一般用于简单提醒对方;后者只在说话人发现对方应该盖被子而没有盖时使用。可见因为没有上下文,连中国人都分不清这两句话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境对句法结构的干扰。语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中的特定环境,还包括说话人使用话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狭义的语境,也称语境,是话语的前言和后记。语境不仅影响句型转换,制约句法结构,而且与语序有直接关系,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情境语境在教学中也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把”字句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教学和练习,但很少有汉语学习者能有意识地使用“把”字句。笔者曾经在一个中级班让12的同学介绍一道菜。结果,他们中只有两个人用了“吧”这个词,其中一个人用了多达9次(石垣张之把它都用在了合适的人身上,另一个只用了一次(小林龙之介用对了)。在这种中国人非常频繁地使用“把”字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在文章中使用了听起来不太恰当的句子,如“洗菜”、“切菜”、“煮半小时牛肉”,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受到语法研究的制约,大多局限于单一句型。在一般材料中,强调“把”字句是为了表示主语对宾语的支配和影响。在1991中,张老师发现“这样的理论认识对于正在学习对外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因为什么是处置,为什么是处置,什么是影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没有回答。“不仅如此,由于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讲“把”字句时,基本都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出发,大部分习题都是针对结构设计的。这种教学达不到恰如其分地使用“把”字的目的,因为我们无法说清楚“盖被子!”“盖好被子!“有什么区别吗?也不能让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把”字。我们来看一组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的错误:
C1我在五道口食堂吃的饺子。C2: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水果。C3:我把行李放在宿舍了。
像C1和C2这样的错误同时发生在母语完全不同的学生身上,我们不得不从我们的教学中寻找原因。我们在教科书上讲到“把”字句的时候,特别强调一个结构特征,就是动词后面一定还有其他成分。很多书也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主语是十,宾语是十,动词是十个其他成分,这里的“其他成分”包括结果补语,而C1和C2中的“在”正好是动词的结果补语,符合要求,但为什么不呢?李大忠先生认为,造成这些错误的直接原因是他不了解这类“把”字句的语义特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C3是正确的,因为“行李”本来不在“宿舍”里,而是因为“释放”,“行李”才存在于“宿舍”里。⑤但这种错误多出现在没有语境的造句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构上,为了造“把”字句。外国人学汉语,最重要的是用所学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习汉语语法时,他们最关心的是应该用哪种语法形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典型的语境来展示“把”字句,比如让一个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学生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说“把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在语境中注意有目的的练习,然后针对练习中的问题分析“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就可以让学习者在注意“把”字句的结构和语义的同时,充分注意语境的干扰,从而使他们理解。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使用和话语的理解与表达,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对语境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用能力。所以我认为教学中忽略语用因素也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之一。
合理利用语用因素,注意语境的干扰,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句法结构的语义蕴涵,还可以促进学习者在适当的语境中主动选择不同的句式。
第四,注意题目和重点,理清新旧信息。
话题,又称主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概念。是说话双方都知道的旧信息,也是表达的起点和说话的中心。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句子表达的模式,如:
山本学的汉语学得很好。D2·山本学汉语说得很好。
D1和D2的语序不同,是因为说话人选择的话题不同。如果只是教学中关注的对象不同,学习者也会认为两句话意思一样,哪一句都行。如果我们引导学习者从言语交际的动态过程和句子的实际段落中注意到话题的不同,这是说话者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的结果,那么D1和D2的区别就很明显了。使学习者在选择使用时避免盲目性和主观性。不会出现在提问者注意力指向“语文”的情况下,我们学生仍然用D1回答不当的情况。
重点是表达重心,这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汉语遵循句子从已知到未知的信息结构排列原则,和人类语言一样,有句尾焦点。我们以B组句子为例:B1、B2、B3的区别是不同的话题;B1和B2题目相同,区别在于句末侧重点不同。B1“警察抓到小偷”最重要的新信息是“小偷”,意在告诉对方警察抓到了谁。在B2,“警察抓住了小偷”意味着说话者想要告诉对方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是警察抓住小偷的结果。在B2,“警察”和“小偷”都是已知信息,不表达焦点。为了把句末的位置让给焦点,非焦点成分用“把”前移。需要通过语境设计有意识地引起学习者对B1和B2的区别的注意,这种区别是由不同的交际需求和不同的表达侧重点造成的。除了句末焦点,汉语还有对比焦点。例如:
山本学踢得非常好。E2,山本学,干得好。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用E2来表达自己时,老师往往会告诉他们要加上“很”,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这种解释只会让学习者更加困惑。他们要么错误地认为山本学做得不太好,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应该加上一个“母鸡”,要么认为这两句话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如果老师明确E2是一个有比较焦点的句子,并让它出现在“山本和小林学得好”的交际语境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E2是有比较焦点的,E2和E1的区别就清楚了:E1是告诉对方“山本学怎么样”是句末有焦点的句子;E2是告诉对方“谁学得好”,重点是“山本”。两个句子的预设是不同的,E2的预设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比项。
五语用语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国的学习者会有一些疑问,因为当他们接触到真正的母语者时,他们发现中国人说的和学的往往不一样。汉语语序的灵活变化就是问题之一。我们的教学只教句法的语序,而忽略了句子的语用意义。句法语序是一种语言基本句法结构规则的总体反映,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它呈现的是语言中词序的静态面貌。在实践中,由于语境的不同,为了表达的需要,句法成分的顺序往往会有所调整。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语言中的任何异常现象都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
一个中国人回答问题“你听天气预报了吗?”用“晴天,明天”。是急于回答的心理作用使主体后移,这是语用因素的结果。没有人会因为语境条件清晰而认为他错了。但是,当一个留学生在课堂上用“明天晴”回答老师的问题“明天天气会怎么样”时,应该更正为“明天晴”。再比如,就在春天,我看到一个人穿着运动衫和短裤,中国人用“不冷吗?”你。“肯定比我们学生用“你冷吗?“它更准确地表达了说话人此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介入,省略后移的主语也是常见的。此外,在寻物启事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最好将“钱包里有500元人民币”和“包里有三本语文书”改为“钱包里有500元人民币”和“包里有三本语文书”。这种定语转置的句法语序无法解释清楚,因为它通过改变位置,使《找事通知》中的重要数字定语成为句末焦点,这是语用因素带来的语序变化。
由于语用原因引起的成分移位在交际中经常发生,所以语用语序必然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语用语序进行合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听到交际中出现的变式句时做出准确的语用推理和更准确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更加注意语境的干扰,从而使交流更加舒适得体。
会话含义分析
会话意义是语用学的核心,语用学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实意义。不是说话者说了什么,而是说话者可能表达的意思。语言交际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话含义的预测和理解是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误解了对方的谈话意思,谈话就不会顺利进行。换句话说,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也制约着表达形式,因为理解和表达在言语行为中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每一个句法结构或语言点的学习都是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会话含义分析,将对提高得体交际的能力大有裨益。汉语口语中的许多成语在使用时都有特定的交际意义,有些是规定性的,有些必须在语境中认识和理解。例如,“廉...叶/杜……”这是初级阶段的语法项,出现在“不要说”的句式中...连...叶……”在中间阶段。当老师指出这是“连”的句型时...叶/杜……”,很多同学说可以用。简单复习和练习后,老师让学生回答“你能吃完30个饺子吗?”。同学们的回答里有一些句子:“别说40,我连30都能做完”“别说20,我连30都做不完”。从这两个错误答案不难看出,他们想直接回答能不能吃30个饺子。“连”的句式...叶/杜……”只是一种肯定或否定一个最小参考点的方式,以显示字面上可能看不到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用这种句式并不是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用引用比较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错误都是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型的时候没有抓住这个关键问题造成的。此外,学习者不了解“连”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叶/杜……”句子表达的是相反方向的会话含义,这也是误用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对会话含义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理解该句的交际意义,使用该句时准确选择参考项,以及决定使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有直接的帮助。
总之,无论从听话人还是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会话含义分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节
静态语法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与交际脱节。学习者熟练掌握句法结构后,只是创造一些断章取义的基本句子。当然,掌握语言知识也是熟练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但“语言终究只存在于使用中”(吕叔湘1990)语言教学的任务是使学习者在了解和掌握不同语法形式在用法和语用功能上的不同分工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语言进行恰当的交际。因此,应重视句法的语用理据解释,在具体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动态分析,而不是在添加语用术语的前提下进行抽象解释。但如果老师有无数个头脑,学习者在使用时就很难搞清楚其中的区别,做出正确的选择。
范开泰先生曾提出语用分析的几个基本内容:“话语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谈话的起点(话题),如何围绕话题形成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焦点以突出交际中的兴趣中心;交际中的信息结构分析——说话者如何安排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传递方式;语气的情态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合适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他对说话内容的态度和情绪,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和情绪,包括对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言外之意的分析。”
语用分析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一样,旨在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不同的是,语用分析涉及的语境、话题等因素都是从动态的交际过程中考察的,所以从交际的角度来看,语用是关键。
静态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在人类交际中是否应该改变以及如何改变,都受到语用学的制约。因此,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句法结构的教学上升到交际层面,在使用过程中将语言的基本句转化为言语交际句,让学习者明白不同的句法结构是说话者在不同语境下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和目的而做出的不同选择。
[参考文献]
赵金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几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2]陆川的语义前提,句法的强制性语用选择性[J]中国学习,2000,(3)
[3]文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43
[4]张的“把字句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3)
[5]李大忠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46,147。
[6]范开泰语用分析简介[a],戴,.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角[c]北京:中文出版社,1998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语用学
陈佐鸿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基于语用因素在汉语句子结构中的制约作用,本文从语用因素、语境干扰、关注话题、中心问题和新旧信息、语用语序和对话分析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更恰当地运用语用知识。
〔关键词〕语用成分;句子结构;词序;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