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分析唐宋文化的论文。
唐宋文化的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之际的改朝换代。只是这60年来,中国的文化逐渐从所谓的“唐式文化”转变为“宋式文化”。为什么这种改变如此彻底,改变了“唐式文化”的优雅与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胡内藤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思想文化的巨大差异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的重大差异有了一些共识。
所谓“唐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向、暖色的文化类型。无论是李白的诗词歌赋,还是张旭的《野草》,吴道子的绘画,都充满了昂扬的生命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伟壮丽的“昭陵八马”,还是气势磅礴的古代长安城,都透露着大气中盘旋的民族自信。
所谓“宋式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高雅的文化类型。“自古离别多愁善感,离愁别绪,更比不上,在清秋时节无人问津”,诠释了宋文华的细腻丰满,“散成泥碾成尘,唯有芬芳依旧”,揭示了宋文华自恋、远离尘嚣、独立于世的人格魅力。形象地说,如果说“唐文化”存在于战场、宫廷,那么细腻、含蓄、委婉的“宋文化”更多地存在于街头、闺阁、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其是牡丹,是花中之王。唐人爱牡丹,更喜欢它艳丽的颜色,富丽堂皇,王者风范。宋人爱梅,梅花,花中君子,凌寒独开,象征着不屈不挠,坚强的品质。在宋人眼中,梅子,妆容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贵,是君子的象征。可见,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从深层的角度反映了唐宋文化的内在差异。
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唐诗和宋词更能清晰地展现两者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
从诗歌内容来看,唐诗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那是早春。他们让她沐浴在纯净的花池中,温暖和抚平她皮肤的乳脂色水晶”,“如果她只是转过头来微笑,就有一百个咒语,六宫的粉末和颜料消失得无影无踪”,“告诉我们她如何在首都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住在她父母的房子里,在蟾蜍山下”,“十三岁就掌握了吉他, 她的名字被记录在“音乐家名册”的第一位,所有这些内容都直接向人们展示了皇帝、将军甚至穿着布衣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没有小女儿家的羞涩。
相比之下,宋词更倾向于把视角缩小到闺阁,喃喃诉说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含蓄、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说:“我怕船载不了多少心事。”她表达了自己的难过,并不讨厌。一个“担心”增加了一点诱人的想法。宋代虽有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着宋文化的主流。
从诗歌的形式来说,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倾向于情感表达。李白的诗《梦里登天目山》以瑰丽的想象力描绘了山的瑰丽色彩。天上所有的仙佛都聚集在诗人的脑海里。如此壮丽的景色孕育在诗人的脑海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独有的。这是什么气氛。
相比之下,宋词更趋于理性,更理性,更思辨。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释了作者心中微妙的生死关系。“逝者如斯,却不曾去;充满虚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盖必从其变者观之,则天地不能在一瞬间;若以其不可改变的观点来看,则物我无穷,又何忌之?”可以看出,宋代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地阐释理性和思辨,这与唐代对外部环境的描写有很大不同。
那么,为什么仅仅相隔近60年的两个朝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接下来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环境:国家兴亡,国民心态。唐宋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的精神状态必然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唐朝兴盛,宋朝衰弱,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两个时代的人来说,国家统一强大,四方来朝,自然会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总的来说,自然气势雍容豪迈。当国家从一开始就被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不管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和悲哀。
唐朝的繁荣是建立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的。经过20多年的“帝王之治”,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唐朝面对的外敌主要是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而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只是权力较大的松散的部落联盟。他们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唐朝只需要找到自己的主力,打几场胜仗,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唐朝的大部分时间,外部环境相当稳定,国家繁荣。这是一个真正繁荣的时代。另一方面,在宋朝,后周正好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建国的过程不像唐朝,接受了一个大帝国的遗产。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地方割据势力长期运作,已形成不统一的独立国家实体。而且宋朝面对的敌人不再是吐蕃和匈奴,而是已经儒家化的契丹和党项。以廖为例。在宋国建立的时候,辽已经存在了50年。契丹人不仅学习了中原文化,还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严密强化的中央集权政治实体,并逐渐开始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在民风和军事上仍保持着相当强的战斗力。宋辽之战不仅仅是统一与反统一的冲突,更是一场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的战争,而且这种矛盾绝不会仅仅由一两场战争决定,而一定是相当残酷、持久和难以区分的。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战惨败,宋朝开始转入被动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此后,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长期包围轰炸宋人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文化效应。
经济基础:唐代均田制与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分配给小农耕种,耕种一定年限后,实质上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然而,唐德宗建中元年两税法实施后,均田制最终被废弃。此时,随着均田制的解体,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相对减弱。到了宋代,国家土地所有权在土地所有权中不再占据主要地位。相反,平民中的地主经济和小自耕农经济继续发展,并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一方面为国家和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税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使得社会经济更加灵活,社会各阶层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
宋代的城市规划打破了唐代城市与广场的严格界限,居住区与商业区不再分开,交易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据考证,宋代已有早市和夜市,商品交易时间甚至通宵达旦。各种变化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商业。宋代城市商业蓬勃发展,不仅有交易场所,还有瓦当等娱乐场所。这样一来,自然会导致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兴起自然会导致市民文化的兴起。
精致的宋文化的发展自然源于一定的土壤,那就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文化环境:唐代三教并行与宋代理学的兴起
盛唐以开放自由的心态接受了四方文化。数百年来,唐朝大多奉行尊儒释道的策略。面对外来文化,唐朝统治者始终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这不仅与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血统的存在有关,也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两条畅通的丝绸之路是畅通的。对外,国家的繁荣,对外的畅通,对内,民众虚心接受外来文化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唐朝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但宋国始终处于少数民族威胁的夹缝中。客观条件下,宋国无法与世界交流,宋国自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宋代的文化属性与宋代诞生的一个特殊产物,即理学有关。
理学作为宋代儒学吸收佛道精华的一部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宋代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中国此后一两千年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理学不仅将伦理原则定义为万物之自然、自然,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理学把“义”和“人欲”对立起来,然后用正义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和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望受到强烈的约束。与注重智性内省、创造心灵精妙的理学思潮相呼应,宋代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儒雅内向的品格。刘芳的《宋体文化:概念、阶段与类型学特征》(2005)一文指出:“宋体文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时代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具有新的文化特征的文化范式。以追求内圣和精神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文化基本内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制度、中央集权和谏诤制度构成了宋文化的制度层面。宋代的农业革命、消费型城市经济、文人阶层的形成,构成了宋式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宋代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理学的诞生。一种追求内在圣洁、精神自足的理学,决定了宋代文化精致内省的特征。
唐宋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是彻底的改变还是继承的发展?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