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术发展到宋元时期的几个阶段?

第一,雕版印刷的盛行

雕版印刷,发明于唐代,宋元时期发展很大,达到顶峰。971年,成都印出全部大藏经,共1076卷。花了12年才刻完,刻的作品多达13万件。1132湖州印刻佛藏5400卷,一年内完成。杭州聚集了许多宋代优秀的刻工,刻了大量的经书、史书、分册、医书、算术书和选本。晋代雕版印刷中心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元代雕版印刷中心设在浙江杭州和福建建阳,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活字印刷

就在雕版印刷发展趋于巅峰的时候,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沈括《孟茜碧潭》卷十六记载,宋清时期(1041-1048),平民毕升(?-约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基本原理与现代流行的活字排版法如出一辙。他用泥土做成泥活字,用一粒泥刻了一个字,用火硬化,事先准备了一个铁板,在上面加了一个铁架,里面放了一层混合松香、蜡和纸灰。盒子装满人物后,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纸灰受热融化。冷却后,一个版本的粘土粘在一起。冷却时,用平板将粘土型压平。印完一版后,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然后取下泥版重复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交替使用两块铁板。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省时省力,经济方便。它是中国和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个创举。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书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晋朝初年,府中藏书29945册。南北朝时,梁元帝在江陵藏书7万余册,隋朝在嘉泽堂藏书37万册,是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的最高藏书记录。

除了官书,私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代的郭夫人,藏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一个人就用了三十辆车来运书。

印刷术发明之前,只有郭夫人和张华这样的政府和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书,普通人能拿到一两本也不容易,因为当时的书都是手稿。抄这么多稿子需要多少人力啊!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

历史上往往是这样的,一项科学发明,只要是社会急需的,有生产的物质条件,就会出现。这就是雕版印刷的出现。

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社会上广泛使用印章和拓片。

有两种海豹:杨雯和殷闻。刻在杨雯的字是凸的,刻在殷闻的字是凹的。“如果你在杨雯使用印章,它会被印在白底黑字的纸上,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都比较小,印的字数有限。

碑文一般用阴体书写,显影的是黑底白字,不醒目。而且拓印过程复杂,不方便印书。但是拓片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片很多字。

如果取长补短,结合拓印各自的特点呢?当然情况不同。

受拓印两种方法的启发,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头锯成一块块的木板,把要印刷的字写在薄纸上贴在木板上,然后按照每个字的笔画,用小刀一个一个地刻成杨雯,让每个字的笔画在木板上凸显出来。木板刻好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时,先用毛笔蘸墨,刷在雕花板上,再用自纸覆盖,用干净的毛笔在纸的背面轻轻一刷,再把纸取下来,书的一页就印好了。逐页印刷后,装订成册,这本书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字印刷,所以大家称之为“雕版印刷”。

中国什么时候发明了雕版印刷?历史学家对此问题尚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在唐代发明的。

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客观上产生了对雕版印刷的迫切需求。

据邵经邦的《洪》一书记载,唐太宗的皇后石收集了封建社会典型妇女的故事。我写了一本书叫《女人的规则》。贞观十年,大地长孙死了,宫里有人把这本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

贞观十年是公元636年。女子规则的公布日期可能是今年或以后。这是中国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版画。从这些数据中分析。也许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书籍,所以唐太宗想到了印刷女规。雕版印刷的发明肯定早于《女规》的出版。

到了九世纪,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刷书籍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有一位杰出的诗人,名叫白居易。他把自己的诗编成诗集——《白长庆集》,长庆四年(公元825年1月2日)十二月十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当时白居易的诗是“写抄”的,到处卖。

过去人们把刻石叫做“鼹鼠”,到了唐代,刻石又叫“鼹鼠”。“Moller”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雕版印刷。

《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刻印历书。这是怎么回事?据其他古籍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剑南、梁川、淮南路的人。都是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卖。每年掌管历法的司天台都没叫过新历法,但民间印出来的新历法到处都是。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我们的东川使节苏峰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呼吁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如何禁止订单?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但民间所刻的历书仍然到处流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不止有一种民间印刷的历书。

黄巢起义期间,唐僖宗仓惶逃往四川。皇帝也逃了,当然没人来管禁止印历书的事。所以江东当地人自己编了历书卖了。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两个人印了一本历书,比日月晚了一天,发生了争论。当地一个官员知道后说:“我们都是做同一行业的生意。差一天半又有什么关系?”一本历书怎么会差一天?当地官员说的话真让人发笑。这件事告诉我们,光是江东就至少有两本印好的历书。

当时随唐僖宗逃入四川的刘辟在家训序言中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了很多关于阴阳、杂记、梦想家的书。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木刻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仅印刷历书,还印刷其他各种书籍。

只有一本刻于唐代的书《金刚经》是咸通九年刻的。咸通是八六八年九年,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种1000多年前的印刷品是如何存活下来的?这是另一个故事。

甘肃敦煌东南有鸣沙山。早在晋代,一些佛教徒就在这里开洞,雕刻佛像,修建寺庙。随着洞穴越来越多,佛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称之为“千佛洞”。1900年,道士王在修洞时,偶然发现一个封闭的暗室。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捆捆的纸卷,其中有不少是唐代抄的书,还有一本是唐代刻的金刚经。

金刚经长约一尺,高约一尺。这是一张由七张印刷纸制成的纸。卷轴前面有一幅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对弟子的说法的神仙故事,表情生动,后面是金刚经全文。卷内没有一行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印刷书。这幅画也刻在一整页纸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五代的时候,有一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朝四朝都是大官,是个卑鄙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的人出售的各种印刷书籍,除了儒家经典,就向皇帝建议在晚唐长兴三年用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 * *印了九种经书,用了四个朝代,用了22年才全部刻完,直到周的最后三年。

因为这种雕版影响很大,后来认为印刷术是五代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代,印刷业更加发达,刻书遍布全国。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刚性十三万件;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拥有超过10万册关于印度历史的书籍。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的规模。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有700多种,字体工整古朴,美观大方,此后一直为我国人民所查阅。

宋代普遍使用木刻,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刘进安贾公府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到印刷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本书只要刻一次板就可以印很多册,比手写快很多倍。

但是这样的话,你要刻一次板才能印一本书,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也不可能快速大量的印书。有些书字数很多,往往需要几年才能刻出来。万一书印了一次没有再版,雕刻得再好的木板也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

到了11世纪中叶(宋仁宗清朝时期),中国一位名叫毕升的发明家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印刷技术。

毕升用泥土做了一根长方形的长柱,上面刻着字,用火淬硬。这是一个一个活字。印刷书籍时,准备一个铁板,在上面放上松香和蜡,铁板周围有铁架。铁架密密麻麻都是活字,一个铁架就是一个版本。然后在铁板下用火烤,让松香和蜡融化。另外,用平板压在排列好的活字上,把字压平,一个活字板就排列好了。它和雕版一样,只要把字着墨,就可以印出来。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个负责印刷,一个负责排版;当一个纸板被打印时,第二个纸板就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快。

毕升每字刻几个字;用汉字刻上20多个不熟悉的字,然后临时刻上,用火烧掉,非常方便。印完之后把铁板放在火上加热,让松香和蜡融化,活字就可以拆下来下次用了。

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明。这种粘土类型称为粘土类型。相比今天毕升发明的印刷术2,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作活字、排版、印刷——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对印刷术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孟茜笔谈》中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朝鲜人民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刷书籍,后来又用木活字印刷书籍。13世纪,他们首先发明了用铜活字印刷书籍。中国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比朝鲜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和铁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