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奇葩文学与敦煌文学
敦煌文献是指敦煌千佛洞石室中书写的大量有关唐五代时期的文献(有少量木刻)。大部分是用中文手写的,此外,还有少量少数民族文字材料。敦煌文献的发现(发现于公元1899年,之前石室被长期封存,不为世人所知),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敦煌文献研究专家王尧先生曾说:“它为文化典籍、历史、考古、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民族、宗教乃至科学史提供了丰富、新颖、可信的真实文献和实证材料,拓展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工作。”(吐蕃敦煌历史文献介绍)。
同样,敦煌文献给藏族文化的研究带来了一线生机。在敦煌文献的几部少数民族文字卷中,藏文文献(全部手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著作、民间文学作品、翻译的汉族史料和故事、翻译的印度故事和抄写的佛教经典。
(1)敦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它包括神谕、格言、谚语和故事。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甲骨文,每一段都由两部分组成,即正文是一段诗意的甲骨文,后面是一段解释这段甲骨文是怎么实现的散文。甲骨文中的诗歌属于文学作品。甲骨文的思想内容大多描写了青藏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闲的牧野、湖边的碧水、柳枝、飞鸟、羊群、庄稼等。,让人觉得顺眼。艺术手法(根据藏族文学史的研究):诗歌的格律基本上是六音节的句子,每句从四句到几十句不等,自由活泼。每首歌前面都有一个呼字“解”,每句话的第三个音节多以“你”为背景音,起谐音、押韵的作用。有些诗是可以分段的,段落之间的词大多有对应关系,但没有那么严格。每一段都是平行的,* * *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有两个四句六音节的甲骨文,是后世藏族流行的“和合”山歌(即四句六音节三餐的格律)的来源。甲骨文也使用直白和比喻的方法。因此,它生动地描写了实物中的人,这在藏族文学史上是很有价值的
敦煌藏文文献中的格言多是劝人行善戒恶,孝敬父母,宣扬宿命论等。格律里有四句、五句、六句和多句,都是七律诗。简单的语言和直白的推理是后世作家格言的来源之一。
敦煌藏文写卷里有一句松巴谚语,有三四十个* * *。内容包括与人打交道,管理家庭,描写社会现象。例如,关于经营家庭的谚语:“儿子比父亲聪明,他的家庭像草原上燃烧的火一样繁荣;儿子比父亲还笨,家破人亡,被水冲走。”和“麻雀喜欢黎明,猫头鹰盼望黑夜。“这句谚语揭示了某种客观真理,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珍视。敦煌文献中的这句谚语多为两句谚语,修辞上采用了对称和比喻。藏族人幽默风趣,善于用谚语和格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敦煌藏文文献中也有传说,如聂赤赞普传说、第一代赞普(王)传说、直贡赞普传说等。同时还有“金博内基兄弟和曾格巴辛姐妹”、“白嘎白Xi和金博内基”等故事。这两个故事情节生动,脱离了神话的框架,成为基于社会生活的故事。
(2)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历史著作。在敦煌藏文历史文献中,有赞普和王琛的传记,如《直贡赞普传》、《宋赞干布传》、《宋赞干布与群臣庆功歌》、《论秦陵与唐将》等。此外,还有一些碑文、墓志铭、寺庙碑刻等。,都属于吐蕃史传文学的范畴。
《赞帕传》和《王琛唱》主要反映了吐蕃王朝的建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描述了6世纪至9世纪青藏高原上众多分散独立的部落和国家,经过长期的交流和战争,逐渐走向统一,建立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过程,以及杰出人物的事迹。这些文献不仅成为珍贵的史料,而且是最古老的优秀藏族文学作品。传记艺术地再现历史,用文学的笔触歌颂英雄。在这些传记中,描述了一些重要的和有影响的事件。比如两代雅砻江部落首领达布涅赛和纳日仁赞吞并了苏皮;松赞干布品达布,贡布,娘布,苏皮叛乱。征服吐谷浑;赤都松征服突厥和南诏;赤松德赞征服于阗,入侵长安,平定南诏叛乱,等等。同时也详细记录了统治阶级内部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如《松赞干布传》记载了松赞干布与上囊、松赞干布与琼布的矛盾与斗争。《赤都松传》中记载了赤都松与盖尔家族的冲突(盖尔家族觊觎赞帕的王位,赤都松后来用武力将其罢免)。此外,传记还记载了吐蕃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如婚姻、使臣等。在艺术上,传记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善于刻画人物,注重语言;它在情节构成、具有诗性对话和韵律的文学形式表达上也是成功的,体现了当时史传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敦煌吐蕃文献中,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散文铭文,主要是一批誓愿铭文和编钟铭文,基本都是誓愿、祷词等描写性文字。包括汉藏友好(如著名的唐蕃碑),歌颂蒲的功绩,记载大臣的功绩,宣誓信佛崇法,授予皇室特权等等。碑文全是散文,文字简洁,语言流畅,叙述清晰。
总之,敦煌藏文是人们见过的最古老的藏文。它对研究西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语言、风俗习惯、民族交流等具有重要价值。它使人们对中世纪青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