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主题:生活中的数学

第一,数学适应来源于生活,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它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习数学,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打开智慧之门。

比如我在研究应用题的时候,展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给学生练习。“使用139 GSM手机,月租费50元,话费每分钟0.4元;而一个人用136神州行手机,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0.6元,而这个人用136手机,月租费是150多元。他要换GSM手机值不值得?”学生从演示中接触到的这些话题,非常贴近高一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计算,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了解现实生活,还可以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自来水管是圆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见过方形的自来水管吗”,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它一提出,学生们就对它充满了兴趣,纷纷交头接耳,侃侃而谈,让课本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有尝试成功的喜悦,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除了澄清概念外,还要正确理解各种知识点和概念,更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多方面考虑数学问题,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了解生活的现实。

比如美国第三次国家进步评估,有这样一道测试题:每辆卡车可以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名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训练营。你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结果还显示,70%的同学正确完成了计算,即36除以1128的商是31,余数是12。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的正确答案。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现实问题,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相反,他们只是把题目当成一个虚构的数学题,一个为了练习而编的故事。他们所做的是计算并写出分数,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他们只关注机械练习,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小例子,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加强数学中的真实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为生活服务,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

第三,从数学实践出发,拓展数学视野。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跑、测、测,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让学生分辨步测和目测的区别;让学生去食堂看一看,称一称。根据各种水果和蔬菜的重量,让学生感受100g、1kg、10kg等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这对数学学习来说充满了乐趣。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身边的事物:

世界之大,处处都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现实,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

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介绍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我们人体中有很多有趣的比例吗?拳头滚动一周,其长度与鞋底长度的比值约为1: 1,鞋底长度与高度的比值约为1: 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率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在店里买袜子,只要把袜子缠在拳头上一周就知道这些袜子是否适合你。如果你是侦探,只要找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构成身体比例的有趣比例。今天我们将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例如,在教授“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员,并完成以下表格:

说出黄瓜、卷心菜、萝卜和猪肉的名称

单价(元)

数量(千克)

总价(元)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了学习的斜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再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用在了什么地方;学完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轮子的形状是圆形和三角形。学生也可以想办法找出锅盖和脸盆的中心在哪里;.....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身边无处不在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神秘。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数学的真谛,从而唤起学生从小热爱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第二,感悟生活,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要人人学”成为数学教改实验的口号。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用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讲解数学问题。

1,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按字母编号”这一课的内容中,我用CAI课件演示了李磊同学拾金不昧的场景,然后播放了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物招领处

李磊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捡到人民币A,让失主来少先队大队认领。

小少先队队部

2002.3

学生们对老师在数学课上谈论失物招领的方式感到惊讶。通过对一元含义的分析和讨论,

老师:一元可以是1元钱吗?生1:一元钱可以是1元钱,也就是说找到了1元钱。

老师:一元可以是5元钱吗?生2:对!说找5块钱的。

老师:一元能有多少?生3:也可以是85元,说明你找到了85元的钱。

老师:一元能有多少?生4:也可以是0.5元,说明你拿到了5毛钱。……

老师:那么一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没有。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跟大家开了个大玩笑!

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发现了多少,用一元来代替?……

由于学生很容易认识具体的、确定的物体,而用字母表示的数字是不确定的、多变的,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很难理解。本题目中的“失物招领通知”是学生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可以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在讨论交流中,头脑风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新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互助合作意识,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学习了矩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的计算之后,我尽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家有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如图。能不能帮他算一下两室一厅的居住面积?要计算面积的大小,我们应该先测量哪个区域的长度?给一些数据后让学生计算;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回家测量他们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的实际计算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兴趣,还培养了实际测量和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

比如,在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创设了“买车”的教学情境:微型车价格大幅降低,小林花了100元买了几辆车。他买了多少辆车?哪些?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表达如下:

(1)将100元分解成两个数之和:(2)将100元分解成三个数之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 50+20+30=100 40+40+20=100 30+30+40=100

(3)将100元分解成四个数之和(4)将100元分解成五个数之和40+20+20 = 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学生们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创新,去寻求原创的答案,这也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解决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应用题的应用品味:漫画的形式更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各种汽车价格的信息,也从文字中获得“小林花了100元”的信息。因为问题有现实意义,所以不能硬性归入哪一个。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整个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体验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等学习过程。既巩固了100以内的理解和加法,又促进了数学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数学的层次不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趣味性和作用。

第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两步应用题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创造”应用题,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一个鸡翅8元,一个汉堡比它贵。4块钱,我吃了一个鸡翅和一个汉堡。你说我花了多少钱?”;“我妈早上买了一斤菜,买的萝卜是菜的两倍。请问我妈买了多少斤蔬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还有5集。《西游记》有几集?”学生在编应用题时表现的很开心、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常常引起笑声。因为主题来源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发言流畅,思维多极多元化。他们得出一个“雪融化后是春天,不是水”的新观点,他们对创造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比如,学习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家长算算这栋居民楼每户该交多少水(电);学习完“利息”的知识后,算算存银行的钱到期后,你能拿到多少本金和利息;比如在学习了“尺度”的知识后,让学生画出“我为未来的校园设计了一个方案”“我为生活区设计了一个方案”等等。图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惊叹!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