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利与弊(论文急)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和武术姿势中提取精华,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和当代美学观点和原则,在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摘要:针对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的灵魂作用,从其艺术特征、其“形、神、力、韵”、其艺术气息及其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体韵;呼吸;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体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和民族审美风格。它既不是古老的舞蹈,也不是传统的戏曲舞蹈。但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魅力,从传统戏曲舞蹈演变为与时俱进的独特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古代舞蹈文化的尊重,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传统戏曲舞蹈和武术姿势中提取精华,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和当代美学观点和原则,在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唐满成教授和李正毅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类型。身韵构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理解:

一,体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是指中国古典舞的外在表现手法;“韵”是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魅力。身韵的出现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赖,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点,直接影响和规范了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对肢体动作的要求主要是精神上的,从而突破了传统戏曲舞蹈中程式化的动作模式。体态与节奏的结合重在“变其形、扬其神”,从而突破了传统戏曲舞蹈中“做、打”的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色。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形式并重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本身的特点,提炼出元素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的独特效果。在体韵的元素运动中,“扭、翘、圆、曲”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灵活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圈”运行轨迹和“动、静”、“点、线”的美学原则,体现了古典舞“形”与“神”相统一的民族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的形体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根基和艺术特色的主要标志,甚至以其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体韵的“形、神、力、法”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将训练身姿与培养韵味结合起来,以“形、神、力、韵”作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融为一体。身韵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性要求,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和表演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所包含的“形、神、力、韵”是四个不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联系,手势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首先要求解决“扭、翘、圆、曲”的曲线美和“劲、直、隐、柔”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竖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升、沉、冲、靠、含、举、动”的动态规律原理。所谓“神”,就是钱先生所说的“形三、劲六、意八、无形十”。所谓“无形十”,就是舞蹈没有机械的规范和死板的程序,才是完美的。所谓“力度”,是指在节奏和层次上给外部动作以对比的力度。所谓“规律”,包括自身的节奏和遵循的规律。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的动作要素有“举、沉、冲、靠、含、冲、动、侧举”。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律,深度挖掘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体韵》中的运动轨迹多为圆形,这与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密不可分。道家太极图,圆形的人生观,古典建筑的圆形结构,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美学的追求。这种审美倾向在“体韵”中的体现是平圆、竖圆、八字圆。把握这个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增减原有的节奏轨迹,可以打破原有的动态趋势,赋予动作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节奏,改变原有固化的动作性格。

第三,体韵中的艺术气息

身韵从动作元素开始,从呼吸中找到本源。体韵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吸气驱动的,吸气对呼吸循环功能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人直接控制的唯一内力,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举、沉、冲、靠、含、怯、动”等要素都离不开呼吸。从表面上看,呼吸属于胸部运动,可以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肌肉呼吸的培养,可以训练手臂的伸展感和腿部的内在屈伸感。在任何舞蹈动作中,呼吸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舞蹈融为一体。所以,在身韵的训练中,“呼吸”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比如在最初的“举”训练中,就要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举带动的身体中部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和外部动作协调的第一步,然后再配合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身体朝向。可以逐渐体会和理解呼吸与身体的关系,掌握呼吸与外在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的独特魅力。“举沉”的训练是最简单直接的将呼吸带入行动的方法。当学生席地而坐,随着音乐深呼吸,就是艺术“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张的深呼吸导致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是由气驱动的,所以是气体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作用在于它给人以联想。当“举”伴随着音乐时,音乐的作用会强烈地刺激受训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呼吸的大小和节奏来安排的。于是就形成了“气”“形”“情”初步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提沉”的连续阶段。本质上,这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力、法的初步统一。也是走向内外合力的第三步。通过对呼吸进行“升降”的有意识训练,体会和理解“气”与身体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的作用。在做俯、举、平、八字等动作的同时,将气运入体内,贯穿四肢,带动身体和腰部的各种动作,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节奏感和神韵。

第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体韵的出现不是简单的从“形”到“体韵”的字面变化,而是质的飞跃。它是戏曲中人物形象的转化和升华;是从美学角度继承和研究传统姿势;它是舞蹈根据自身特点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人物”原有的动作公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千变万化、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体韵》中的表现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衍生,动作个性的可转移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从传统戏曲中产生时存在的程式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传统戏曲与芭蕾之间的困境。它以丰富多彩的动作形式、现当代的风格以及舞蹈与民族审美特征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身体表演在探索人体表现力方面的功能。以腰部为轴心的人体中部艺术语言,不局限于过去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艺术魅力。它充分发挥了人体潜在的表现力,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

身韵的形成及其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折。作为中国古典舞新的舞蹈语汇,赢得了众多中国青年编舞家和演员的推崇,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中,使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如舞剧《黄河》在体韵上大量运用了人体背部的表现,从扭动的力度和水云的意象上掀起了震撼的气势。无论是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都充分展示了挖掘出的表演区域,展现了人们与自然、与饥荒的抗争。《河江》以水袖为表现手段。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尺的长袖,也不是复杂的袖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为背部呻吟,背部哭泣哀号,袖子上套着情感,袖子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词汇创作的优秀作品有《木兰桂》、《长城》、《良渚》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崭新的时代风尚。他们的创作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特定的人物形式,走向了一种情感语言。唐满成教授曾幽默地说:“体韵训练有利可图。”中国舞蹈界也对此印象深刻,他们发现这是中国传统舞蹈独特魅力的延续。吕一生教授说:“这就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体韵”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一个源头点。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审美精髓,以其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的灵魂!

参考

刘。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元和。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紫华君。论古典舞在中国元文化中的地位[A]。紫华君。论舞蹈——舞蹈研究[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