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日本侵华
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对台湾的侵略。有历史学家将其归为1937开始的第一次甲午战争,并称之为第二次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研究比较基础,近20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本文从揭示战前日本侵华、战争准备、分析战争原因、研究《马关条约》及其重要条款入手,涉及到这场战争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宋德龄的《甲午战争前日本侵华与李鸿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第3期)、傅育能的《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第1期)、齐的《甲午战争前一天》。郑瑞霞著《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舆论与情报准备》(辽宁大学学报,第6期,1993),金继峰著《甲午战争原因论》(世界史,第6期, 1981)和郭惠清的《论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论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甲午战争中日战争原因简析》何·(《学习与探索》第5期1985)《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阴谋》南昌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668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过程及影响(第三期)康著《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清史研究》第4期+0994期)著《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第3期+0995期)韩著《甲午战争相关问题简论》 关捷《日本旅顺惨案新论》(呼兰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6)和王翠《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1987第4期)、潘家德《论中日
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但我们不仅要讲这场战争,还要讲朝鲜,这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战争从朝鲜开始,在朝鲜爆发,然后在朝鲜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些激烈的战斗。结束战争的条约第一段是关于朝鲜的,等等。可以说,朝鲜是甲午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南昌龙的《甲午战争》(社科战线1989第4期)、张恒立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政策述评》(安徽史1993第2期)、张震龙的《甲午战争》(1894-1893年)。本文题目改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与世界》。还出版了两部专著,分别是戴毅、杨、华力著的《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出版)、著的《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出版)。前者涉及面广,后者在主要运用中国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一朝鲜因素,是一部颇有功力的杰作。朝鲜之所以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因素,根源在于由来已久的“中朝关系”,应该加以研究,但至今仍是日本学者的禁区,在各种著作中往往只是一个点;而韩国留学生金在善的一篇硕士论文《甲午战争前的中朝藩属关系及中日关于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1,0997期)则简略而不可避免地研究了这一问题。
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日本和整个远东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日关系、欧美列强与中国关系、对日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和远东的相互关系的新调整。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调整了对华战略。丁明南的《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日本“国策”指导下的侵华战略》(东岳论坛报第5期,1981)论述了日本此时对清政府和统治者的各种“善意”和拉拢活动。
日本作为八国联军成员参与侵华研究,包括王的《义和团时期日本侵华政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7),穆景元的《日俄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故事》(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88)等。
甲午战争十年后,日本在我国领土上发动对俄战争。这是帝国主义者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同时侵略中国,在中国争夺土地和权利,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战前,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即所谓“满鲜问题”)存在尖锐矛盾。战后,日本大力巩固和发展其在东北三省南部的势力(所谓“满洲经营”),并去勾结俄国抵制美国。学者们从多方面考察和探讨了日本在这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的各种侵华活动。比如日俄战争前中国在俄日之间的霸权(历史月刊第3期1994)、董小川的《满清-鲜互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4)和刘永湘的《论日俄战争》张志强对日俄沈阳之战劫掠沈阳的记述(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1983)以及马赫的赵云鹏的关于《东北沦陷史研究》一文(第4期,第1997号)揭示了抗战胜利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东北三省事务条约》的情况,以及签约后日本的种种违约行为。关于日本在东北三省南部的侵略扩张,有王的《中日安丰铁路交涉》(沈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1985)、和李李的《安丰铁路交涉》(东北地方史研究,第3期,1987)和童敬的《中日安丰铁路简介》。关于日本为巩固和发展在东三省南部的势力而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勾结俄国的斗争,有陶的《日美在东北的争夺(1905-1910)》;(世界史1996第1期)、石楠的《美日之争与第二次日俄协约》(近代史研究1988第2期)、于的《关于第三次日俄协约》(近代史研究65438+)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清朝瞬间被推翻。此时,在华日本浪人挺身而出,在军方一些激进侵略者的支持下,策划了“满蒙独立”。王树才的《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第一次企图——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0985期)对此事做了详细的论述。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给了日本一个“天赐良机”在中国进行大侵略,导致日本势力在中国大扩张四年多。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有:出兵山东,与德国作战(这是继10年日俄战争后,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又一场战争),夺取政权;提出“21要求”;向中国借钱并签订军事协议来控制中国。这些都成为学者们的研究课题,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著作。有吴州、陈献春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对华政策》(石林1992第3期)、黄子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齐鲁学刊1984第3期)、19654。第6期,1995)、日本在山东的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同上,1994第6期)、的1914-1922日本在山东的军政殖民统治(抗日战争研究第65438期+0998期第1期)、黄尊严和王韬的——德国胶州。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的背景米庆余(历史教学1982第6期)、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二十一条要求郎伟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第6期)、崔丕《论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二十一条要求》。第二十一条>谁泄露的?(《中华民国春秋》第3卷,1993);张伯丰《西苑贷》与日皖勾结(《历史研究》第6期,1977);裴长洪《西原贷与内阁在寺的中国战略》(同上,第5期,1982)赵占维《论西原贷在日本侵华中的特殊作用》(历史月刊第1997期第2期)李永昌《论“* * *与中日御敌1918-21”(东北地方史研究)中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的许多活动都是通过与安徽军阀勾结实现的。日本与安徽军阀的关系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勾结的典型例子。关于这个问题,张伯丰撰写了专著《安徽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第6期,1982),后来又出版了专著《安徽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对双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
论《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在日本学术界基本否认田中奏折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史学界也有一些人对此展开讨论。发表过一些文章,大部分编入《田中的回忆》(刘建业、高殿芳主编,北京出版社1993出版)。书中还汇编了蔡志堪、王家镇及台湾省和日本学者的一些文章)。此外,还有张赟的《田中奏折确有其事》(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982)、沈煜的《关于<田中奏折>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第2期)等。国内多数学者肯定了田中奏折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也不敢评论对错,但总觉得蔡志侃闯入日本皇家图书馆抄田中奏折的故事有点玄乎。也许这个问题要等到皇家书库对外开放后才能真正解决。
关于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和济南五·三惨案,有查的《济南惨案史料》(近代史研究1981第1号),徐的《日本出兵山东动机初探》(杂志1985第6期),李的《1928,专著有李·《济南渗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
“九一八”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二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研究的第二个热点。中国近20年来发表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文章实在太多,难以统计。文章内容几乎包罗万象,从这次日本侵华的前因后果,到相关人物的研究。例如,胡正邦的《论日军侵华的缘起与后果》1931(思想战线1983第4期)和高二的《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第林)的《论九一八事变的起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5)、鲍以成《论日本的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1980)、和林《对九一八事变经济背景的初步研究》(近代史研究,第2期,1982)、对九一八事变的简要分析的中村事变与九一八事变(《历史月刊》第1983期,第1期)、的中村特务案重要的一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996)、郎伟成的《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世界史第2期1985)、穆景元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锦州及辽西的始末》(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尹正平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的罪行加一等》(军史65438+9期0995 王连仲、孙建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丧葬官僚资本的侵占与掠夺》(抗日战争研究65438+第2期0996)曹碧红《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强行劫掠东北海关述略》分析(《东北沦陷史研究》第4期1997)王梓霏《石原莞尔侵华思想探源》(第6期社会科学 1“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研讨会”文集《抗日战争与中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版)中收录了大量有关“九一八”日军侵华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已有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专著,如易、张德良、陈崇乔、等编著的《九一八事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出版)、《刘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2出版)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1、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型九一八事变丛书(含工具书),其中* * *六本,分别是主编的《九一八事变的图景》、马月山撰写的《顾、张德良、杨洪范、主编的《鲁大大学四十年日据史》、辽宁省档案馆编纂的《九一八事变历史档案精品汇编》、 以及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编纂的《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与东北秘密档案选编》。 同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东辉的《九一八国难史》。此外,郭大军、张北根撰写的《勿忘柳条湖“九一八”事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出版)。”勿忘国耻史系列”等。
与“九·一八”密切相关的是“十二·二八”。日本国内对“一二·八事变”的研究有毕永正的《上海“一二·八事变”原因新探》(安徽省委党校学报第1987期,第1期)和翁三鑫的《十一日和尚事件的真相》(上海党史第65438期+)等多部关于“九·一八”的著作都与“一二·八”研究有关。
“九一八”后,日本侵华有两个发展:一是占领中国东北,形成伪满洲国;一是从外到内,图谋分裂华北。伪满洲国的存在实际上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一种殖民统治形式,就像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省的直接统治是另一种殖民统治形式一样。本文不打算详细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情况,只指出已出版的伪满史专著有两部。一本是《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出版,大连出版社1991修订)。《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主编编辑出版了两部书:《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第二辑,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收录相关论文30余篇。1996《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辑委员会创办学术刊物《东北沦陷史研究》,主要任务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的野蛮侵略和残酷殖民统治。该出版物已多次出版,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断提供相关的学术信息。
日本由外向内的扩张,是从1933年入侵热河,发动长城战争,逼迫签订塘沽协议开始的。然后以冀察为中心,策动华北“自治”,缔结所谓“合梅协定”、“秦图协定”,在华北搞特殊化,等等。关于这一系列侵略活动,有张雅丽的《日本侵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演变》(世界史第5期,1988)和张鸿祥的(《塘沽协定》):与冀东匪祸(《党史资料与研究》第3-4期,1992)和刘国欣的(《塘沽协定》);著有《华北自治运动》(近代史研究第4期,1989)、冯著《论“华北自治运动”的起点》(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87)、邵、著《关于“河美协定”的几个问题》(关于“河美协定”的几个问题)第3期,1992)、郑裕春著《从“华北五省自治”的筹划到“冀 5)、冯·《论日本“瓜分华北”战略的形成》(抗日战争研究第3期,1993)、姚宏卓《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分裂活动》(北京档案第3期,1997)、《七七事变前》。 单冠楚日本帝国主义是策划侵略隋的罪魁祸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1)。前面提到的《抗日战争与中国史》一文,就有多篇关于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政策和活动的文章。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马仲连的《九·一八到七七》(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5),主要描写抵抗日本侵略。《近五十年的中国与日本》(1932-1982)张鹏洲主编,第一卷(1932-1934),第二卷(1935-1937)。
以“七七事变”为开端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中国),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三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研究的第三个热点。然而,介绍这项研究并不是本文的任务。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长达70多年的侵略触及了两国关系的各个领域,经济侵略和掠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近20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概括为杜·《旧中国的中日合资》(学术月刊第7期,1982)、《日本对旧中国投资的几个特点》(同上,第7期,1984)、《朱婷论近代日本纺织资本对华输出》(档案与历史,1997)。郑惠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1935(近代史研究1986第1期)黄明华《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江苏社科)1997第1期)。李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掠夺政策的变化与实施(1986第2期)、郑略论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经济的特点(社科1996第4期)、 刘万东1905-1945侵华日军掠夺东北煤炭资源(辽宁大学学报1987第6期)富博《抚顺煤矿案中日交涉的故事》(抚顺社科1986第65438+期)桑润生《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农业的掠夺》(社科战线第2期108 、宋、《日本殖民渔业对大学水产资源的支配与掠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997)、高《日本向东北的试验性迁徙及其失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1997)、简介。1992第1期)、冯敏、蓝海《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求是杂志第1997期第1期)、邓鹏《日本“满蒙青年义勇军队”(学习与探索)始末。黄耀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蒙古东部移民的侵略——以科右前旗哈拉黑乡为例》(东北沦陷史研究,第4期,1997)、邵惠吉《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中东铁路”始末》(历史教学,第9期,1988)、郭宏茂《日本买熊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扩张(《近代史研究》第5期,1985)、汪同祺七七事变前在华北的经济侵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2)、姚宏卓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纺织业的兼并。郑惠新《抗日战争前夕日本走私进入华北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83),丁泽勤、王美秀《华北事变前后冀东走私论》(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1987),张祖国《三十年代中期冀东的日本走私贸易》(1999年)。苏智良《近代上海日本经济侵略的初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No。1)、车韩伟的《论日本八盘铁厂侵占大冶铁矿》(辽宁大学学报1995第5期)等等。相对于大量的论文,有关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专著太少,杜的《日本对旧中国的投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出版)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一部。
说到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们不禁想到满铁。满铁本应是一个经济机构,但自1906成立以来,其活动迅速超出了铁路和经济的范畴。它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近20年来这方面的论文可引有严《历史上的南满铁路公司简介》(历史教学1981第6期)、苏重民《满铁历史概述》(历史研究1982第5期)、庞惠如、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与南满铁路有限公司》(东北占领史研究1997第3期)、 张祖国《满铁与日本对东北的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第1号)和魏《满铁抚顺简介》孙乃威《奉天建立满铁隶属关系简介》(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第1号)《七七事变前满铁在华北的侵略活动概述》(历史 杨绍明《满铁前期的调查机关及其活动》(东北沦陷史研究第4期1997)、《满铁经济调查会:日本统治东北的智囊团》(社会科学杂志第5期1998)、《满铁情报调查机关述评》(第4期)高《满铁调查历程及其侵华的性质》(近代史研究第4期6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