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主要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5月。
《中国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3月。
多重嵌套结构下的理性行为,雪海,2009+0
中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的弱可及性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
《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国干部论坛,2008年6月。
血缘利益集团的形成:东村家族,静崎敬一、陆出版,《东亚村落的基本结构》,御茶(日本)有限公司,2008.6438+0。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6月。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河北学术期刊》,2007年3月。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学习与实践,2007年3月。
转型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文史哲,2007+0。
《底层贫困弱势群体接受救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王思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中国社会政策的弱点及其转变,雪海,2006年6月。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村老年人社会政策的制定》,《人口研究》,2006年2月。
《社会政策的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2月。
体制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4338+0。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6月。
村干部权力竞争的解释模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3月。
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任务中心模式”——中国行政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李永新、王思彬,《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分析,(湖南)文史博览,2005.22
雷洁琼《社会工作的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2004年9月。
《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的社会政策能力建设》,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6月。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3。
转型不协调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480+0。
从控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干部论坛,2003年7月。
《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6月。
《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王思斌主编,《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
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38+00。
《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境》,世纪讲堂系列1,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干部论坛,2002年4月。
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干部论坛,2002.3。
* * *物的依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的一种村干部关系模式,王汉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中国社会中的求人与助人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4。
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浙江学术期刊,2001.2。
论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社会科学(上海),2001.1。
体制改革中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5。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5438+0998+02。
《当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载《思想的声音——在北京大学听课》,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1998+1998+00。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1998.4。
中国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保险1998+0。
中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及比较分析,中国社会工作,6438+098+0。
《社会学与中国现实的结合:理论与现实》,载于《乔健: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中文大学新亚学院出版,1998。
中国农村城市化滞后现象分析,胡,陆: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5。
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北京大学学报1997.4。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7.3。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6.5。
中国自1979以来的企业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卢慧琳、颜、刘德环合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面镜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4。
行政区干部与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合作,第一作者:王·),社会学研究1996.3。
中国初级人际关系与社会变迁,管理世界1996.3。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与谢立中、马凤芝、程伟民合作),《中国社会工作》,第2-3期,1996。
农村干部之间的沟通结构分析(合作,第一作者:王·),社会学研究1995.3。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2。
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195+0。
家庭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载《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古马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3。
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3。
区街经济与社区发展(与王汉生、程伟民、陆慧琳合作),《社会学研究》1993.4。
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原则与我们的选择,90年代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993.3。
论社会管理,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2.6。
农村发展的组织支持,北京大学学报1992.4。
论中国农村亲属社会的变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论文集1995438+0.6438+02。
英国的社区护理及其启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6。
村干部的边缘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4。
论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工作研究1991.2。
《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载于何·《当代社会阶级结构与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婚姻观念的变化对农村社会亲属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990.5。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应有的时代特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4。
信息过滤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0.438+0。
论当前社会失衡的原因及其治理,《武文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5。
《外来劳动力在东莞,十年在东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
“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构建,上海社会科学1988.3。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7.3。
改革中的农村家庭关系,婚姻家庭1986.5。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社会学与现代化概念的社会学意义1888+0。
曾元坤和王思斌,2008,中国社会工作的振兴:制度转型和结构变革中人力代理的意义,载于2008年《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第65438卷第1期,美国Routledge Tayloy和Francis集团。
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秋季第3期
《社会政策的时代和社会政策中的政府能力建设》,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冬季
中国社会中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的关系:中国社会工作中的制度和文化观点。关键问题和新想法的快照。曾TAK编辑,2004年
《论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政治与参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