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篇关于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原因及对策的论文
本文结合我校的情况,对初中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和分析,以期找到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学生厌学的表现及危害。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感到厌烦,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和学习有关的一切的不健康心理现象。
首先,公布一组数据。根据我对我校初中四个班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根据班风好坏,三年内选取1-2个班,即七年级E班和H班,八年级A班和九年级C班),78.7%的学生有点厌学,17%的学生严重厌学。学生认为这种厌学会带来以下影响:65%的学生认为会直接导致成绩下降,25%的学生认为会发展成逃学,8%的学生认为会导致早恋,2%的学生持不同看法。
可见,厌学已经成为我校初中生中最普遍、危害最大的问题。
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上课,经常以整理家务或去医务室看病为由,故意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甚至上课时不愿意听课,经常走神、睡觉,甚至闹事,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漠不关心;如果强迫他们学习,就会出现痛苦、紧张、焦虑的情绪或言行上的对抗、冷漠态度。厌学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离家出走。
初中生年龄为14-16岁。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都处于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但不全面,不肤浅,有时想法偏激。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但并不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他们渴望独立,但缺乏社会经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但善于模仿,容易受社会影响,行动盲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逃学、出走的高峰期。在这个心理面貌不稳定、可塑性很大的“危险期”,如果厌学,很容易导致他们误入歧途,虚度一生。
二、初中生厌学的原因。
在被调查的136名学生中,12.5%的学生厌学情绪来自家庭压力;19.9%学生厌学是因为与老师意见不合;26.47%的学生因为自身原因感到厌学,但很乐意在社会上游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个原因是,59.5%的学生认为上课开小差和拖延完成作业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可见,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中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1)造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很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中学生身上,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悄然发生变化。其中,社会上的那些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导致他们厌学。
(1)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各领域的不正之风,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都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于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和“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传播开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上课讲了“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请同学们发表看法。一个学生问:“我最关心的是:我能做什么来逃税?”当我们震惊无语的时候,不禁深思。社会让学生看到和想到的是,钱是靠手段赢来的,而不是靠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积累。
(2)目前社会上找工作有“后门”,一些没文化的人也能有好工作。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态度,加重了中学生的厌学情绪。
2.家庭因素
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家庭是人们最早社交的地方。家庭是人生发展的摇篮,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导师。在我校,12.5%的学生厌学源于家庭压力,其中9.56%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28.6%的学生厌学源于与家长、同学、老师缺乏沟通。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家庭成员看重名利却忽视知识观念和行为的错误示范作用,使中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而吃亏,从而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态度,产生厌学情绪。
(2)阳光大部分学生来自家庭条件优越甚至背景雄厚的家庭,如福州南开通信公司总经理、长富集团副董事长、霞浦国税局副局长、霞浦渔业公司经理等。这样的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家教,但也带来了溺爱。有3%的同学心里有这样的看法:反正我爸妈有权力有影响力,他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也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不勤快,不爱思考。另一方面,许多家庭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出国的机会。大多数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出国上,认为学校生活是多余的。所以他们学习热情不高,久而久之就厌学了。
(3)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家庭环境变得非常恶劣,比如父母离婚分居,或者父母工作不稳定,或者父母兴趣太广泛,无法照顾孩子。这严重表现在我们学校的离婚、再婚或者父母不在身边。据调查,我校有41.7%的学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是由其他亲属监管,半年到十几年不等。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感受不到亲人的关注和关爱。一个孩子写道:“我和父母印象最深的是,我和父母坐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从小的行为习惯也很差。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游手好闲,甚至逃学,在外面上网打游戏。
3.学校因素
(1)教育的观念已经过时。与社会相比,教育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但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应试教育”。课改和学校情况的结合带来了困惑,如数学组:课本知识简单,但考试难度大,学生学以致用,考完试有挫败感,教师把握不住教学难点;语文组,新课标降低了对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各种试卷内容几乎不能涉及教材,占比不到20%,学生对课内知识不感兴趣,课外知识积累不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势必带来厌学情绪。其中,39.7%的学生因成绩不好而厌学。9 D班的阮在月考后的反思中写道:“第一次考得不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很难过,很自卑。我就想努力,几次都没有进步。我不想再努力工作了。然后我就不自卑了,习惯了。”这是一个从自卑到麻木的孩子!
(2)我校是全封闭、全日制、大周私立学校。很多同学在原学校养成了不良习惯,比如上网,打游戏。家长为了纠正孩子的习惯,把孩子寄予希望在我们学校,所以学生厌学的比例比其他学校高。
(3)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封闭式教学有利也有弊。它的缺点在于对外界的信息收集不够快和及时。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这个“传道者”未能及时收费,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老师未能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沿袭过去的模式,只注重完成教学计划,草草了事,使学生兴趣索然无味。这已经成为学生厌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中学生厌学的主观因素。
从造成信息时代中学生厌学的主观因素来看,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学习缺乏自信,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1)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中学生对未来很迷茫,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他们在父母的压力下上学,或者只是为了找玩伴,把学校当成了避难所和游乐场,而不是学习的地方。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容易导致厌学。
(2)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缺乏自信。
中学生的成年感很强,他们需要自尊和“面子”。但也有一些中学生认为学习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对现在所学的课程不了解,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反而让自己“受辱”,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中学的学习比小学更加紧张和繁重,纪律要求也更加严格。我们学校全寄宿,没有父母独立生活,吃住都很难受。容易觉得苦和累,心理上难以承受,只好弃学回家解决。
第三,消除和防止学生厌学的一些方法
因为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来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消除和预防厌学情绪,主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为了避免厌学的感觉,他们应该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目的的教育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举办故事会,介绍一些正在努力学习的名人的故事,举办主题班会,如“美丽的原望”、“相约二十年”,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并期待社会发展对生活的知识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情绪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承受挫折,宣传盲目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的危害性,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本系部分班主任采用了每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卡”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多给学生关爱,让孩子爱老师。
在十天的寄宿生活中,老师是孩子们的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尤其是班主任在生活和学习上寻找关心和教育的机会。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重拾信心。教师要经常创造一些机会,比如如何回答一个看似困难实则简单的问题,当众朗读他们的简短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句表扬和几个微不足道的奖品,都可能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宝贵的自信。
(4)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如: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利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手段,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多准备几张脸,学生会觉得很新鲜。有了新鲜感,会不会兴趣少了?以赛促练,变强迫为动力,学习游戏和基于游戏的学习,如竞猜、猜谜语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甚至考老师,这样效果明显不一样。
(5)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从而达到通过活动育人的目的,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发明,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6)积极加强教师素质,聘任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深入扎实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的班风和向上的学风;改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质量;完善学校的后勤工作,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免除后顾之忧,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
总之,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共同努力。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科学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厌学情绪的蔓延,让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