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妈祖研究的热潮,先后举办了5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厦门、宁德等地也举办了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出版有《海内外学者研究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祠堂》、《梅州妈祖》等。在澳门发表《澳门妈祖随笔》;在台湾省出版了《妈祖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海峡两岸学者对妈祖、妈祖信仰(李璐璐)、妈祖中的王母娘娘(曾)和妈祖中的河海女神(吴金枣)等的研究。,深入研究妈祖文化。还有大量的文献、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绘本等,如《妈祖》、《莫林娘》、《妈祖传说》、《妈祖传说》、《中国与妈祖文化》、《梅州妈祖千年祭》、《妈祖拜宴》等莆田还举办了妈祖信仰起源展。
世界最高的妈祖圣像在天津落成。
9月28日,游客在天津滨海旅游区妈祖文化经济园观看妈祖圣像安装仪式。当日,高42.3米的妈祖像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成。当天,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数千名妈祖信众和游客聚集在渤海之滨,参加安装妈祖圣像的仪式。妈祖雕像位于天津滨海旅游区的妈祖文化经济园,由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制成。文化经济园由台湾省妈祖联谊会发起,台湾省大甲镇兰公财团投资。根据规划,除了妈祖妈祖庙像外,还将建设妈祖元朗、禅院、金台文化展示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民间艺术街、商务大厦、台湾省美食广场等。
妈祖文化的神灵内容涉及神话、民俗、历史、文化学、宗教、海洋学、建筑学、考古学、版本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有机结合,吸收其精华,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体系。
宋代对道教的崇拜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政权后,一直有华山道士张芝的身影。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将君权与神权相结合,崇道之风愈演愈烈。宋太祖怕天下人都不接受他的王位,编造了所谓“一熊二子”的童话。妈祖短暂的一生,也是在这样一个充满道家精神的时代,造就了妈祖生前身后大量浓厚的道家色彩。
妈祖在世时,作为巫女,实际上与宋代道教活动密切相关,如广为流传的“见井得咒”、“灵符起死回生”等故事,尤其是神灵赐予的青铜符。从此,妈祖神通广大,带着神秘的力量环游大海,被称为“女神”。这是典型的道家童话。
宋立傲鹏飞《圣敦寺顺济寺重建》中说:“尤灵,唯一的强势女神,作为女神代代相传。林,湄洲岛人。当初以武竹为事,可以预测人的运势。由于他们都死了,许多人在本禹建立了一座寺庙...元祐兵阴老,光气常在晚上出现在码头上,村里人不知为何吉祥。”由此可见,从元佑丙寅年(1086)形成妈祖汉族民间信仰到宣和五年(1123)“赐庙钱额”,说明距妈祖信仰正式被认可只有三十七年。
宋徽宗自称为“道君皇帝,学派的领袖”。他第一次被封为妈祖是因为北宋末高丽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他派使者到宋朝吊唁。“宣和四年,卒。当初朝鲜的普通兄弟最后还是和好了,连兄弟都争位置。李莉学长发了慰问信。我在中途给、中书负责人傅等写了一封信。”(《宋史》卷四八七)鲁在途中被遇险的妈祖所救,得以安全到达朝鲜。回国后,他向朝廷赠送了妈祖灵护,宋徽宗向莆田圣敦寺赠送了“顺吉”匾额,开启了第一个官方的妈祖信仰,无疑对汉族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朝廷对妈祖的认可,妈祖神话越来越道教化。如明代的《三教寻神·天妃》中,妈祖被列为道教神灵之一。妈祖“刚坐起死”后,他“见了她,跟了她的侍女,提议做西王母。”把妈祖的于和车战直接和道家神仙西王母比。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有效经》中,妈祖又叫“北斗下凡,三界显象,巨海灵,神通变”。这些作品逐渐将汉族民间信仰妈祖纳入复杂的神仙谱系,提高了妈祖信仰的确信度。
总之,妈祖信仰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完全与宋代的道教崇拜有关。这是因为道教与汉族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神仙谱系很多都来自汉族民间信仰。妈祖传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神话。其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与道教密切相关。她吸收了道教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蒙古贵族长期崇拜藏传佛教。忽必烈汗在元世祖统一中国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被定为国教。之后元朝皇帝出于统治需要,对佛教顶礼膜拜。而且出于通过水运和海运保护泰国的需要,妈祖也是受人敬仰的。即使是水旱灾害也离不开妈祖的保佑。
尤其是元代“修习佛法”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元史》说:“知止元年(1321),春正月,丁丑受任,在文德殿修习佛法。”元皇元《圣敦顺济祠堂新建范蠡祠记》记载:“梅州旧居有祠,即射神之地。”全南、楚岳、淮浙、夏川、本岛都在味,就是普陀大士的化身也是千亿。“第一次给妈祖演佛教中的观音角色。《元史》卷十五《河渠录》:“文宗元年(1328)十一月,杜水永田思曰:‘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汛期,潮不高,风平浪静。14日,天妃被祈福入寺,他从本州岳庙手中接过海北护岸的天平。"
由于元代兼容并包、并重的宗教政策,为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创造了契机。明代“三教寻神”中的“天妃娘娘”有许多佛教故事。如:“陈妈妈在尝了观音之梦,用上好的盆花吞下。她怀孕了,四月免(生)身,得了一个妾...经过漫长的十天。年幼乖巧,刚满一岁就在襁褓中见到偶像,做出崇拜的手势。五岁时,我就能背诵《观音经》。”
汉族中还有一个传说,妈祖的母亲在梦中吃了南海观音的“优碗花”后怀孕了。观音,原名观音,是佛祖之首,唐代因避开了李世民的“世”字而被称为观音。“观音”的意思是,当尘埃中的一切众生都有危险的时候,观音就会利益一切众生的幸福。妈祖也是如此。“元朝的时候,每年运粮都要经过大洋,风大浪急的时候,你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你到宫里叫了凌飞,脖子等命的时候,突然桅杆顶上有一套绛红的火把和木妻,你就处于恐惧的状态”(明代熊璐《灵慈宫》)。这些故事和观音救人的故事很像。《七修夹》里有句话叫“舟将倾,天妃大呼,但见烛舟,舟少安,明日有蝶绕舟飞,不去。黄雀站在大楼里吃米饭。转眼,风又起,舟又飞,明赴福建。下午,它将进入定海。上帝不能隐藏它。”类似的故事太多了,大多显示妈祖显灵的标志是“红光”、“赤火”、“神鸟”、“黄鸟”、“粉蝶”,与观音显灵十分相似。难怪有人称妈祖为“南海女神”。
这些蕴含佛教文化的妈祖传说,大多来源于元代以及后来的明清时期。也就是说,妈祖文化是随着元代的漕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
说到“忠”,自然离不开“孝”。孝道是儒家伦理的集中体现。《王母娘娘真经》中也提到了“子、臣、兄、友、忠、孝、义”的思想。文章中有一句话叫“孝顺为子,孝敬为弟,行动于天地,道德体悟于神明,善良至善”,认为只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丧偶,谦虚有礼,才能达到道德标准。《妈祖传说》中“抓住机会救父”的故事也突出了“孝”的主题。
《天上圣母经》中有许多“忠、孝、节、义、信”的内容,如“孝敬父母,遵守伦理规则”,“一等,忠先烈,义正廉明”,“求忠臣,孝子,孝敬他人”,“三从四德备”,“为人正直”等,这些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成为妈祖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