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作者(罗晓),阅读本文时请尊重作者的版权。[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传统就业渠道因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而萎缩。“白领”工作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后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逐年增多。本文试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收件日期】2010 2月10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且近几年大学一直在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一、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分析(1)社会环境1。经济原因(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形势。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影响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势必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导向指向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吸纳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社会原因(1)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一些假象。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城市就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城镇从业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值高出一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找工作肯定会很难。(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一种管理工具。在现实中,它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自由就业设置了很高的门槛。(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城镇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外。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尽量避开农村,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二)院校原因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就业区位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城市就业。国外研究表明,约60%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找第一份工作,而这一现象在国内更为明显。2.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指导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上仍然没有以提高就业率为重点。高校仍然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有待改进。(三)大专毕业生原因1。被动等待,有很强的依赖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积极参与和竞争的意识,缺乏信心和勇气,对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感到担忧。他们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庭,或者等待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安排,或者依靠父母之间的关系。2.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过于注重职业稳定性,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大多数毕业生把职业稳定视为绝对,把它作为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并把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任何有风险的职业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各种遗憾。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有“偏好”,缺乏创业精神。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差距明显,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显示,70.7%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只有29.3%的人愿意去落后地区。在就业行业,大学生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国家机关,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不感兴趣。形成对外资企业、大型国企等行业的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必然导致城市就业的问题和人才分配格局的不合理。4.过于注重自己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在名牌大学,很多毕业生考虑到自己出身名门,有非常著名的品牌,求职时也要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岗位,不至于落井下石。所以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薪或者高调的单位,却往往对一般的工作机会充耳不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错过了机会,最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社会能做什么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就业形势总是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保证一定规模的新增就业机会。(2)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多为中小企业,数量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高校要树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全过程,把“产销”做对,提高就业率。这就要求:(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生产”的目的是“销售”。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3.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将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将失业保险扩大到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发展对失业人员的社会救助,并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帮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利益。(2)大学生能做什么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消化挫折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想要避免失败,就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增强应对就业市场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能力;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你可能会一蹶不振,在残酷的竞争中失去信心。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要设置的太窄,大学生也不要太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越高,意味着增值能力越强。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需要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住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求职者来说,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积极融入集体,适应校园的正常交往,也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不要在就业市场上迷失自己,避免自负和自卑。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准确定位自己。“天之骄子”的自信,应该是建立在个人聪明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身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天才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调整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一个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对于有自卑感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应该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勇敢尝试,你会有另一次机会。如果你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来,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它是否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或者出身,而是你内心有没有自信。三。结论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社会体系中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大学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行为取向的改变也需要足够的利益影响。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可以预测,在未来,关注的人数可能不止三四百万,但我们相信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