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分析当前国际秩序和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地位的论文,1000多字。

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权力、利益和理念分配的结果。大国崛起必然触及国际秩序的构建,中国必须就如何建立国际秩序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应从地区秩序入手,同时强调全球国际体系基本规则的完善,逐步加强在国际秩序构建中创造议程的能力,从而成为积极的、建设性的、可预见的国际秩序塑造者。关键词:中国崛起的国际秩序、政策建议、秩序构建是任何大国外交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崛起大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如何看待现有的国际秩序,如何参与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看待中国崛起的标尺。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东亚地区秩序中,长期承担着东亚地区秩序塑造者的角色。之后,中国被西方的枪炮强行纳入世界体系,开始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在此期间,中国的角色发生了几次转变,从边缘、被动、消极到积极参与、积极建设。中国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形成了一幅画卷,由轻到强。这个过程恰恰伴随着中国经历百年风雨,开始民族复兴和崛起,走向现代化。与此同时,国际秩序也在扩散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呈现世界性和全球性的特征。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秩序进入了一个新的过渡时期,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就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了各种建议并付诸实践。总之,中国的现代化进步、崛起和国际秩序的发展似乎是齐头并进的,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全球空间。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什么?鉴于中国和世界秩序正处于转型期,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和完善,以实现和平的战略崛起?国际秩序的历史变迁国际秩序是指国际行为的模式或布局,它追求国家社会的基本、主要或普遍目标,包括维持国际体系和国家社会本身的生存,维护国家独立或对外主权,维护平等。根据现有的理解,国际秩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秩序是主要行为体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其实力,基于各行为体特别是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而创造的一种格局,即国际秩序是权力分配的结果。第二,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体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利益的互动和斗争而建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换句话说,国际秩序是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利益分配的结果。第三,国际秩序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往往取决于大国能否在核心理念上达成并保持一致、默契或必要的妥协。换句话说,思想在国际体系中的分布将是决定国际秩序能否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变量。第四,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之间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目标和手段,以及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大局所建立或维护的关系。换句话说,国际机制是构建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定性变量。综上所述,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特别是大国进行权力、利益和理念分配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全球性国际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国际秩序是由主要行为体特别是大国提供的,它也体现并导致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国际秩序之争本质上是权力和利益之争,主要表现为理念之争和国际机制之争。鉴于大国实力变化是历史规律,利益分配、观念分配以及在实力基础上反映三种分配结构和过程的国际机制也会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转型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另一方面,权力结构、利益结构、观念结构和国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甚至是滞后的。新旧秩序的转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5和16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创造了稳定的全球航海体系和全球规模的贸易体系,随后是工业革命、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体系内部的紧密联系最终创造了全球国际经济秩序。政治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承认了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为以后将要建立的国际政治秩序奠定了最原始的政治基础。19年末20世纪初,以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为主要标志,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欧洲列强已经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保护自己免受侵略和殖民扩张威胁的实力和坚强意志。大英帝国崛起为世界霸主,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崛起为亚洲强国。19世纪最突出的现象是德国通过统一崛起,成为这一体系的挑战力量。这些大国通过战争互动的结果是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秩序的出现。它以国际联盟的建立为基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为标志。可以说,这种全球国际秩序的建立是20世纪第一个新秩序的需求。鉴于分赃的性质及其固有的不平等,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不稳定是不可避免的。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重新崛起和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意大利的蔓延,冲击这种秩序的力量和意愿都变得尖锐起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期间的突出现象是,美国拥有世界霸权的实力,却拒绝承担世界霸权的责任,而是伺机攫取世界利益;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成了列强进行战争的最好借口。二战结束前后主要国家建立国际秩序的努力,代表了20世纪第二次新秩序的诉求。各大国遵循实力和利益原则,以划分势力范围的形式建立了具有浓厚地缘政治色彩的雅尔塔秩序。与这个国际秩序相比,它有了很大的进步,凝聚了世界人民与法西斯极端统治进行浴血奋战的成果。但这种秩序并没有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因此被称为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指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包括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秩序、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秩序和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金融秩序。旧的国际政治秩序是指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秩序。在看到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缺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的内在变化。首先,构成国际秩序基础的实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实力有过起伏,但一直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其他西方国家的实力变化很大。德国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欧洲其他传统强国的实力不可避免地下降,欧洲联合进程逐渐启动并加速,成为地区主义加速发展的先锋。日本也在冷战的夹缝中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主要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此外,在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崛起,提出了改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要求。实力对比是利益、观念、国际机制变化的先导。其次,随着实力格局的变化,各国提出了相应的利益要求,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南北利益冲突上,北方国家也是如此,美日欧利益矛盾加深。第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复合式相互依存的加深,国际合作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行为,而全球治理等新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构成国际秩序的主导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第四,国际机制悄然发生变化。随着权力的下放和国际治理影响力的扩大,随着新国家参与国际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国际机制的公平性进一步体现。由于上述方面的变化,国际秩序之争趋于激烈。冷战结束前,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呼声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冷战的结束导致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本质变化,发达国家再次成为20世纪国际新秩序第三次诉求的主角。发达国家对现有秩序的不满是苏联解体后实力进一步增强造成的。美日欧的国际新秩序观点各有利益,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建立以维护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以西方大国为主导,以建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的的国际秩序,都想在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当前的国际秩序是新旧、消极和积极的混合体。从实力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权力进一步分散,国家之外的其他国际行为体有能力和机会参与国际秩序。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上,全球利益也会受到关注。与此相适应,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概念也在发生变化,相互依存、国际治理、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概念得到进一步确认。从国际机制来看,虽然国际机制倾向于维护普遍利益,但现有的国际机制体系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具有不公正、不平等和不稳定的特点。这种情况必然会形成一个部分全球化的世界,而不是全球秩序。(2)当前世界的无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完成秩序转换将是一个艰难的过渡过程。回顾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似乎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100年只是稍纵即逝的浪花;从国际秩序的角度看,20世纪树立了一座不容置疑的丰碑,不仅承载了有志之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愿望,也体现了国际秩序建设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国际秩序进步的前景。中国与国际秩序:历史视角19世纪之前,中国一直在东亚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对隔绝。19世纪中叶,欧洲列强用他们的枪强行把中国纳入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从此开始了中国与国际秩序的曲折互动。中国参与国际秩序明显呈现出两个特征:从“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的转变,以及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它们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导致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发生了几次变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一千多年,19世纪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世界第一。(1)中国有着悠久而自成体系的文明,在东亚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帝国体系。中国设计的儒家社会政治秩序,体现的是“天下之大,岂是王之地?”领地,是天下的统一格局吗?(2)这种世界的统一格局构成了所谓的中外秩序和朝贡体系,“完成了分层次的同心世界体系”。③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东亚地区秩序的雏形。这个秩序把中国文化作为规范现实存在的唯一规则,中国皇帝的仁慈教育了整个世界。朝贡秩序是中国国内政治统治关系的延续和运用,也就是对外关系中的分权。强调“四夷顺从,中国和平”,“修德服人远”,“柔远者归四方,天下畏之以诸侯”。中国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分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种族。④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和国际秩序,其目的是获得国内稳定和繁荣所需的外部安全,是一种柔性的霸权秩序,通过多予少取的原则处理周边关系。中国古代建立的地区国际秩序是以朝贡体系为中心的,虽然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平等之嫌。但是,它可以被批判地继承,通过文化和经济手段来维持和平和互利的秩序。⑤传统中国社会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和扩张意识。相比之下,摆脱了中世纪束缚的欧洲迅速崛起,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17世纪,欧洲列强将殖民触角伸向中国东南沿海。19世纪,在通过外交手段与大清帝国建立更广泛、更直接联系的努力接连受挫后,西方列强诉诸武力,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用枪杆子粉碎了中国一统天下的思想,强行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经历了从大一统世界到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转变,即从“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中国被迫进入国际秩序,长期受列强欺凌,领土被任意瓜分,更谈不上维护主权。20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态度从自称天国国家转变为争取平等地位。(1)随着国际秩序从地区性向全球性扩展——其主要标志是国际联盟的建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意愿增强了。1916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然而,在安排未来国际秩序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仅无权参与战后国际秩序安排,也无法维护自身利益。加入国际联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一步。但日本在1931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也一度对国联争端解决机制寄予厚望。中国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要求它根据《公约》的规定主持正义,制裁侵略。虽然国联派出了调查团,发表了调查报告,但报告偏袒日本,拒绝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导致国联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失败。直到二战结束,中国才重新出现在一个从未有过的多极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