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方法创新
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目前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理论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理论方法的实际经济应用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不同的专业,如何基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并更加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检验理论和理论方法的教学。虽然老师在理论课结束后会列举一些例子,通过案例讲解所教授的理论,但大多局限于模型的计量分析,缺乏通过实验深入分析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局限性和预见性。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合适的经典经济案例或者结合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理论方法之后,并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对模型或计算的结果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使计量经济学失去了作为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其经济分析方法功能无法发挥,甚至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失去兴趣。学了这门课,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对象不明确,层次划分不清晰。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和水平类别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本科教育阶段,不仅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对定量分析的要求比较高,大部分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随着经济学对各个学科的日益渗透,其他学科也相继开设。由于专业和学习水平不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专业要以教授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专业要以实际应用为主。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教学难度系数也应该不同。但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基本要求、课时分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内容时有重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要求模糊,没有根据开设对象区分课程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僵化
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遍采用灌输模式和填鸭式模式,以理论知识和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辅以一定的作业练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互动的作用,学生很难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课程考试侧重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和理论考试,侧重于对学生接受基本概念、方法和公式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公式和方法的能力以及对知识接受程度的考察。除课堂教学和实践外,学生课外实践和课程论文训练相对薄弱,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论文设计要求和考核。通常很难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和模型。
(四)课程设置和班级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感到晦涩难懂,尤其是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课时压缩越来越少,学生深入学习和加强应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在之前的教学计划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学时分别设定为72学时和54学时。在这么少的课时里,学习和掌握经典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并不容易,更不用说非经典模型了。目前54个课时很难进行大量的经济案例分析和实验。由于课时数紧张和多媒体教学的限制,很多应该用板书分析的问题无法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各种教学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实验的统一。目前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验室教授软件的应用。理论学习与计算机实践的时间间隔较长,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重视专业教学,提高针对性
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专业教学,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应用于哪些领域,如何应用,如何实践等。,区别对待失败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而且将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启发和衍生出新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学习,增进彼此的交流,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从选题、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论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等方面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潜能和探索意识。
(三)注重课程论文写作的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课程论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理论分析问题;通过自主设计和实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不同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挖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密切。将专业知识的教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软件,并通过计算机实践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实验和操作;通过实验和师生解题的互动模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和信息共享,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软件、参考资料、思维练习和教师邮箱、电话等教学资源放到网络上,让学生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加强实验设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前,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实验教案和软件说明,精心选择实验对象,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给出实验结果,还要做好演示教学,讲好例子,做好示范,督促实验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就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而言,应从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和软件说明书入手,设计合理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方案,检查、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和评价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考核方式,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考试、出勤率、期中考试和作业。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方式,有利于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水平,但也存在抄袭、偷懒等现象。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比如,除了考勤、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外,还应相应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的比重,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计算机考试仍然难以有效开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课程论文的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而不是个人拖沓,既能达到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避免抄袭,又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规范课程论文写作,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目前和大多数课程一样,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很少。首先,老师很少布置作业和阅读材料。第二,即使分配了学生,任务也会完成。但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没有确定,很难选择和确定实用的项目。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一些研究项目指南供学生选择。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应用能力。
(四)加强案例讨论和分析,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要理解教学模式改革在实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案例讨论,而不是为了完成理论教学而放弃案例讨论,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有特色的经济案例,将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巩固理论,通过理论强化案例分析的效果,积极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