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人权益,物价飞涨,购买力下降,一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
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是财富缩水,工资贬值。日用品价格上涨,影响的是所有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无论是在职白领、环卫工人,还是采用老工资的退休人员,当然也包括低保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将成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上海电视台最近采访了一位退休老太太。记者和她一起去市场买菜,听她向每一个卖菜的摊主诉苦。不管是卖鸡毛菜还是卖猪肉,她都是满腹牢骚。她在菜市场转悠,感觉很失落,因为菜价已经涨了半年了。
这位谨慎的老太太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已经70岁了,还在努力理解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虽然不知道CPI是什么意思,但她对着镜头说,每次听到这三个字,心都会跳。因为电视上只要提到这三个字,食品价格就会上涨。
CPI上涨是经济现象,心跳加速是生理现象。当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时,说明通货膨胀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家庭对通货膨胀的感受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有关。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收入水平的指标,指的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在收入较高的家庭,花在吃饭上的开销毕竟只是小头,所以绝不会像退休老太太那样对菜价上涨敏感。然而,通货膨胀并不仅限于食品——至少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绝不是“季节性因素”或“猪肉结构性短缺”造成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典型的货币现象。换句话说,中国央行发行了过多的人民币,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日常必需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就是一个信号。
通货膨胀意味着中产阶级的存款贬值,意味着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对于那些既没有购买黄金,也没有第二套住房,又不幸未能低位持有中石油股份的家庭来说,他们缺乏对抗通胀的有效手段,只能任由物价上涨蚕食工资和储蓄。通货膨胀对普通家庭的伤害程度取决于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如果通货膨胀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必然会下降,要求加薪的呼声也会上升。
“保8”成功,“保3”失败。
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下去,普遍加薪迟早会出现。事实上,只要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加薪的呼声总是会立即响起。这种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避免生活水平下降的唯一希望只能来自于加薪。但令人不解的是,普遍加薪会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的后果会使通胀形势恶化。对于那些致力于控制通胀的央行官员来说,物价和工资的交替上涨会进一步增加货币总量,就像在通胀的火上浇了一壶油。只要涨价的幅度和速度超过了人们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抢购和跑路就会发生,局面就会失控。
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物价和工资不时交替上涨。现代经济学家也倾向于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然而,将通货膨胀保持在一个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遏制老虎的适当水平,不仅困难,而且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中国政府一直认为,中国经济能够承受3%的通胀。所以,和GDP“保八”一样,CPI“保三”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目标。
目前CPI指数已经连续超过这个预定的心理底线。刚刚发布的10的CPI指数为4.4%。我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在2008年9月。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泡沫程度在2007-2008年达到顶峰:2007年6月a股指数站上6000点,房价飙升,货币宽松,热钱持续涌入,资产价格上升到实体经济,原材料和工资上涨。为防止泡沫继续产生并吹大,央行自2007年以来连续7次加息,2008年上半年连续6次上调准备金率。同时实行财政紧缩,限制政府投资规模。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股指从悬崖顶跌入深渊,价格最终企稳。当然,这种逆转不仅仅是中国政府调控的结果。虽然2008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起到了抑制通胀的作用,但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对抑制通胀的作用更加明显。2008年上半年的四川地震和2008年下半年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都对当年的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吸收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对口重建,转移了沿海和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投资。而欧美的萧条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大大降低了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虽然沿海加工制造业工资水平没有明显下降,但随着加班减少或企业倒闭,制造业工资总额下降。
2008年的经济形势非常引人注目。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人们担心中国经济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以消化的泡沫,但奥运会后,大家发现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外需和内需都低迷的市场。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成为过去,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已经被疲软的现实所取代。货币和财政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货币供应由紧转松,下半年四次降息,财政支出由稳转正。中国政府发布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还不是全部。据估计,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以刺激经济的名义,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方面的总投资超过65,438+00万亿人民币。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资金来源无一例外是国有银行贷款。
两年时间,中国铺设了数千公里的高速铁路,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收购和投资,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地王。这些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资本投资,而不是新技术的应用或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毫不奇怪,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改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而是进一步降低了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的比例。
只是涨价,不涨工资?
宽松的信贷和大量的政府投资必然导致货币过量和财政赤字,这将使中国家庭的股票财产进一步贬值。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将面临的处境是悲惨的: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财富缩水(主要是银行存款)。
某种程度上,央行和政府才是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在中国,超额货币往往是由政府投资推动的。媒体不止一次报道过,每年年底,即便是掌握项目立项和财政拨款大权的中央机关基层公务员,也能决定上亿资金的流向。这些项目是否经过严格的市场评估值得怀疑。近日有媒体报道,宁夏某轿车项目投资1.8亿元,但只生产了4辆样车,现在整个生产基地已经关闭。无论这样的项目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都是巨大的浪费。这些投资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消耗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却没有创造新的技术和需求,客观上助长了通货膨胀。官员不会因犯错误或违反规定而被追究责任。相反,他们很可能是因为GDP数据而被提拔的。这进一步鼓励了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最终,为它们和通货膨胀买单的是普通中国家庭和这个国家的纳税人。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不仅带来一系列麻烦,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他需要兴奋剂来保持身材,结果只能是毁了自己的身体。他的出色表现很难持久,他所取得的成绩很可能被证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骗局,因为过度依赖投资的结果是抑制家庭消费。
近10年来,工资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得中国国内市场更加疲软。金融危机前,美国需求(受房地产市场刺激)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推动力。这种驱动力虽然没有消失,但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强了。激活国内市场势在必行。为了将更多的人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国需要制造业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因此必须保持制造业的产能。那么,中国居民能否取代美国人,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消费者呢?
美国人均GDP为3万美元,约为中国的10倍。消费占美国GDP的50%以上,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8%。中国家庭收入仅占GDP的28%,很大一部分收入以储蓄的形式放在银行,而没有投入消费。
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美国之所以在汇率问题上一再向中国施压,是因为中美之间存在高额的贸易顺差。如果中国市场能够消费更多的美国产品,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将会缩小,这不仅有助于提振美国经济,也有助于缓解中国在汇率问题上的压力。但是很难。任何国家都有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但在工人工资上涨最快的沿海地区,提高的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为了刺激消费,我们必须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在低通胀、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者工资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中国所有主要城市今年都提高了最低工资,一些企业在工人罢工的压力下也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加薪早就应该了,现在当然也不晚,但是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因为通胀很快就会吞噬加薪。
除了制造业工人,白领、公务员、事业单位也要求加薪以对抗通胀。相信新一轮的公务员涨薪正在酝酿中。通胀在前,给公务员加薪无可厚非。然而,中国的财政问题是支出不透明,很少受到NPC机关和媒体的监督。公务员加薪一方面会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往往会导致分配不公。因此,除了对收入最低的困难群众给予粮食补贴外,任何财政措施都应谨慎使用,防止适得其反。
与其提高工资,不如减税。
从技术角度来看,减税比涨工资更有利于社会公平和对抗通胀。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的第一常识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换句话说,不是物资短缺导致价格上涨,而是货币的过度发行导致货币贬值。
短缺也会导致价格上涨,但随着物资供应的改善,价格会趋于稳定。在中国,一提到通货膨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事实上,通货膨胀会带来食品价格上涨,但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等同起来,主要是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现象,中国也不例外。工厂和城市占用大量土地,这减少了可用于种植作物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的工资高于农业,也会导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假设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随着耕地和劳动力的减少,农产品供给肯定会减少,价格会提高。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虽然中央在努力守住6543.8+0.8亿亩耕地红线,但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尖锐。只要工业和服务业的产量高于农业,土地就会进一步向前者集中,这是市场规律的结果。因此,中国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直至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持平。届时,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但目前农产品价格涨幅虽大,但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在我国CPI体系中的权重很高,所以对CPI的贡献很大。但是,如果综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并没有超出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描述。
央行否认此轮通胀是由货币过多造成的,并称经济总量和广义货币发行量(M2)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对于两年多来一直警告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过大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只是一个借口。自2000年以来,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9.84%,而货币供应量从12万亿元飙升至67万亿元,增长了5倍多。当M2达到GDP的1倍时,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难辞其咎。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发展,中央银行的责任是收紧货币供应。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包括一些央行票据,都是为了从市场上回笼资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加息只是一个开始。
关于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常识是,通货膨胀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过多的货币经常与财政赤字联系在一起。赤字是政府债务。对于一个手握货币发行权的债务人来说,最简单的还债方式就是开动印钞机。当新增货币供给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进入市场时,抬高了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而非银行贷款的企业成本增加。当然,国企有廉价贷款可用,通货膨胀相当于让私企多交营业税。新增货币进入消费领域,提高了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向国家多交了一笔消费税。
所以,应对通货膨胀,不如减税,不如涨薪。原因很简单:减税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迫使政府削减开支,是在不伤害经济的前提下提高家庭抗通胀能力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