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哲学的哲学性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相对于具体的科学,哲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思维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律,而哲学通过概括和升华个体的规律和特征,抽象出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哲学对包括医学在内的许多自然科学都有指导意义。多年来,很多学者把中医当成一门哲学,笔者认为值得商榷。1医学不等于哲学。一般认为,医学是在人体健康的定义中,处理“与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有关的问题”的科学,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狭义的“药”只是对疾病的治疗和促进机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的养生理论、西方的营养学、心理、社会和行为干预等相关理论和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医学首先是一门技术,一门治病救人、保护健康的技术,应该说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哲学是人类意识经过客观的逻辑思考而规划出来的各种意识形态。2003年5月,当代人类学家张荣桓将哲学定义为:“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工具。哲学从其起源来说,就肩负着解决关于世界的本质和真理、我们如何认识或知道真理、生命和道德实践的意义以及各种知识的总结等问题的使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很多作品往往是综合性的。中国早期医疗活动和医学知识的记录散见于许多不同的著作中。例如,医疗系统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李周天官,它记录了四种不同的医疗官员的职责:食物医生,疾病医生,选择医生和兽医。再比如西方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500多种不同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分类,对50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调查了鸡胚的发育过程,写了解剖学、生理学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书籍。但不能因为古代哲学著作中记载了医学知识,或者哲学家掌握了医学知识,同时又从事医学研究和实践,就认为医学和哲学是同一个概念。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分类越来越清晰。学科分类是基于对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学科衍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五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从这五个方面来看,医学和哲学应该属于不同的学科。但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关联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一个学科领域。有学者提出了“医学哲学”的概念,认为医学哲学范畴是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深刻的概念,是人们把握生命健康问题的认知程序,是对医学问题进行逻辑分类的思维形式。医学哲学范畴是哲学与医学的多重学术关系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体现了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这是医学哲学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医学等于哲学。中医是一种特殊的“医学-哲学”模式,这说明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建设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中国古代虽有“易”“易”论的传统,但在医学和易学著作中,“易”主要用于解释“药”,“易”是“药”的推理工具而非药本身,因此把哲学思辨当作医学理论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以上说明,哲学不等于医学,医学离不开哲学。医学哲学和中医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是哲学使命的一个缩影。2医学中有哲学思想。医学虽然不等于哲学,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关联。哲学对医学的发展和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医学理论和实践,尤其是中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比如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构建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受同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吸收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许多哲学理论,并与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相结合,成为构建中医理论框架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工具。例如,阴阳理论已被《黄帝内经》的所有章节所采用,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文阴阳应像大论,提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纪,父母之变,生死之源,神明之宅”,“望色脉象,先不说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如《苏文·四气调神》中说:“四时阴阳之人,为万物之本。””《怒上苍》说:“不可秘,殷不可。阴平阳为秘,气为治。阴阳相分,精绝。”《灵枢论疾病诊断尺》说:“四季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节必阴。所以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冷就是热,热就是冷。所以,冷产生热,热产生冷。此阴阳之变也。”等等,可见阴阳学说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则、养生、防病等诸多领域。再比如,先秦两汉之后,宋金元时期,哲学与中医学结合的第二个高峰,大量医学著作借鉴哲学观点阐释医学原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儒学之门户在宋代,医学之门户在金元”。宋代理学以儒学为基础,引道释经,无论是其治学之风,还是一些具体的哲学思想和方法,都对同时期或后世的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单来说,从《儒林外史》、《格致余论》等医学著作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时期,西医也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模式的改变,在原有的医学模式中加入了很多不自然的科学元素。但这种变化恰恰是把问题理解为一个整体,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突破都闪耀着哲学智慧的光芒。虽然不能说医学等于医学,但医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医学的形成、成长和发展。中医学者要特别注意中西医学起源大致相同的哲学。主要包括:①救助和乞讨食物的本能行为。②生活经验造就医学。(3)医生和巫师的结合与分裂。④轴心时代中西医的巅峰。雅斯贝尔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那么我们必须把这个轴看作是一系列对全人类有意义的事件,……”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百家争鸣,在西方,出现了菲迪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分别代表了中西医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也诞生于这个时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两种医学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西医在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实验,与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与哲学并列的独立学科。中医一刻也没有抛弃古代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不断地将这些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时至今日,西医已经开始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表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他们将回归哲学的源头去寻找智慧。中医就像一座丰富的宝库,蕴含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智慧,而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中国的古代哲学。无论是《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是后世医家,都以哲学思想为工具,代代传承学术精华。如苏文的五脏形成学说中“以类比象”的方法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比”,而《尚书·洪范》认为“五行...水为润泽,火为炎,木为直,金为革,土为肥”,按照五行学说对待事物。又如张提出的“风升、热浮、湿成、燥减、寒藏”的药物分类方法,也是“以象比类”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可见,中医的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践蕴含着哲学智慧。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者,要学习、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医学经典,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真正做到继承和创新,离不开哲学这个工具。

记得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