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领悟】道德经中父母之道01如何与孩子相处
道如何对待一切,可以为天下父母对待子女提供借鉴。
孩子在关爱中成长,陪伴和教育孩子,父母习惯安排生活、学习、玩耍的方方面面。孩子长大后,矛盾越来越多,这是每个家庭带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
“同一个题目我解释不了十遍”、“书画墙的习惯改不了”、“乱扔乱撕的问题我防不住”。父母越来越焦虑,不明白孩子怎么了。《道德经》第十章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才是符合道的不二法门。
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基本原则。几年前,一位母亲生完孩子后,情绪低落,对家人不满。她写了遗书,抱着孩子从十一楼跳下。
网络舆论大多指向对她不利的家庭。如果那位母亲没有带着孩子走向灭绝,我会同情她。但她是孩子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显然,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被当成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当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他的父母整天抚养他,庇护他。久而久之,给了她“孩子是我的”或者“孩子的未来由她决定”的错觉。
以上例子都是极端的,把孩子当附属品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孩子获得技能后,他的父母忘记了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当孩子有了探索的欲望,父母就有责任保护孩子成长。当孩子不敢挑战的时候,父母替他承受了挫折,忘记了孩子只属于自己。
只有父母摆脱了生孩子的幻想,孩子才能从探索和挫折中触摸到自己的“德”,也就是潜力。孩子不仅可以更早的触碰到自己的潜能,也可以更顺利的度过“内心力量建立期”,这是最让父母头疼的叛逆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这句话误导了很多父母,伤害了很多孩子。很多家长把未实现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或者期待。
正常的父母都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付出关心,付出精力,付出财产。如果你付出了,就会考虑得到回报,这是人的本性。父母想要什么回报?
有的会说只要孩子健康阳光快乐就好。有些人觉得这种收获太基础太空洞,总觉得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果才不至于浪费几十年的心血,比如技能出众,学习成绩突出,事业有前途。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幸福,有财富,有能力,有事业。如果没有真正期待的父母,要么被理想化的教育洗脑,要么只是做了父母还沉浸在惊叹生命的伟大和奇妙中,要么孩子不是自己的。
为人父母几十年,延续了这种期待和愿景,会在脑海中形成惯性错觉。“只要我的孩子有所成就,那就是我的成就。”当孩子达到期望时,父母似乎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标。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心理落差马上形成,内心充满抱怨。
做到“做事不靠人”,并不是要人们降低期望值,而是要警惕多年来在心中形成的幻觉墙。在保持期望的前提下,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以“孩子的路是自己走的”的观念跳出惯性错觉。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不是生命的延续。你应该走自己的路,靠自己实现目标,这适用于所有人。
父母教育的职责是启发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发展自己的“道德”。这种启发和引导太轻无效,太重就成了控制。所以,家长不仅要学会如何引导孩子,还要学会如何把握这个度。
控制其实是无知造成的。不了解孩子的能力、思想、心理,就不知道怎么引导他。学习、生活、习惯不能引导你,只能逼你。
无知是懒惰造成的。父母既是角色,也是能力。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有为人父母的天赋,后天的努力至关重要。
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研究孩子的心理和育儿技巧,观察孩子的行为,耐心反思如何与孩子相处,你就无法在学校引导孩子,更不知道如何指出孩子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增强意志,争取进步的后盾。
要做到“长而不杀”,不仅要刻意控制自己的“度”,还要培养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