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主流投资策略(2)
在最后一个阶段,ESG的主流策略包括负面淘汰、正面筛选和整合策略。整合策略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策略。
整合策略是将ESG因素纳入传统的投资决策财务分析模型。作为财务分析模型的补充,ESG因子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风险因子。
根据摩根大通2021的调查,84%的投资者在2021的投资决策中考虑了ESG因素,但只有一半的人建立了系统的投资框架;90%以上的投资者倾向于ESG整合策略,其次是股东行为和负淘汰。
结合近年来国内ESG管理相关的投资案例。最近的案例是。65438+2月22日,全球第二大主权财富基金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决定将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除在政府养老基金全球基金之外,原因是该公司存在不可接受的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的风险。
此外,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拉链门事件频发。有人从阿里的ESG报告中分析了阿里的三个漏洞。第一,阿里集中了很大一部分报道关于公益的内容,63页内容,公益内容占44页,约占70%;环境部内容6页,员工内容3页,客户内容不到1页,没有提到供应链管理。
这种内容的不平衡,既反映了阿里对ESG内涵的片面理解,也反映了阿里ESG管理的严重不足。有人直接把阿里的“性侵”和阿里在员工行为和道德上的严重失误联系起来。
这一点在MSCI对阿里的评级中说得很清楚。MSCI认为,阿里在公司治理和商业道德方面的表现严重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可见,ESG投资策略不仅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还关注公司的管理和环境相关的内容。
全球ESG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65,438+02至2020年CARG达到65,438+03%,显著高于整体资产管理的增长规模。根据摩根大通的研究,ESG的投资策略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个人投资者在ESG投资策略中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全球气候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后,个人投资者逐渐引入了ESG投资策略。
ESG产品主要配置股票和债券,其中股票占比超过1.5%,债券占比超过30%。
(D)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战略是否有效。
ESG投资策略在海外市场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说明ESG投资策略在海外的回报率和稳定性都优于基准指数。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美国MSCI发布的MSCI美国ESG FOCUS、MSCI美国SELECT和MSCI美国ESG LEADERS的累计超额收益分别为2.3%、11和2021。
华泰证券发现,自2000年以来,富时罗素全球社会责任基准指数和富时罗素欧洲社会责任基准指数的表现优于其母指数。具体来看,富时4好指数年化收益率为4.6%,基准年化收益率为4.1%;富时欧洲社会责任指数年化收益率为2.3%,基准指数为0.8%。
在国内市场,ESG战略实施时间不长,国内ESG评级体系不够完善,导致ESG战略在国内的表现差异很大。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8月31,2065438-8月31,2021,除嘉实ESG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有13.4%的超额收益外,沪深300ESG的累计超额收益分别为-1。
认为主要原因是国内ESG基金规模较小,有明确ESG投资策略的26只产品规模仅为297亿,难以在资金流层面提升ESG的有效性;ESG评价研究不够深入。
我分析不仅仅是规模小,更是由于国内ESG主题基金未必真的融入了ESG因素,更多的是“泛ESG”概念。此外,国内对ESG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和评价标准。这一点可以从ESG对WIND的评级和个股的走势中找到。
总的来说,沪深300的表现要好于万得全A和中证500,这是可以逻辑分析的。沪深300大部分都是大公司,很多国企在管理、社会、环保方面都比小公司好很多。
但在分布上,评级体系不够严谨和科学。以下是部分评级结果和趋势信息的截取。
(五)世界领先企业的做法
我们在国内讲“双碳”,在国际上讲“责任投资、ESG投资”,这已经成为国际主流PE机构的重要投资策略。对比头部企业,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主要趋势:
第一,积极加入联合国PRI(负责任投资原则),遵守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任务组)等框架标准。KKR、贝莱德、黑石等头部企业都是联合国PRI的签约国,遵守相关投资原则。截至9月30日,已有4375家机构签约加入联合国PRI,签约机构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1.20万亿美元。
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平安在内的60多家国内机构已经成为联合国PRI的签署方。此外,全球已有近2800家机构签约支持TCFD,覆盖89个国家和地区,总市值超过251,000美元。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在内的2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已经签约支持TCFD。
三是积极推进自身碳中和组合的碳中和。目前,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证券机构率先在操作层面实现碳中和。其中,高盛在2015年实现运营碳中和,计划到2030年实现投资组合碳中和;摩根大通、瑞银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并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投资者层面的碳中和。128家机构已报名加入零资产净值管理人倡议。净零银行联盟成立于2021,21,吸引了全球43家大型银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