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的角色介绍

叶傅亮

叶,本名左智,杭州人。1894年8月1出生于杭州。他是中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和岩石学家。1913叶考入工商部地质学院学习地质。1916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调查员。65438年至0920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65438年至0922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局工作,后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65438-0927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65438-0928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杭州5月解放,1949。他是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不幸于同年9月14去世。

中文名: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杭州

出生日期:1894年8月1。

死亡日期:1949年9月14。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学校: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北京西山地质志》

籍贯:杭州

词:左志

角色的生活

1894年8月1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优胜关巷。

1913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同年考入农商部地质学院。

1965438+2006年6月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研员。

1920 65438+10月—1922 6月,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6月65438+7月0922——6月65438+7月0927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7年7月—1928年7月,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28-1937,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65438-0929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34-1935任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35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38 —1949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

1943-1945,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65438年6月至0949年6月任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地理研究所所长。

1949年9月14死于杭州。

科研成果

叶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工作之初,参与北京西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撰写《北京西山地质志》(1920出版)。这是中国地质学家最早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地质进行详细解剖的研究成果。

叶对中国许多地方的地质和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成岩及其相关矿床。1925年,他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接触变质铁矿区闪长岩岩石学》和《山西临汾方沸石正长斑岩》。1930年,何等学者联合发表了《浙江平阳明矾石》一文,指出明矾石是由酸性侵入岩中的凝灰岩和流纹岩被硫流体置换蚀变而形成的,并指出用明矾提取铝和制作钾肥的可能性。

1931年,叶与同事联名发表《浙江青田县印章石》一文,对篆刻用的优质工艺美术石——“青田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这类岩石主要是中高温含矿溶液与火山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其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霞石等。同年发表了《华南沿海一些省份流纹岩和凝灰岩的明矾石化和叶蜡石化》和《中国南部沿海的火成岩》。1932、1934年,他与余德元合作发表了《山东海岸变迁与青岛火成岩初步观察》和《宁镇山脉火成岩发育史》。

此外,傅还与多位学者联合发表研究论文,如《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皖北铁矿类型及成因》、《湖北阳新、大冶、孙艺程地质矿产》、《湖北灵乡铁矿》等。

叶和谢早年考察了长江中下游的地质地貌,在1925发表了《长江巫山以下的地质构造和地文化史》一文,论述了长江的成因和长江流域的地形变迁史。在浙大工作期间,发表过《地形学研究大纲》、《瀚海盆地》等研究论文。

叶虽然逝世较早,但他对我国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火成岩石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以及地质教育事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叶,二话不说就走了。祖籍浙江省余杭县,生于杭州优胜关巷。童年时,因为外婆的养育,父母双亡。他从小过着简朴的生活,聪明伶俐,沉稳安静,学习刻苦。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时,他受到老师丁文江的高度重视。1913毕业后,考入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相当于地质学专业课,学制三年,由丁文江、张、翁、顾问安特生等名师授课。这个班是我们国家培养的第一个地质人才,他的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当时受到老师朋友的称赞。后来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20 1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深造,并于1922年6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除了学习地质学之外,还跟随约翰逊(D.W. Johnson)学习了地形学,为他后来学习地形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16开始,梁野在地质调查所工作了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了10年,期间发表了21部著作,都是地质调查研究的开创性成果。从65438到0936,他因过度劳累而染上肺病。1938仍受聘于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赴浙江大学任地质与地形学教授。在浙江大学任教12年。此时的他更注重地形学的研究,发表的作品大多属于地形学的范畴。他的生平著作非常严谨,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论点精辟,思想独到,研究方法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他的作品在当时的地质学和地形学启蒙时期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的地学知识很深厚,培养了很多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新中国的地貌学,已经发展成了很多分支,他的学生们都尽了力,但光辉的创始人应该是叶了。

主编《北京西山地质志》,1919年成书,1920年出版。内容分为五章,包括地层系统、火成岩、构造地质、地质学和经济地质学。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完善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所附地质图是从1:5万测到1:1,000,000,也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图。这些资料长期为后人所参考,可以说是文质兼优,享誉海内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说:“叶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最早、看得最多的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背着叶的地质记录和地质图在门头沟和斋堂之间跋涉时,叶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由此可见北京西山地质记录的作用。叶、赵汝军、刘、、王竹泉、朱廷虎、谭希畴、谢、马炳铎、吕祖荫、李捷、徐元模、童步英等13人负责本区地质调查,叶最后合成图件。在写作方面,除了《火成岩》一章由翁撰写外,其余均由叶撰写。他纠正了庞贝和李希霍芬的地层分类,以及索尔格地质结构中的错误。《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后,叶自然被公认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1928,叶与赵合著《湖北阳新大冶地质矿产》;1926年,他们合著了《皖南铁矿类型与成因》、《湖北孙艺程岭乡铁矿》,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质与铁矿床的早期著作。调查区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产区,它们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不言而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作品对地质勘探者来说仍然很重要。

1930写浙江平阳明矾石(与李皇、张庚合著),1936写浙江平阳明矾矿过程研究,1931写浙江青田印章石(与李皇、张庚合著)为中国研究这两个矿。当时他还发现了一些明矾石矿,如太湖、南雁荡仙姑洞附近的新洞等,并提供了储备基地的资料。

他在研究明矾矿时,主张对这种矿石进行工业试验。他说:“一个原创的测试不一定成功,但没有测试就永远不会成功。况且,原料价格因社会需求、生产方式、产量而变化,今天称之为不可用,将来却知其非宝。”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总是有用的。“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明矾矿是这样,其他矿物也是这样。他称赞丁文江的研究方针“为什么不研究同样研究的应用?“直到今天,这一研究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先后考察了河北林宇柳江煤田、安徽宣城泾县煤田、浙江长兴煤田、鄂东煤田等。,而且他在地层划分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曾经命名。比如,他对侏罗纪地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门头沟煤系”代表下侏罗统,“追箕山系”代表上侏罗统;首先,对志留系潼关组和中上二叠统玄晶煤系进行了命名。据说“潼关组”在下石炭统之下,主要由砂岩、砂质页岩、硅质砂岩和石英岩组成,因最早见于铜陵县潼关山而得名。“玄晶煤系”在宣城泾县最为发育,且富含化石。其年代可以确定,故以玄晶煤系命名。

性格成就

他主张地质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他注重野外考察,也注重室内岩矿鉴定和综合研究。他对火成岩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居国内首位。1925撰写《中国接触变质铁矿区闪长岩的岩性研究》,总结了闪长岩的矿物组成、岩石类型、产状和侵入期,特别强调了与铁矿的关系研究。他的研究区域包括山东金陵镇、江苏李国彝和南京郊区凤凰山。

1930—1931年,先后发表《浙江沿海地区的火成岩》、《中国东南沿海流纹岩和凝灰岩的铝化和叶蜡石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火成岩研究》。他的研究区域包括浙江省的永嘉、瑞安、平阳、青田、玉环、乐清、黄岩等县。研究内容包括侵入岩的类型、分布、时代和产状等。根据显微镜下的研究,确认“明矾石是由流纹岩和凝灰岩变质而成的次生矿物”,“叶蜡石”是由块状流纹岩或凝灰岩经热液作用变质而成。他的研究方法为后人提供了示范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被浙江省地质学家和岩矿鉴定家研究使用,被视为宝贵的资料。

1934年与余德元合著《镇江火成岩地质史》出版。根据作者自述,“本次研究除了实地观察外,重点是室内显微镜下的研究和化学成分分析。岩石的所有分类都是以尼格里的分类为基础,辅以矿物和构造。”作者* * *制作了65,438+0,500多张薄片,进行了观察研究,对宁镇山火成岩的分布、阶段、类型、岩浆类型、岩浆循环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讨论了火成岩侵入或喷出的影响。该区有接触变质岩和矿床。1938张作书评说:“这本书是研究经济地质和变质岩的人的必读之作。欧美对火成岩的研究很早,仅在中国就不多见。这篇文章是作者三年心血的结晶。“当时这篇文章是我国研究区域火成岩的代表作和指南,得到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特别奖励。

中国地貌学的先驱之一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他重视地貌学的研究,如《北京西山地质志》中专门有一章论述地貌学,他从事以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为基础的地貌学研究。

1925年与谢合著出版《长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化史》。本文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研究地貌学。作者对长江三峡和鄂西地文期的成因有独到的见解,明确指出长江三峡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对河流的掠夺,然后才是复兴,并主张建立鄂西准平面、山顶面和峡谷三个著名地文期。后来李承三、沈裕昌、杨怀仁等许多学者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近年来证明这三种地貌都是在云贵高原上发育的。在南京大学教授杨怀仁看来,“巫山山以下时期的研究论点经过了60多年的检验,不仅在地貌学上是可靠的,在地球物理性质上也是得到证实的。”这本书对今天长江三峡的开发和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1932年叶和联合发表了“山东海岸变迁的初步观察和青岛火成岩的研究”。本文以岩性为基础研究地貌学。叶在研究工作中从来不迷信专家和外国人。他指出胶州湾和青岛的地貌主要受花岗岩和火山岩岩性的影响,并通过对唐县时期侵蚀面的研究否定了日本学者所谓的海岸上升论。

《瀚海盆地》写于1943,由浙江大学石印初版,钟政书店再版于1948。本书主要以C.P. Berkey和E.K. Morris的《蒙古地质学》和20多种地质地理文献为基础。本书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区域地质地貌学教材,也是我国干旱区地貌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赵介绍:“我多次到蒙古高原考察,几乎到过内蒙古自治区的每一个旗(县)和中蒙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瀚海盆地》这本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参考书。”赵在内蒙古自治区发表了许多调查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都引用了大量的瀚海流域的资料,可见瀚海流域的重要价值。

从1938到1940,叶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是《科学方法讨论(翻译)》、《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要义》、《地学研究》。他以地貌现象为例,阐述科学研究方法,言简意赅。他是一本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珍贵书籍,对地貌学研究生和地貌学家来说一直很重要。他指出,“求真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是寻求真理的途径”,“推测和仔细的分析,结合起来使用,实际上是获得准确性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最好保证”,“科学的精神不是科学家所独有的,也不是科学家所能全部具备的,而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他们养成的习惯是正义、审慎、坦率、温和、诚实等美德。梁野帮助自己学习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道德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地质学会26个创始会员之一,也是永久会员。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于1922。曾任1届编辑,第二届、第三届编辑总监,第二届至第六届审稿人(1923-1928),第七届审稿人(1929)。自学会第九届起,理事会更名为理事会,会长为主席,理事为理事。梁野从第9届到15 (1938)连任主任,并在12 (1935)担任主席。监事会从第20届(1944)起增补,叶连任监事,直至1949去世。

叶一生在中国地质学会担任重要职务,为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叶为中国地质学会的活动和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所铭记。

受人尊敬的教育家

他曾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短期任教。从65438到0938在浙大教书以来,他就没离开过。除担任研究生导师外,他还先后开设了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高级地形学和地形学等课程,还为土木工程开设了工程地质学。他患肺病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一直带病上课,声音低沉无力。但是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座,安静无声,都以最快的速度听他讲课。1946年随浙江大学随家人从遵义迁回杭州。之后,他的体质越来越弱,声音也变得嘶哑。学生们不忍心他从优胜关巷的家里步行到学校,劝他在家讲课。他拒绝了,同学们只好请他坐在教室里讲课,但他经常咳不出来,有时要咳几分钟才能安静下来,但后来还是继续讲课。同学们为他的重病担忧,也为他崇高的工作态度感动。

他教育学生,要求德才兼备。他曾向学生们介绍过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老一辈的为人之道:“他们各有特点,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忍让谦让,不与人争利,没有爱好,不重视事业,忽视权利。所以地勘院充满了和谐与实事求是,从来没有阿谀奉承、明争暗斗、偏袒猜忌的恶习,落后的人才也同化了。”他的教育思想在旧社会确实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叶傅亮热心于年轻人的成长,培养了许多地球科学家。他在工作中先后指导和帮助了赵、、张庚、、陈凯、丁、孙耐、刘知远、赵,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貌学家或地理学家。丁_称叶为老师。“恩人就是能遇到他,在公与私两方面鼓励和支持我,让我努力,坚持,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老师,他没有教我书,但短短两年,他为我担心,为我高兴。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话,都包含了指示,所以留学前我拜他为师。"

1946年,孙乃到浙江大学代替叶创办普通地质学。当时,叶在教地貌学。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研究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方法,他经常给予孙耐指导性的帮助。孙鼐在浙大的成功,得益于叶多方面的努力。

刘志远在浙江大学时是叶的助教。他负责矿物和岩石实习和野外实习。叶帮他拟定了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实习结束后,叶经常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帮助刘志远改进教学。

赵在回忆中说:“叶适曾经失声。他命令我代表他教普通地质学。在病榻上,他依然严格帮我备课。教一节课花了差不多三四个小时。这也是叶适严格训练我的一种方式。”

在浙江大学任教后,梁野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他指导研究生的过程是:指定必读书刊,按时审阅论文和报告,注重启发教育,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叶为研究生写毕业论文,修改论文,有时还带病亲自去野外指导。最后,毕业的时候,他们要策划推荐自己的工作。他的研究生对“师者情”印象深刻。指导过9名研究生,分别是颜钦尚(与任美华* * *)、丁希之、沈裕昌、杨怀仁、石亚峰、蔡、陈、、陈。他们专攻地貌学或地质学,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其中,颜钦尚的《第四纪沉积研究与地貌学教育》、丁希之的《区域地貌学》、沈裕昌的《河流地貌学》、杨怀仁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研究与地貌学教育》、蔡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研究》、陈的《遥感应用、地理信息与地貌学制图》、石亚峰的《冰川研究》、陈的《河口与海岸研究与教育》、的《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应用与地质教育》等都硕果累累。石亚峰、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教授过的学生有海洋学家毛、原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委员、地理学家杨力普、美国匹兹堡大学地理学教授谢觉民、台湾省文化大学校长张景虎等。今天叶的许多学生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叶平时也是言传身教并重。他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野外实践。然而,令他极为遗憾的是,他患上肺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出门。1944初夏,他不顾病痛,毅然带着三四年级的学生去云贵高原西部游玩。没想到,天气的突变引起了严重的感冒和咳嗽,让同学们极为感动。他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的同学深受教育。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就。记得第一节历史地质学课,他在列举了一些参考书后,特意解释说自己对古生物学没有很好的研究。我希望学生们把重点放在A.W. Grabau写的《中国地层》的古生物部分。他公开承认自己的弱点,实事求是的精神令人钦佩,很有教养。

他在学术研究上一贯实事求是。1947年,李四光提出九溪十八溪(以盛神府命名)一带的“之江层”是冰川沉积。为了研究其可靠性,叶不顾身体病痛,带着同学到现场进行详细观察,确定是古久溪的洪积物,从而否定了冰碛说。他的科学求实精神和研究方法,从实践活动中教育了学生。

叶的学生都说他像严父慈母,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谢觉民在《我爱我的老师》一文中说:“当时我们的流亡学生远离江南沃土,深入内陆,来到了贫瘠的山区。他们没有家庭的温暖,颠沛流离,前途无量;抗日战争更加艰苦,物资尤其缺乏。他们吃的是“八宝饭”(饭里有沙石粒),穿的是“前所未有的袜子”(之前穿的袜子是空的)。他们痛恨日本人的野蛮侵略,对卑鄙的汉奸感到愤怒。20岁左右的年轻人,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叶适虚心诚恳,总是倾听我们的抱怨,慢慢解释,开导。

他家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的第二家庭。他家的常客是他的学生。他们的话题可以从具体的学习问题到研究方法,从国家大事到史地分离,从个人思想到个人生活和未来。每次谈话后,学生们总是受到启发并受益匪浅。久而久之,同学们都觉得叶适更加可亲可敬。

叶爱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在1942浙大学生“倒孔运动”中,国民党特务逮捕了从湄潭逃到遵义的王天心,石亚峰把王带到叶家中。叶适招待他吃饭,安排他住宿,为他彻夜未眠。第二天,当王天心脱险离开遵义时,叶笑了。此外,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中,反动派在浙大校园里散布黑名单,笔者也在其中。我曾经向叶适倾吐过我的怨恨,他热情地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对反动派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他告诫我要小心,避免伤害。他的母亲般的温暖和崇高的正义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叶很兴奋,很快就当上了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当时历史和地理是分开的,建立新的地理系的工作很繁重。他尽力参加许多政治学习和会议。最后我支持不住了,肺病加剧。1949年9月下午两点,我突然去世,享年56岁。

(作者:李知晓)

主要论文

1叶傅亮。浙北长兴煤田。地质报告,1919(1):75-88,板块1-2。

2叶,刘。直隶临猗县柳江煤田考察报告。地质报告,1919(1):27-55,附板1。

3LFYih,ThegeologyofHsishanorthewesternhillsofPeking,Mem。Geol.Surv.China,1920,A(1),英文第1—113页,中文第195页,pls.1—15页,文本—图1—16。

4叶,李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煤田地质。地质报告,1924 (6): 25-50,图表1。

5LFYih,中国大陆的petrochyofthedioriticrocks fromthecontactmetamor-phicironereregionson。Bul1。中国地质学会,1925,4(2):105—117,pls . 1-ⅱ。

6LFYih。山西省灵峰县。中国地质大学,1925,4(2):119—124,pl.1。

7LFYih英文摘要1-83,图表1-18。

叶,19。浙江平阳番矿过程研究。地质评论,1936,1 (2)。

20叶傅亮。地形学研究概述。浙大历史地理教育系列,1940 (1)。

21叶傅亮。科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研究。浙江大学历史地理教育系列,1942 (4)。

22叶、丁文江和徐霞客。浙江大学文学院系列,1942 (4)。

23叶傅亮。教师教育的成功。地质评论,194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