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只知道接受别人的东西,不知道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营造一个健康、快乐、温馨、和谐的身心环境,即通过安排分享时间,设置分享活动区,分享户外大型玩具和集体游戏,塑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家园。同时,教师注意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孩子必要的分享技巧,让孩子学会自由分享。
关键词:?小班?分享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经常可以见证这样的场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个玩具吵架甚至哭闹;或者有些孩子宁愿拿着玩具也不愿意给别人。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很多家庭成员唯一疼爱和照顾的对象。
于是,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行为,只知道愿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刚离家的小班小朋友,在幼儿园表现得像在家里一样。他们只关心自己对好玩好吃的东西的占有,更不会想到和孩子分享。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营造温馨的氛围。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和心理条件的整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产生和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分享品质的有效资源。
1.1.物理环境的创造。
1.1.1.安排* * *分享时间。
首先,在日常活动中,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进行分享活动。比如“一分钟分享”在这一分钟里,孩子们尽力把自己孩子的歌曲、舞蹈、故事、笑话分享给其他孩子。这样的分享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大胆表达的能力。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有成就感,还能有分享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根据小班孩子喜欢零食的特点,我们可以每周安排一天半的时间作为孩子的零食分享日。请把好吃的零食从家里带到幼儿园,让他们分享零食和快乐。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先介绍自己的零食,并邀请孩子们品尝他们的零食。孩子在品尝美食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通过相互比较和交流,学会与同龄人交流。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孩子逐渐掌握了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2.建立“分享世界”活动区。
结合小班幼儿的实际,在活动室设置各种活动区,如小班幼儿喜欢的“娃娃屋”、“建筑区”、“图书角”等。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区域,孩子们可以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偶、小玩具和书籍放在每个区域,自由地开展活动:好玩的玩具给大家玩,新书给大家看,一起做建筑师。在这个“共享的世界”里,孩子享受游戏,享受乐趣,从而学会关心他人,谦虚,团结合作,有分享意识,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1.1.3分享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和集体游戏。
我们知道,孩子在玩小玩具时,或者玩具少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抢甚至攻击行为,但在玩大玩具和集体游戏时,就容易形成合作、轮流、分享等友好的交流行为。因此,在玩大型玩具和集体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所有幼儿主动分享行为的发展。
1.2心理环境的营造。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藏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感受。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快乐和谐的师幼关系。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威信很高,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快乐、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模范作用,还要用理解、信任和分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倾听同伴的声音,如:“你为什么不开心?给我们讲讲!”“我们一起帮你想个好办法吧!”“今天是我的生日。爷爷给我买了辆坦克。”等等,让孩子分享同龄人的快乐和不快乐。老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眼神,微笑的脸庞,亲切的拥抱等。能极大地鼓励孩子,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促使孩子自觉与你分享。第二,温馨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要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在孩子面前宣传父母言行的重要性。比如定期召开相关内容的家长座谈会,交流育儿经验“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等。幼儿园活动向家长开放半天,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和家庭自由陪伴,充分发挥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分享的互动作用,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分享。
2.随机的教育和鼓励促进了孩子的分享行为。
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和理解,把握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及时地、有效地教育和激励孩子。孩子喜欢老师的表扬,所以无论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有分享意识和行为的事件发生时,要充分利用,及时用启发性的例子教育课堂上的孩子,用表扬和奖励有分享行为的孩子来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孩子会很开心,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强化和维持他们的分享行为,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同时,班里的孩子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也会纷纷效仿,这样班里分享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3.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孩子必要的分享技巧。
在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有时候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很不情愿,或者有的孩子看到好的东西就强迫别人分享。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比如,告诉孩子不需要一直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当自己的东西有限珍贵时,也可以拒绝与人分享;别人借自己的东西,可以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如何保护。
不要独占不属于你而别人正等着用的东西。当别人不主动分享时,我们可以和他们讨论交流,但不能强迫他们分享。老师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孩子和谐快乐地分享。
童年是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分享意识一旦形成,就要立即付诸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众所周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养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给予和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让孩子认识到,给别人带来快乐,为别人和集体创造快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转化为孩子的道德价值标准。
参考资料: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编《幼儿园教师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作者匿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江山市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