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责任的议论文

“责任与烦恼”不会是初三上学期语文的内容吧?...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高姿下》。

在非典的袭击下,600万医务人员勇敢地冲在第一线。他们很勇敢,他们无所畏惧。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没有人害怕,没有人退缩。再可怕的非典,也咽不下医护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当病人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日夜照顾他。有的医护人员倒下了,马上有人来补充。在这场比没有硝烟的子弹更危险的战斗中,他们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他们寄予的厚望。最终成就了“非典”,是用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换来的。

3.1982年5月28日,一列火车开往关内,一名铁路工人将轨道吊车放在路线上。他没拿下来,就去买冰棍了。于是,一场火车侧翻事故震惊中外。10辆车报废。三名乘客丧生。这起事故的原因无疑是工人没有尽到他的义务和责任。

4.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大怒,向他索赔12。五美元。这是12。5美元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足够买125只蛋鸡。男孩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并后悔了。看到儿子的尴尬,父亲拿出了12。他说:“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我会还你的。”这个男孩丢了钱后,他开始工作。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个“天文数字”一字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承担责任,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5.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扎扎实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让破坏环境的行为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6.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苦难的烦恼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体验到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以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突破困境、超越苦难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也是他们通过对忧患的深刻体验,提升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提升主体的人格和精神境界而培育出来的特殊心态。它包含两层含义:同情和责任。所谓恻隐之心,是指孔孟所担忧的,绝不是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的艰难,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匮乏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的艰难;不是自身效用的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的幸福和理想的实现,物与人的对立的取消。所以,当现实的苦难缠绕着个体和众生,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的时候,孔孟在自己的内心自然有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限的同情,孟子称之为“不忍之心”和“恻隐之心”。所谓责任,就是在同情心基础上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寻求主体道德生活的提升;集团关怀表现在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守而不忘死,理而不忘乱,是为了保己保国。”总之,对他人的同情是责任感萌芽的直接契机,对苦难的责任感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构成了儒家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

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