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辩论
尊重
尊重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美德。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心灵是否纯洁,气度是否宽广。尊重他人可以消除隔阂,拉近友谊,显示修养,赢得信任,获得朋友。
古人云:“爱别人的人永远爱别人,重视别人的人永远重视别人。”尊重是双向的。如果你能给人尊重,别人会感激你。你给人鄙视,别人也会鄙视你。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美德。
如果你是老板,尊重你的员工,你就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更努力地工作。比如松下幸之助,比如张瑞敏,他们深知上述道理,所以他们的企业进步很快,名气和实力都名列前茅。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引申到生活交往中: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多一些尊重,所有的代沟和隔阂都会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如果师生之间多一些尊重,学生头上就不会有所谓的“少年问题”或者诸如此类的称号。一句话: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和谐。
不仅如此,尊重在于真诚,而且必须发自内心。虚假的尊重只能是表面的,看深了只会让人讨厌。当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都感叹中国人的热情和礼貌。但是,时间长了,中国的人就没那么好了。原来中国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尊重只是表面上的,与内心并不统一。
还有一点,尊重,尊重,重视。但很多人只注重“尊重”,而忽略了“重视”,误以为“尊重=尊重”,其实不然。传说刘备访草堂前,孙权曾派张昭聘诸葛亮为臣,被他拒绝。他说:“权力是光明的,但不是光明的。”意思是孙权只能尊重他,视他为上宾,而不能尽可能明智地使用他,重视他。所以,不能称之为“尊重”。后来多亏刘备雪灾,成了他的军师。刘备与他同床共枕,终日谈天下大事,情同手足。凡涉及战局的事,都要商量,都要听,再做决定。诸葛亮真正被“尊重”了,才做出了“七中取六”平天下的举动。
综上所述,尊重是一种美德,一种需要理解的美德,一种需要放在心上的美德,一种用真诚铺就的美德。只有时刻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不完整的美
西方的一位圣人说:“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缺陷”,让我们明白了一些让我们不经意间心动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字典里定义为“完美”的东西,而是我们内心后悔的“完美中的不完美”。
是什么让我们心生叹息?这是一个缺陷。是什么让我们的心和灵魂在一起?这是一个缺陷。但是真正让我们关注和理解这个缺点的是什么呢?太完美了。
因为在我们眼里,它本该是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被上帝看不起的珍宝,却奇怪地在我们的视线里留下了一点残缺,因为“完美”有空缺,也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执着的爱美之心。所以那个不完美有空间和意志随着我们心中不断变化的想法不断完善它,所以它不再是不完整的,在我们的思想中,它在不断完善。而当你坚持认为这种美好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却因为某些缺点而无法让它成真的时候,永恒的遗憾就会占据你的内心。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对美好的向往,这就是为什么遗憾的叹息,无奈的话语,都能穿越时间的阻隔,飞越地域的阻隔,永远溶于世人的心中。
一个你拥有的美好足以安慰人,但一颗新的好奇的心,会让你对自己无法拥有的美好更加兴奋,并留在身后。就像此刻的我,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匆匆离去,如果它没有悄无声息地逝去,如果我默默地看着它短暂的生命,如果它在我眼前悄然绽放,又悄然死去,也许我的心就不会如此深刻地记住它生命中的那一刻。
是的,就一个刹车。那一刻还没有完全打开,只有一片花瓣真的展开了,那片又白又香的比婴儿的皮肤还要光滑漂亮,还有几片花瓣微微舒展,但还是包裹得紧紧的,花心符合约定。在微风中,它摇晃着,引起我心中一阵阵的遗憾。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心从来不否认,它的那些我没有亲眼看到的花,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不经意的瞥一眼世界心中美好的事物,应该比长久的凝视更令人震撼。因为后悔是完美的开始,而完美是后悔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