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学校的办学成就
1.《广西仡佬族简史》(黄先凡)
这本书虽是“简史”,但涉及面很广,涵盖了壮族的分布与起源、社会组织、革命斗争史、生产、衣食、婚丧习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教育等。其中不乏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人民生活改善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文章。与《壮族简史》(1963初稿,1980年正式出版)相比,这种新模式明显继承了《壮族简史》总的新模式。黄在《广西仡佬族简史》中提到的“原始乱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引用了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形态一夫一妻制演变的观点。同时,他对壮族婚俗中“不出婆家”的解释也属于摩尔根的单线进化论。可见,黄早年就认识到,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按照马列主义的模式进行的。《广西仡佬族简史》的上述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志中是很少见的(不是全部)。从这个角度看,《广西仡佬族简史》无疑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志描写新模式的创举。
2.《壮族通史》(黄先凡等主编。)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壮族的起源,全面介绍了壮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这是目前中国第一部壮族通史。该书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壮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较新较全面的资料。这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壮族通史》被中国史学界推崇为最具开创性、科学性和学术理论价值的经典名著。”“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史料积累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开创性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壮族史料。本书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广泛的收集和广泛的介绍,历史和理论的结合,朴素而现实的论证。第二,首次创造性地将壮族研究提升到民族史理论的高度。该书对壮族形成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和总体特征进行了理论概括,注重史论与史论相统一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从而把壮族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新领域。第三,开创了一部自成格局、规模宏大、足以传世的大型国家通史写作的先河。这本书自成体系,起点高,品位高。是研究壮族历史的原创之作。第四,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团结不分裂”的思想。
3.壮族人口(肖永子著)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壮族人口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它是一项“创举”,“开创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先河”。
4.壮族的人类学研究、朱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壮族的体质特征及其与史前人类的关系。以翔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与傣、泰、黎、侗等民族在血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5.壮族百科词典
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编纂出版的《壮族百科词典》共分22大类,在宏大的空间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壮族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形态、文化特征和现代生活方式。它全面反映了壮族研究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壮族的重要工具书。
6.《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初稿(杨业兴、黄主编)
这本书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内容丰富,选题准确,重视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7.《壮族稻作史》(秦乃昌)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壮族及其同源壮侗民族稻作历史的著作。首次运用民族学与考古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文化学的综合研究方法,以大量的数据证明华南-珠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之一,华南-珠江流域的土著人-壮族及其同源族群是该地区稻作文明的创造者和壮族农业发展史,填补了中国农业史的空白。
8.《壮族医学史》(黄汉儒等主编。)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总结壮族医药历史的壮族专著。壮医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壮医药。因此,正如著名民族医药研究专家蔡景峰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这是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壮医药。这是壮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就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史而言,其地位是决定性的,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壮族的医学史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强弱对比。有利于壮医药的传播和壮医药的拓展。第二,学术和实用并重。对壮医药的一些专用名词、术语、概念、疗法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讲解,如药线灸疗法、鼻腔饮药、毒药和解毒剂,直至“乔武”、“鑫米”、喧闹的壮医药市场、华山摩崖壁画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壮族风味。在医学上,系统阐述了壮医理论与临床的丰富内涵,如在理论上,阴阳为核心,三气同步,三路二路为核心;在致病因素方面,强调毒虚致病;在诊断上,强调多诊断与参考相结合,重视客观诊断;在治疗原则上,强调理气、解毒、补虚,等等。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由于作者从文献收集、文物考察、田野调查三个方面搜集了大量有关壮医药的历史和现实资料,故本书资料准确可靠,相关结论和结论有理有据,真实再现了壮医药发展的历史概貌。总之,《壮医药史》的出版为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医药做出了贡献,填补了壮医药史研究的空白。
9.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
本书运用人类学、神话学、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相关资料,注重把握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文明结构之间的互动循环关系,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了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通过提出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群、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群和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圈的概念,研究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主体各文化圈之间的互动和循环关系,以及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与壮侗语民族、汉族及其他中华民族自然崇拜文化的关系,揭示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征和类型,以及生死崇拜文化和那文化的文化内涵。该书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解读了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填补了壮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0.《壮族科技史》(秦、等主编。)
本书由秦、主编,30多位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和编写。这样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专著,还是第一次。纵观全书,* * *包括农、林、水产、畜牧、织染、建筑、交通、水利、矿冶、传统工艺、壮医药、天文地理、自然观等十三个章节。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各学科的方方面面。从时间范围来看,从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容非常丰富。该书的巨大成就与壮族历史上对科学技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也与壮族科技史良好的研究基础分不开。这本书反映了壮族先民对世界文明的几项杰出贡献。一是对野生稻栽培和水稻农业发展的贡献;二是对热带作物的栽培和发展的贡献。
11.《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全五册,秦主编)
这本书是一部耗资* * * 284.4万元的划时代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力作,由数十位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历经十余年合作完成。这本书在广西和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创造了多项成果。第一,它是第一部研究两个国家和两个重要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由中国学者和友好邻邦学者在解放后共同研究出版。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第一部多卷本民族历史文化著作。是广西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完成的卷数和字数最多、范围(时间、空间和学科类别)最广、具有重大学术和实践意义的一部著作。本书获得了近期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本书的高度评价。
12.寻找布洛陀——广西田阳甘庄山布洛陀文化调查与研究(秦乃昌主编)
2003年2月,广西壮族学会和广西民族学院组织了一个由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干庄山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认为干庄山是布洛陀文化遗址,是珠江流域壮、侗两个民族的人文始祖。为此出版了30多万字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甘庄山布洛陀文化调查研究》一书,出版后反响强烈。它把甘庄山布洛陀文化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影响很大,使格围人数从前几年的几万人达到了15万人,打破了历史上格围人数的记录。
13.《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郑·)
近年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已成为中国汉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继续启动中华文明寻源工程。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成果层出不穷。《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首次提出壮族历史经历了“古国”和“方国”的初级民族阶段,是把壮族文明放在中华文明整体中研究壮族历史的佳作之一。
14.壮族铜鼓研究(蒋·)
本书从文献记载、考古资料、民间收藏、民俗活动、民族信仰、民族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梳理了壮族铜鼓文化清晰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壮族及其先民是历史上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为铜鼓文化的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15.壮侗建筑文化(秦彩鸾)
本书采用了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度的视角,对以甘兰民居建筑为代表,以鼓楼、风雨桥为特征的壮侗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特征进行整体性、多维度、多维度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和社会人文环境。运用相关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和文献资料,揭示了甘兰建筑、鼓楼、于风桥等远离地面的壮侗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原因。本文从横向上阐述了壮侗民族聚落的形成、分布规律、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及其丰富的多样性和鲜明的风格特征。深刻揭示了壮侗民族村寨布局和建筑结构中蕴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全面论述了壮、侗民族与瑶、苗、汉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从三维层面系统地揭示了壮侗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壮侗民族建筑在中华民族悠久多彩的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系统地揭示了壮侗民族创造的独特多样的建筑文化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灿烂的建筑文化的杰出贡献。论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民族传统建筑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以及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吸收和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书* * *收录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结构图和现场勘测的各类建筑、构件或建筑装饰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图文并茂、资料丰富翔实、论述全面深入、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信息与学术相结合的大型民族建筑文化研究著作。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内容最丰富、资料最丰富、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壮侗民族建筑及其文化专著。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和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为民族学和建筑学进一步研究民族建筑及其文化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和建筑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吸收地方民族建筑文化元素,走地方民族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丰富详实的基础资料。
16.《壮族文学发展史》(周、等主编。)
除了对社会发展的整体看法,本书还贯穿了民族文化的演变、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审美意识的演变、文学姿态的演变、叙事风格的变化过程等线索,理清了文学发展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并在引言和每部编著的前两章给出了提纲挈领的说明,以此落实文学史的改革。《壮族文学史》借助跨学科的理论方法,整合新时期相关学术成果,创新传统文学史观,在编纂宗旨、体例建构、总结规律、具体论述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文化渗透的鲜明时代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个性。
17.韦拔群的故事(等待黄仙凡)
本书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黄先帆的遗作。共90.3万字,分为17章。它包含了黄仙凡的1个珍贵的手写墨迹和壮族英雄韦拔群的61个珍贵的革命活动图片。有一篇黄老生前写的序言。同时,黄蓉、梁、陆娣也在其中。该书以韦拔群烈士光辉一生的革命事迹为叙事经线,以韦拔群烈士的革命思想、爱国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主义思想、平等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为评论纬度,对“韦拔群思想”的起源、演变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它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以历史事件为纬,论述了经、纬、插,同时配以大量的注释、语录和部分插图,使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感染力强、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该书的学术创新价值同样可圈可点,其要点如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革命烈士传记,史无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