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兰的主要经历

冯景兰

冯景兰(1898 . 3 . 9——1976 . 9 . 29)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地貌学家。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两广地质、川康滇铜矿地质、豫西砂矿地质、黄河和黑龙江盆地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但他在矿床成因、成矿控制、成矿规律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闭合成矿理论”。他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一部系统的矿床学专著和教材。他是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在地貌学上有很大成就。

中文名:冯静兰。

别名:冯怀西,冯怀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

出生日期:1898年3月9日

死亡日期:1976年9月29日

职业: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地貌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主要成果:提出了封闭成矿和丹霞地貌理论

代表作:《云南地质、矿产与采矿》、《矿床学原理》等。

角色的生活

冯景兰,字淮西,淮西人。1898出生于河南唐河县一个地主家庭(他爷爷拥有1200亩土地)。其父冯太一是晚清学者,其兄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其妹冯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这个家有写诗的家风。冯敬兰也爱写诗,并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父亲帮张之洞办“洋务”,想实业救国。这对年轻的冯景兰产生了影响。不幸的是,景兰在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后来她由母亲吴青芷教育。景兰小时候进了老家的私立学校,后来在县城小学读书。1913进入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学,1916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冯静兰公费赴美留学,赴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矿床学、岩石学和地质学,获得65438-0923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探事业。

从1923到1927,冯景兰在河南省中州大学担任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主任。除了教书,他还研究了开封附近的沙丘。这是他与黄河治理开发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1927年还到河北昌平黑山寨流域调查金矿地质。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矿床地质工作之一。1927—1929冯景兰担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术总监。曾与朱生、乐森等人合作。调查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是中国人在两广地区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地质调查)、粤北地质矿产(1927)、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地质矿产综合调查(1929)。他们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也充分注意到第三系红砾石地层在该地区广泛分布。该层在仁化县丹霞山发育最完整,故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厚300 ~ 500米,平坦。经过风化剥蚀,到处形成悬崖和山峰,形成独特的景观,故名“丹霞地貌”或“丹霞地貌”。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外学者沿用。1928至1929,先后开展了以柳洲为中心的煤田地质调查,对煤矿、银铅矿、锑矿、桂北“龙山系”、“朱槿坳砂岩”等区域内的地层和构造运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上述工作的实际材料基础上,他们对两广的地层、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综合研究。65438年至0929年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冯景兰宣读了一篇关于广东地质矿产资源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还介绍了国外火山学研究的进展。

1929—1933冯景兰曾任北洋大学教授,教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普通地质学。在此期间,我们考察了辽宁沈海铁路沿线的地质矿产、河北龙轩铁矿的成因和陕北的地质情况。

此时,冯景兰不仅致力于国内地质调查,而且非常重视国际地质动态,并试图将重要信息引入中国,以提高国内地质工作水平。例如,为了促进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他编写了《探矿》一书。1933第一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该书多次再版,广泛发行。该书全面简明,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先进经验。这本书也是今天的地质找矿和勘探的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理论》一文。地热地质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从1933开始,冯景兰一直在清华大学地质系任教,不久,他也是地质系主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和岩石学。1933至1937暑假期间,冯景兰等人在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东招远、泰山等地调研地质矿产。他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近十年是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繁荣期。

1938-1946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组建西南联大,冯景兰任西南联大教授。1943-1945期间,兼任云南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矿业系主任。在此期间,冯景兰主要研究了四川、西康(当时西康已经成立)和云南的铜矿。1942,川康铜矿汇总发布。书中“对西南地区铜矿的地理分布、成矿时代、母岩、围岩、产状、构造、矿物组成等进行简要分析,以推断其成因,估算其储量,研究其产量,采矿业兴衰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途径。”因为该书既有理论总结,又有现实意义。因此获得了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此外还发表了《西康铜矿(1941年)》、《云南省大荔县土地(1946年)》等文章。后者不仅讨论地貌学理论,还注重实际应用,包括水力资源和水利的开发。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冯景兰不仅在地质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地质地貌研究方面也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1946结束时,西南联大师生回到了平金原来的学校。冯景兰仍在清华大学任教。1946-1948期间发表《川康、云南铜矿表生富集》(英文)、《云南地质矿产与采矿》、《云南玉溪地质矿产》、《中国水系不对称发展》(英文)等论文。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敬兰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努力培养人才。同时,他还从事地质、矿产和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1949 165438+10月,应燃料工业部邀请,冯景兰在江西鄱阳-乐山煤田调研。1950年3月,应水利部邀请,参加豫西黄河坝址地质调查。他指出,三门峡坝址地质条件最好。同年7月,应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张伯胜等人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了考察。1951年6月,冯景兰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新中国地质工作的总体规划。1954年被聘为黄河计委地质组组长。65438+同年2月,冯景兰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调查报告》地质部分。

1956冯景兰参与12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同年当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7冯景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根据国家的需要,冯景兰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是建国后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他已经指导了大约20名研究生。这些人现在都是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1956至1958,冯景兰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调查组工作,任中方负责人。1957年赴苏联参加中苏全面考察黑龙江会议。两国专家正在研究黑龙江流域的发展规划。他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1958期间,冯景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8个标志。

20世纪50年代,冯景兰还调研过吉林天宝山铜铅矿、辽宁省兴城县甲山铜矿和甘肃省白银厂铜矿。他分析和研究了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

20世纪60年代初,冯景兰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金、铜等金属矿床成因理论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先后考察了北京平谷、密云,河北涞源、兴隆,浙江冀东,河南西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辽宁丹东的金矿。1963年9月,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的概念。1965年,冯景兰、袁建奇主编的《矿床学原理》出版。

冯景兰夫妇在江西峡江的五七干校度过了1969+01到1972的春天。他们从干校回到北京后,冯景兰立即翻译了新出版的《国外岩浆矿床论文集》中的文章,他一口气翻译了9篇。

1976年9月29日上午8点,冯静兰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个人实现

传授知识,教育人民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50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冯敬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中撰文的学生中,有学部委员,也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真是“桃李满天下”。作家只是他的学生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心里默默记着自己的老师。这显示了冯敬兰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真诚的爱国之心、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的教风。冯敬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如下。

以身作则,先教后学。冯景兰先生信任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真诚平易近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严于律己,生活节俭。“东风中觉暖,乐见陶李芳;大好形势下,老龄化也强。”这是他年逾古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激励学生奋进。

热爱地质工作,通过野外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苦的作风。冯景兰非常重视野外教学,让学生学习地质工作。他的学生苏良和写道:“在野外,他总是大步走在前面,学生们不得不快步跟上。他说话和走路的速度都很快,很平稳。途中遇到地质现象,详细讲解。学生们虽然觉得累,但收获是丰富的。”冯景兰说,走不了山路,就不要做地质。他还经常教导学生在思想上和工作中能够适应野外的各种环境。他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并希望学生们也这样做。这是野外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材。冯景兰虽然是老教授,但备课认真,非常注重讲课的系统性,经常补充新的内容。同事袁建奇认为,冯景兰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矿床学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教材。袁建奇写道:“我和冯老在教材编写中被提拔为主编。他在负责复习前半部分教材的时候,就逐字逐句地考虑和修改手稿,甚至标点符号。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深受教育。”

注意听课。授课以讲座为主,冯景兰的讲座很受欢迎。刘乃龙生动地回忆说:“淮西师范学院用他浓重的河南口音和极其响亮、悠扬的口语,生动、通俗地讲授了地质科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教学方式因情况而异。范增_回忆:“冯老师讲课很有条理,笔记也很好记。三年级全面系统地讲授岩石学,通过标本和薄片的鉴定来证实理论。4年级的矿床学提高了要求。他用英语授课,有时会提问。求读书报告。冯老师为岩石与矿床两门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注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他学好了必修课,有了扎实的实地教学,这是每个研究生都深有体会的。关于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冯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冯老师要求研究成果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是最低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就意味着研究是开创性的。冯老师也问过青年教师同样的问题。

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冯静兰非常重视学生毕业后的进步。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上面引用的诗是冯老师和他的学生的诗。体现了冯老师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范增是冯景兰早期的学生。他写道:“冯老师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解放后,我经冯老师介绍,到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任教。”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冯老师希望学生超越王老师。只有经过学生毕业后的努力和有关方面的关心培养,才有可能达到冯老师的期望。

地质贡献

中国现代矿床学的奠基人

冯景兰年轻时对湖北大冶矿石情有独钟,对大自然的兴趣越来越浓。因此,他在国外留学时学的是地质与矿床学,20世纪20年代回国后,毕生致力于地质矿产的教学和科研,并有大量矿床学著述。这些都表明他是中国现代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上面提到了冯景兰在地质教育方面的成就。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矿床学的研究,充分利用野外地质工作中发现和讨论的一些成矿理论项目,出版了《矿床学原理》等多部著作,是结合教学工作的产物。

冯景兰在广东、广西、辽宁、沈海铁路、陕北和云南部分县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成果,是基础地质矿产资料,是开创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大规模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20世纪50年代,一些地质学家把冯景兰的相关著述作为实地考察的范本,证明描述准确,结论公允,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冯景兰还注重科学普及。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了工业丛书《找矿》,目的是普及现代矿产勘查的知识、原理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矿产资源》一文表明,冯景兰希望大多数人了解和关心中国的矿产资源。

根治黄河。

早在1926,冯景兰就写过《开封附近沙堆的形成和分布与风力、风向的关系》等文章,探讨黄河沿岸泥沙的成因。20世纪50年代初,冯景兰多次参加豫西等地的黄河坝址勘测,并撰写了报告。其中《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察报告》和《黄河的特点与问题》是黄河工程地质基础的代表作。对于根治黄河,冯景兰提出“要科学全面地认识黄河的基本特征,把历史上给人民带来麻烦的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黄河。20世纪50年代,冯景兰多次指出黄河含沙量问题,认为如此高的含沙量不仅使下游河床淤塞,因而泛滥移民,影响防洪航运,而且使水库淤塞,渠道淤塞,严重威胁水库寿命、水力发电和农田灌溉。还指出,黄河在其广阔的冲积平原上,不仅没有汇集华北平原的水,反而成为河北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这个“河流分水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人们沉浸在黄河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时,认真研究治理黄河带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无疑更有意义。

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研究

1956至1958年,冯景兰参加了中苏合作黑龙江省综合考察。冯景兰对黑龙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坝址的基岩和地形、沼泽地分布的原因和治理、新构造运动和河床覆盖厚度、森林采伐、水土保持和水库淤积等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特别关注黑龙江流域的沼泽问题。无论是埃尔贡还是黑龙江的主要支流,都存在严重的湿地现象。在春末夏初的冰冻和秋末之间的冰河期、沼泽、泥地等。都形成了,交通断绝,给农田开垦和地质调查带来困难。除了天气寒冷,湿地的广泛分布也是这一地区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冯景兰认为,要开发湿地,必须研究湿地的产状,了解湿地的成因,才能规划治理湿地的方法;人们认为现代湿地是由地形、气候和地质形成的。

矿床地质研究

冯景兰一生著述数百篇,其中英文著作约20篇,包括区域地质矿产19篇,矿床地质35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5篇,铁路沿线地质5篇,地缘政治与新构造5篇,教材5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及译著等。其中,矿床地质所占比重最大。

他在1932写了“龙轩赤铁矿鲕状构造和肾状构造的成因”一文。他在详实的野外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矿物的成因关系、矿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石的结构条件,提出了他对铁矿沉积环境和过程的看法。在研究的全面和细致程度上,本文仍然值得矿床地质研究者借鉴。

冯景兰长期重视金矿地质研究,著有《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1929)、《山东招远金矿简介》(1936)。通过对地质地貌特征的研究,他提出要重视对山东省栖霞县唐山火山岩中流出的砂金的研究(1937)。这很新颖。

20世纪40年代初,冯景兰对西南各省,特别是云南的铜矿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来他还研究了上述铜矿的表生富集。这是基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体现了他的主动性。比如云南锡矿就很有名。但作为氧化物矿(即表生富集矿)的长期生产对象,几乎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

20世纪50年代初,冯景兰和张伯胜受人民政府邀请到豫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例子。通过实地工作和研究,他们肯定了河南平顶山煤矿和珙县铝土矿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地质勘探,确认上述矿山为大型或特大型矿山。在这里,冯敬兰的贡献不可小觑。

20世纪60年代,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冯景兰在一系列场合或文章中对矿床地质理论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集中反映了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中,他强调了矿床的赋存规律问题。他认为,单一矿床和简单矿床类型的存在可能只是少数,而大多数矿区的矿床往往是复杂的。认为掌握这一规律对找矿、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更为有利。他的理解受到了同行的称赞。

提出了成矿闭合理论

1963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的概念。他写道:“封闭矿化是指矿物和有用元素聚集的决定性地质条件。”“封闭矿化的概念受到石油地质学中‘石油捕获’概念的启发。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是固体,但矿床形成时,矿物体系是以气体和液体的状态被搬运、沉淀和富集的,它们是流体。”1959期间,冯景兰在燕山某金矿考察时,看到一个剖面,上面有串岭沟页岩和长城石英岩,下面隐伏花岗岩。含金石英脉沿石英岩的拉伸节理和裂隙形成,富集在页岩下。有一个地方,1人1天开采了100公斤矿石,淘出了4826元黄金。于是这个矿井被命名为48梁6。这显然是一种封闭的成矿关系。冯景兰在《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封闭成矿的意义。他写道:只重视断裂构造在成矿前和成矿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重视或很少重视封闭这种断裂通道的构造圈闭的控制作用,以及含矿气液流体的冷却固化或(和)反应固化作用,所以自封闭的重要性将表明含矿气液流体不能固定形成所需要的矿体或富矿体。早在20世纪60年代,冯景兰提出的封闭成矿与矿床定位的话题,就成为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主要论文

1朱升冯静兰。广东省曲江仁化南雄地质矿产。广东省地质调查局地质年报,1928 (1)。

2冯敬兰,张惠若。粤汉铁路沿线地质。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8 (1)。

3冯景兰,乐森_。广西黔江鹤山罗城泗门煤田地质。《两广地质调查地质年报》,1929,2(一)。

冯景兰。北平市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矿冶学报,1929,1 (3)。

5冯敬兰。两广地质矿产概况。北洋月刊,1929,1 (2)。

6.冯景兰。龙轩赤铁矿鲕状结构和肾状结构的成因。北洋大学矿冶年刊第一期,1932。

7冯敬兰。中国龙轩铁矿的成因。北洋大学矿冶系特刊,1933。

冯景兰。探矿(行业系列)。商务印书馆,1933。

9冯景兰。放射性和地热理论。清华周刊,1933,40 (7-8)。

10冯静兰。山东招远金矿概述。地质评论,1936,1 (4)。

11冯静兰。对中国东南部红层划分的几点看法?地质评论,1939,4(3,4)。

12冯静兰。川康店铜矿概述(教育部学术奖获奖作品)。高等教育季刊,1942,3 (3)。

13路南县地质矿产报告,冯景兰。地学收藏,1943,1。

14冯静兰。云南省呈贡县地质与地球科学学报,1945,3。

15冯静兰。云南省大荔县地方文献。地学收藏,1946,4 (1-2)。

16冯静兰。云南玉溪地质矿产。地学收藏,1947,5。

17张伯胜冯静兰。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发布,1951。

18冯静兰。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察报告。人民水利,1951 (4)。

19冯静兰。黄河的特点和问题。科学通报,1954 (9)。

20.冯景兰。黄河的地质特征。黄河综合开发规划技术经济调查报告,第一部分,第六节,1955。

冯静兰,21。浅谈成矿控制与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矿床学论文集(矿床分类和矿化)。科学出版社,1963: 36-57。

22冯景兰,袁建琪。矿床原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