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1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基于对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占有和内化而形成的一定的知识和素养,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历史素养、艺术素养等等。
1.2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和成年人都有好处。
人文素质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观教育对大学生有益。现代中国的人生哲学应该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恰当的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第三,荣辱观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成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南。可以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利于大学生的顺利成长。
2.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该说,我国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人文素质而言,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对此,笔者于2009年对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的1200名工科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调查。结合国内其他调查数据,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人文知识
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一些理工科学生忽视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知识的匮乏。很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差,艺术品位低,尤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996 65438+2月,华中科技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学生不仅缺乏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而且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能写出《家》、《神曲》、《复活》等文学名著全部作者的不到一半。
1998期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北京市50所科技、农业、医院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接受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6%,有兴趣但不愿意投入的占24%,有兴趣并愿意投入的仅占8%。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职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无知,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音乐等人类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浅薄。调查结果还显示,60%的学生对四大经典文学名著读之不尽,能充分表达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思想主张的不到20%,知道四书五经、十三经的不到5%。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了中国语言文字大赛,结果留学生队伍跃居第一。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93.2%的大学生没读过《说文解字》,77.2%没读过《孙子兵法》,76.8%没读过老子的《道德经》,72.4%没读过《子同治鉴》,58.9%没读过《史记》,只有45.5%。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剧目或古典剧目并不熟悉,分别只有34.1%、31%和23%的人能写出《窦娥元》、《高山流水》、《牡丹亭》。有21.8%的学生不知道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变,25%的学生没有读过汉赋、唐传奇、元曲等古典文学作品,17.2%的学生没有读过自然辩证法、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3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
这说明大学生的文学和写作知识是浅薄的。著名数学家苏说:“我花在纠正错别字和句子上的时间,比读整篇论文的时间还多。”。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2人文精神和人格偏见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潜在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的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和竞争,能够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然而,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偏差。
1999期间,四川大学德育研究会委托成都气象学院对四川省部分理工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你的人生目标”这一项中,69%的人选择了“明确”,22%的人选择了“不确定”,9%的人选择了“不考虑”,50%的人选择了“你的人生支柱”。在人品、权利、金钱的对比中,71%偏好人品,17%偏好权利,12%偏好金钱。这说明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的,体现了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知识、人格的重视。但是,人生目标迷茫、人生支柱偏颇、轻视品格和价值权利的学生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
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信仰,绝大多数选择了“* * *产品主义”,但有31%的学生选择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宗教及其他”;关于入党,71%的同学有入党愿望,其中26%的同学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1%的同学选择了“还没考虑”,18%的同学选择了“没兴趣”。关于信任,42%的学生同时选择了“他人”和“社会”,45%的学生只选择了“自己”和“亲人”。关于考试作弊,大多数人认为很可耻,但1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从以上结果分析,大学生精神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信仰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诚信缺乏应有的坚守,导致道德滑坡和信仰混乱。2005年夏天,胡应卿应沈燕铁路总部的邀请,带领由首都12高校大学生组成的记者团采访铁路建设者,并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即使是尚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在采访大山深处同龄人奋斗成才的壮举时,也依然兴致勃勃地走出国门,上网聊天,询问他们对开发西北的态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西部太落后,应该发展,另一方面12高校记者中,只有一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敢承诺,如果有需要,我毕业后可以去西北工作五年。这种现象也表明,一些大学生仍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意识。
2.3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认知实践和生产实践的愿望“一般”或“一般”;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实验班,参加过科技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到38%,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科技实践中的不到27%。2001年度西北高校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和农业类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不到10%,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建设活动的不到20%,有科技成果(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创造、参加科研项目、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等)的不到5%。),75%的人有。
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被禁锢和锁定,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被禁锢在象牙塔里,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些大学生习惯找榜样,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少了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意接受多样性,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维精神越来越淡漠。
3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课堂渠道
理工科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领域的知识。除了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也亟待加强。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必须充分挖掘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侧重于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宗旨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奉献精神教育,培养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2)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工科学生既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文素质。
(3)注重人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工科大学在专业教学中也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3.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统一他们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让理工科大学培养的科技人才在践行科技的同时,将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造福人类。
3.3挖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学校全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思想上的物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制度文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理念文化:师生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情操等。行为文化:各种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特别要注意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3.4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仅是分类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具体的形式突出人文教育的功能,包括学校优良传统、办学理念、校风校纪的弘扬和建设,人文景观、榜样人物、校园娱乐、体育和典型社会生活事例的建设。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被师生所接受,成为他们探索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崇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浙江大学的“实事求是,育人为本”等等。此外,人文氛围的营造也要从校园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为人文教育提供的载体,如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讲座、沙龙、文化艺术节(音乐会、晚会、音乐会等。)、辩论等。启迪学生思维,加强自身修养,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还要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活动等名牌项目,通过师生的参与,为理工科学生培养求真的科学主体精神和个体完善发展的创新主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