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
纵观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的正常制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会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的持久性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理解。这些都让本该充满生机的美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阶层,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待教育,明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明确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内在因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谈谈如何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艺术课堂。
首先,找到创作的源头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把这一点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以此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功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跟着老师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了什么?感觉什么?一切都很难找到答案。我觉得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近距离接触、了解和体验,就像盲人摸象,根本无法理解事物的结构和形象,更谈不上进行新的创造。
我在教《交通工具》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的作业上有很多划痕,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对自己说:“我不画,我不会画!”我觉得很奇怪。起初,他们兴致勃勃,手拉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叫来一个想画摩托车的小男孩,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他指着他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他不知道怎么画在那里。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和观察,学生怎么画出原来的摩托车零件和结构都不清楚?还能让学生凭空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艺术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孩子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只刚学会捕猎的小狮子。它们必须在母狮的指引下学会捕捉和抓住机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从中捕捉美,产生表现美的欲望,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二、激发创作兴趣
总的来说,艺术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每个学生对这门课是否感兴趣,感受有多深,持续多久,取决于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