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课程下的家庭教育(家校合作)之我见。
传统的家校合作存在诸多弊端。
(1)独断专行,计划不周。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一个系统、周密、科学、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的指南,而且能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即使开展了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充分,组织不到位,收到的效果必然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家校活动会挫伤老师和家长对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2)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多年来,家校合作的模式几乎被“家长会”垄断。“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第一,校长讲,教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大多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课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各班班主任发言,主要介绍全班的基本情况,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在整个家长会中,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言的机会。其他情况下,请教育专家给家长做报告,就算任务完成了。这两种合作形式只是从老师或专家到家长的单向传递,并不构成他们之间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不会有效果。久而久之,父母自然失去兴趣。学校归学校。过去在家里做的事情现在仍然在做。家校合作永远无法步入同一起跑线。
(3)多批评对方,少合作。有些老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只是“对工作吹毛求疵”,专门是为了找茬。同时把学生的问题归咎于家长,“家教”不好。家长会和家访被视为向家长“诉苦”的好机会。家长也把孩子成绩和行为的问题归咎于学校。他们认为老师不够严格,校风不好。有了这样的壁垒,双方当然很难合作交流。
第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的家校合作。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家长和学校形成同步的合作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儿童才能获得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对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有同样的兴趣,持有同样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的目的、过程或手段上不应有任何差异。”在这篇短文中,“一致”、“相同”、“志同道合”等词语多次出现,旨在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无论是观念、教学方式、作业设计还是评价方式都不同于传统教育。我们的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只是基于他们刚上学时的印象,只有少数会关注一些媒体上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报道。新课程的实施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那就难了。比如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扭转过去强调知识灌输的现象。因此,老师作业的设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少了机械的重复性练习,多了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作业。但是,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布置抄写10遍、20遍的额外作业。有时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最好让孩子从家里一直做到睡觉,认为这样就能学好。对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的老师,认为他们“不务正业”,不采取支持和配合。再比如,对于孩子的评价,家长关注的是“成就英雄”。“视而不见”或者认为老师肯定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是没有用的,只有成绩好才是最有能力的...诸如此类,无处不在。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良好愿望,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家长主动关注学校研究
假设你是一个学生的家长。当你踏入孩子的学校,你能感受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是欢迎你参与还是让你远离?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氛围,是在学校管理者的影响下形成的,体现了每个教职员工和家长的合作态度。显然,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
那么,怎样才能让父母感到受欢迎呢?营造合作氛围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学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态度,即父母已经被各地接受为合作伙伴;第二,真正能让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合作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对于第一个因素,惠亮老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了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内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他的问卷是:
作为老师,你认为父母带来的麻烦比帮助多吗?
当家长们走进我们的教室时,他们感到紧张。
⑶愿意独立工作。
(4)将父母视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5]认为差生不被父母关心。
[6]人们认为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曾经我觉得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成绩。
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效果会更好。
⑼认为孩子衣服不整洁是父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1
⑽认为与家长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⑾当所有的家长都离开后,我感到非常轻松。
⑿每次都盼着开家长会。
【13】感觉父母已经放弃了作为父母的责任。
【14】喜欢配合父母。
问卷是匿名的,这样老师就可以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感到担忧。随后,他们收集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不配合而产生的问题。老师们提到的基本都是一样的东西: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准备学习用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第一次问卷调查,惠亮老师组织了一次关于家校合作利弊的专题讨论。虽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大家的观点,但至少让大家感受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惠亮老师配合学校在全校老师中交流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用身边的事实说话,为其他老师提供参考,并大力宣传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后对老师的高度评价,让老师在得到家长认可的同时消除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带来的焦虑。比如上学期,二年级的家长会对外开放后,惠亮老师利用校报做了专题报道,公布了家长的反馈,让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初步尝到了合作的成就感。
通过显性的手段让家长感受到学校欢迎家长来学校的诚意。
惠亮老师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把家长会的通知“改头换面”。多年来,我们的家长已经习惯收到学校的家长会通知“于某日某时召开全校家长会,欢迎家长……”一纸通知就是命令,父母的感受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惠亮老师把公文形式的“通知”改成了内容温馨、图文并茂的“邀请函”,在语言组织上充分体现了对家长的尊重。“……如果你能来,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如果抽不出时间,可以再约班主任……”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学校观念的一种转变。很多老师都担心这会导致很多家长找各种理由不去参加。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很多家长对学校的这种做法持肯定态度,觉得受到了尊重。
惠亮老师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为家长参观或参加学校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对于家长来访,邀请他们到专门的接待室,为家长提供一个与老师交流的良好环境。每学期开学,学生要带大型活动给家长。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一个或几个活动,避免一些家长实在安排不出时间参加的活动给孩子留下遗憾。等到活动前一周,提前发出邀请,方便家长安排工作。
至于第二个因素,他们主要是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培养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1)聘请家长志愿者服务班级和孩子;
在国外,家长通过在学校做志愿者的方式参与学校教育是非常普遍的。对于家长来说,是参加学校活动,了解学校的一种方式。对于学校来说,不仅为一些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也增进了家校之间的感情。
在新生第一次家长会上,惠亮老师公开了需要的志愿者岗位、要求和人数,家长根据自身条件向班主任自荐。筛选后通知家长本人。比如学校经常会进行一些打扫卫生、徒步旅行等活动,老师对低年级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而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只需要耐心和细致。他们会选择一些学历不高的全职家庭主妇作为志愿者。
父母看到自己能为孩子的利益有所作为,就会积极参与。在家长的帮助下建立家校合作资源库,对学校和家长都有好处。家长和志愿者都可以成为收藏者。比如选择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儿歌和故事,提供给老师。因为学生动手能力弱,新课程的理念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但是很多家长怕孩子有危险,怕孩子把家里的好东西拆了,所以很多孩子的想法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他们动员家长和志愿者为学生收集一些生活垃圾,如抹布、锯末、塑料饮料罐、旧玩具等。,供孩子手工制作,满足一些孩子对拆装东西的好奇心。
(2)建立班级家长组织。
班级内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可以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责任感。家长自愿报名后,投票家长委员会可以搭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老师规划班级活动,为班级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乘车外出、参观活动场地等。同时也可以将家长的意愿反映给老师,或者代替老师澄清一些事实。通过参与这些任务,他们觉得老师真的把他们当成了合作者。
(3)预约听课制度
如果家长有空,想来学校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提出要求,只要提前几天预约。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听几节课或者参加一整天的活动。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总是习惯于学校的邀请去上课。能够主动预约上课,需要建立在积极参与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很多家长往往会有一些顾虑,认为这样做会留下不信任老师的坏印象。所以这个工作可以交给班级的家长委员会,由他们提出来。同时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误解。这样做可以弥补部分家长一学期不能参加一次家长开放日的遗憾,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得到了尊重。通过一整天的参与,家长会对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感受到老师的辛苦,更加体谅老师。
(4)各种家长会。
与往年相比,我校的家长会形式和数量都有所变化。同步合作的实施,必然需要一个频繁交流的平台,让家长谈收获,放困惑,探方法。所以家长会开不开,不完全是学校说了算。家长应在培训指导中填写自己的问题。如果教师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他们会向家长发出“座谈会”的邀请。想参与讨论的家长可以定个时间,一起坐下来。主持人有时是班主任,有时是家长。我记得还有一次他们把信息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发给家长,整理出一些家长的有效方法,然后反馈给家长参考。家长会的地点可以在学校,可以在学生家里,也可以出去找个休闲的地方,比如海边公园。丰富的形式和轻松的氛围让家长们畅所欲言,很多问题在观点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内向的家长,每次讨论都邀请两三个人参与,即使不参与讨论,也能从别人的讨论中获益。
(5)指导建立家庭支持小组
每个班60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文化水平高,有的父母几乎不识字,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贫困。有的家长很忙,有的家长很闲。有的可以指导学习,有的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活动;有的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有的可以教孩子做手工。如果能利用各个家庭的优势,实现家庭教育之间的互补,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父母建立支持小组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他们给每个家长发一张表格,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对方家庭和孩子的条件,并进行匹配。这样的互助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增加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惠亮老师全新的家校合作模式推行两年多来,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也伴随着很多困惑。所以,我们期待他们在寻求和探索家校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