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

要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体化教学理念,通过探索寻求课堂效益。在思考中成长: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相一致;将“评价”植入课堂,促进目标的达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实现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课堂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观念在不断更新,课堂也在发生变化,但语文课堂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喜忧参半。喜的是课标意识增强,忧的是课堂低效、枯燥、华而不实。语文教师在思考和探索中跋涉,“教-学-评”一体化意味着教师教学生学与课堂评价高度一致。“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犹如一把春风,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我们在实践这种教学理念,在探索中寻求课堂的效益。在思考中成长。

探索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一致的课堂是有效的。

教学目标是解决“带学生去哪里”的问题。教学方法和途径就是解决“用什么手段把学生带到那里”的问题。两者必须统一,高度一致。

以郑愁予的诗歌《雨语——为生活在中国的儿童歌唱》的教学设计为例。学习目标之一是反复阅读诗,总结雨的意象,表达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的设置以课程标准、学年、学段和单元目标为依据。本课程的目标明确、具体、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中还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步骤的安排以及学生活动的方式。从教学目标的描述来看,目标和教学方法是匹配的。

从目标上看,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出现了偏差。一位老师这样设计这个环节:1)找出你最喜欢的关于雨的“话”,带着感情去读,从关键词、修辞、内容上品味表达效果,体会雨的感受;2)你可以通过单独阅读、一起阅读和小组阅读来感受雨的意象。这样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语言进行交流和融合,获得最初的阅读体验。把课文的阅读和感受还给学生,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话语的启发和渲染下,学生对雨的形象会有初步的感知。通过细读,雨的形象会更加感性,一个最深情最可敬的爱的使者的形象会站在读者面前。老师不需要在阅读技巧上给予过多的指导,只需要给予情感上的暗示,就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另一位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了“讲课”的教学方式,带着学生一点一滴地欣赏诗歌,总结雨的意象。这不仅违背了诗歌教学的规律,也给自己留下了困难。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诗歌支离破碎,枯燥枯燥无味。如果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解决问题,老师能及时引导,学会让课文变难变易,课堂就不会因为老师的独白而尴尬。因此,在教学目标明确合理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变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什么”和“怎么教”必须一致。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活力,最有效的。

探索2将“评价”嵌入课堂,促进目标的达成。这种课堂是有效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根据目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分为终结性评价(月考、期末考等。)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嵌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是为了实现目标并与之保持一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是否丰富,取决于能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能否与评价主体互动。

评价要尽可能地揭露和暴露实现目标中的问题,为教学提供方向。植入课堂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要始终伴随课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评价要求,这样课堂才不会偏离目标。比如《端午鸭蛋》中的语言,要仔细研究,朗读时要评估语气、重音、情绪,读出作者作为高邮人的骄傲和自豪。评价要以他的家乡和生活情趣为主,更要注重这里的情感情趣。如果评价只是侧重于对汪曾祺语言风格的欣赏,那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就脱离了文本的语言形式。然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很多好的作品。我班学生胡写的《故乡的春节》里有这么一段话,看完让人目瞪口呆。“过年炸水果是一件大事。人们从腊月二十就开始了这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小年才做的,切成方向晒干。如果是晴天,水果会微微飘在空中,香味浓郁。炸出来的果子焦黄酥脆,入口后慢慢融化,有一股浓浓的年味……”学生的语文生活体验和语文体验得到丰富,也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这就是写作教学评价产生的效益。

探索三: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实现目标,这样的课堂更有效。

翻阅教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就是要解决“用什么资源在哪里引导学生”的问题。教育家叶圣陶说“教科书无非是个例”。既然是实例,说明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要根据需要及时整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课堂更有效率。综合学习的教学最能体现教材的整合和教师整合的智慧,学生的整合能力得以提高。

再比如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漫步古诗词园”综合学习,这是教材整合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基于此,我们可以对初中学过的唐诗进行分类,可以按作者、题材、主题(田园诗、边塞诗等)进行分类。),并围绕主题欣赏、阅读、作曲、唱诗。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唐诗可以做成诗词,也可以做成课件。“分类”中的“类”是整合教学资源的关节点,它连接教材和学生,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用智慧点燃课堂,用活动生成能力,用整合构建知识树”,这就是整合的魅力。能不能运筹帷幄,全靠老师的智慧。

教师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对所做的事情持之以恒,当我们深入而执着地探索,我们就能在追求教育教学本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