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小学论文是什么?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的概念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字面意思是把孩子当作小学生来进行“养成教育”。它体现在:
一是行为规范的要求,比如上课注意听讲,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不交头接耳,听老师的话,不插嘴,不上厕所,不随意喝水不汇报,老师的展示基本仿照小学的模式,定期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总之就是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让他们少玩少动,老气横秋,缺少了他们的天真活泼。
第二,在学习的内容上,孩子的世界是全新的、不规则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的学习活动相对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要求各方面都要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而“小学化”的标准是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接受不同科目的教育,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启蒙,忽视了通过上课、做作业等方式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有甚者,据说还要求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学习读写算。这种做法违反了大纲的规定。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起源的原因
一个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自身的问题。由于目前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政府放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园受利益驱使“看钱”。他们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不顾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盲目增加孩子的学习量,获得社会认可,提升自己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2.幼儿教师的素质。学前教育是幼儿在幼儿园直接和间接的接触,学前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成败。今年,“虐童”、幼儿教师弹唱跳能力差、幼儿园安全故障等问题层出不穷,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首先,幼儿教师编制制度不健全,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属于个体民办幼儿园和集体幼儿园承包给个人的形式。虽然幼儿园的这种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幼儿教师的选拔上会出现顾家和任人唯亲的情况。中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国家,“凡事多一个情字”甚至会导致幼儿教师水平的下降。然而,学前教育的就业、调配、管理、薪酬、退休等问题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能力不是扯淡吗?
其次,幼儿教师素质低。据了解,我市乡镇幼儿园教师大多是经过简单学前教育培训的小学教师或幼师。虽然小学老师在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照顾孩子的责任心上有很大优势,但毕竟小学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能很好的区分小学生和孩子的区别。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上个世纪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大多数学校,一个教室可以容纳一个高年级班和一个学前班(也就是现在的学前班),完全不同年龄的孩子实际上被整合在一个房间里。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会多一点古板,少一点活泼开朗。今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前教育也已纳入良性发展的规划。但转制为幼儿教师的小学教师只有少部分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多年的中小学教育经验进入幼教大军的,所以部分教师的说、唱、弹、跳、画能力较差。新生幼教队伍中的另一部分,年轻一代,在说唱和弹跳方面的能力较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育幼儿的能力不足。
再次,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幼儿教师队伍构成单一。由于社会接受度低,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虐童”事件,幼儿教师工作期间的双重目的,以及高材生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等。近年来,教师队伍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学校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尤其是幼儿园,男教师很少。直接结果就是,男生失去了应有的“野性”,趋于“女性化”。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关注男女比例,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要关注男女比例。我查阅过新家坡的幼教资料,我尊重老师,重视教学,广纳教育人才。社会认可度越高,相应的成绩越好。
幼儿教师素质问题的由来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恶性循环。
3.父母的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每一个父母的期望。这没有错,但是这些过早的期待束缚了孩子的天性,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童年。
某种程度上,家长是幼儿教师的大老板,所以幼儿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分忧服务家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家长逐渐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孩子在识字、算术、特长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训练。此外,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完全无视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寄希望于孩子。于是,幼儿园争相开展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奥数课等特色教学,家长也会以此作为评价幼师的依据。就这样,“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
当然还有一个来自父母的问题,就是父母之间通过孩子的比较。在一些家人、朋友、生意等聚会上,你可能会不经意间听到张三在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李四在炫耀自己的孩子考了第一。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家长和孩子害羞的低下头。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成为父母后,谈论的话题是“宝宝今天长高了吗”、“宝宝一个人拼图吗”、“宝宝聪明不聪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本来是一件充满温暖和爱的事情,但当这种关心被放大后,就变成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限制。
三、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危害
人们常说:“三转六座八叉十月会大叫”。这恰恰反映了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同样,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处于感性阶段,他们不是理性的,不能形成概念。所以,孩子不要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好奇的,不仅是通过感觉,也是通过接触实物或事物,通过做、思考、探索来了解事物、获取知识,可以更有效地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情操。因此,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会把幼儿自身广阔的发展空间收缩成单一的、没有生气的狭小空间。
幼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威胁,幼儿的关爱和教育是两件至关重要又相互关联的事情。幼儿的初级教育忽视了对儿童的照顾。孩子每天在教室里坐几个小时,容易导致孩子疲劳,严重阻碍孩子骨骼、视觉等机能的发育,容易导致孩子身体发育的潜在危机。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束缚,3-6岁儿童的思维个性处于一种无定形的、最活跃的、崭新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遏制,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培养同样的考试机器。在幼儿园幼儿社会学的初步形成时期,“小学化”把孩子局限在小教室里,而严格的规定使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会导致他们陷入孤僻、自闭的状态。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受到制约,幼儿期的思维主要靠表象,所以需要孩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实物,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但在“小学化”的体制下,孩子被局限在毫无趣味的算术和拼写上,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会逐渐被消磨,对接触事物的期望值可能会越来越低,思维会逐渐僵化,孩子是对的。
第四,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路
1.加强幼儿园管理,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对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制度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园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培训。通过政策鼓励部分男性进入幼教大军,充实幼教队伍,引进专业幼教教师。
2.社会对幼儿教师相当认可。士为知己者死,学前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心理压力会相对减轻,对这个职业会更有热情。而且由于社会给予了幼儿教师认可,即幼儿教师的使命是公开的,也能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有效提高其个人素质,增强责任感。
3.改变父母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大多数孩子都想成为父母的好孩子,赢得父母的称赞。父母只有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减少来自外界的压力,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自然发展,给孩子留下一个创造快乐童年回忆的机会。
4.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设计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应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其各种发展的需要,使其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