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谁比诸葛亮更厉害?
三国时期,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只有曹操。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中,提到三国时期伟大“家”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曹操,一个是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
曹操的文武在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诸葛亮出来辅佐刘备之后,曹操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先是在赤壁被孙、刘连军击败,再是在汉中与刘备对峙时被夏将军击败。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不善用兵,每战皆败,以死压倒”(《裴松之三国志注》)变成了所向披靡。所以三国时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厉害。
现在总有人抬出郭嘉、贾诩、周瑜、司马懿与诸葛亮“抗衡”,但他们真的能“抗衡”吗?
郭嘉确实给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一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他与袁绍相持不下时,曹操有撤退之意,是于迅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事实上,袁绍阵营中吕布麾下的田丰、巨寿甚至陈宫,都不比郭嘉差。他们对主人的分析和建议是准确的,也是好的,但是袁绍和吕布并不民主,所以这些谋士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更何况,就算郭嘉在此,曹操也并没有被打败,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还有刘表招募张绣、贾诩的计划。
自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了一句“在我看来,贾诩大概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就被一些“易粉”奉为圣经。其实他们不知道,易中天在央视聊天被三国粉丝质疑时回答:“贾诩聪明,诸葛亮聪明。”和郭嘉等其他谋士一样,贾诩有想法,可以交给他的主人。如果不是,他就不会说话。比如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无奈投降;张绣反叛曹操后,依附了刘表。曹操去军破之。贾诩也是无可奈何。曹操因吕布攻许都而退兵。这时,贾诩的灵感来了,由此引出了“贾文和料敌必胜”(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与《三国志》中的描述基本一致)。易中天为什么只提到身后的“预期敌胜”却避而不谈眼前的自己能做什么?
尤其是郭嘉、贾诩或其他谋士,既没有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专著(如孙武),也没有指挥兵马的实战经验,怎么能说比诸葛亮高明呢?马谡给诸葛亮的建议从来都是准的。如果他后来没有镇守街亭,是否也可以被称为“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的天生军事奇才”?如果仅凭纸上谈兵就能算作军事奇才,那么赵括堪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汉初三杰之一的张亮,没有人称他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他为“军事奇才”。1.没有关于军事理论的著作。第二,如果你没有指挥过几千人的军队,就会被称为“军事奇才”,这真的是“军事奇闻”。《三国演义*庞统》中,陈寿说:“陈为主于迅,正其道,国之邪乎?”——庞统和于迅(被曹操称为“我的卵巢”)并驾齐驱,法正等于程羽和郭嘉——连庞统和于迅都在郭嘉之上!
周瑜在哪里?除了赤壁之战,他还打过多少硬仗?对手有几个硬角色?即使是赤壁之战,他也不是一个人打:
“权派周瑜、等数万水军,与前主会师,在赤壁与曹公作战,大破...昔日主公与吴军水陆并进...曹公引他们回去。”—《三国志传》*;
“对...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沾原主人之光,而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
“于、溥为左右诸侯,各有万人,近备。赤壁会师,大败曹——《三国志*吴·朱珠传》;
”权遂遣余、等军攻打曹公。当他们在赤壁相遇时...军队撤退了,他们也保护了南军。准备余等人追杀* * *》——《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你看什么资料,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一个人打的。周瑜的贡献确实很大,但也不能全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比较,我们来看看蜀汉魏晋之外的中立人士张炎是如何评价的——《裴松之三国志注*诸葛亮传》:“吴大洪的张炎在《回忆》中写道,《随笔谈梁》和《司马宣书》中说:...魏家跨中土,刘家在益州,人称天下霸主。诸葛、司马二人,或受国际社会之荣,或受主之知,或受之功,或注册伊、罗。丕,装备不在,继承人继承制,各由阿宝任命,辅佐少主,不辜负诺言,也是一国之臣,霸王之贤。透过前世看最近的事,可以得出两相的优缺点,并详加说明。
孔明从巴蜀之地出发,循着一个国家之地,成为一个正方形的大国,覆盖了全国九分之一的军民。但他进贡大吴,御敌于北,使农战有条不紊,刑法齐整,数万兵进占祁山,遂有饮马河、罗之志。
仲达是世界的十倍大,它是一个设防的城市。它无意为敌,所以只是为了自保,让他清楚自己来了又走了。此人不死,遂其志,思之数年,计之日,则爽和,中国不放其鞍,胜负已定。"
“今天仲达的人才比孔明的少”——这是一个相当的评价!
还是看诸葛亮:
纸道,“外联,内平南越,实行立法,整理戎旅,工机技,究极事,严于科教,信赏罚,不惩恶,不显善,至于官不可奸,民自甘,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可畏”(《三国志*诸葛亮传》);
论军事谋略:不仅发明了《将军园》、《南征》、《军事要诀》、《列传》、《军令》(上、中、下)等军事理论著作,还发明了木牛马、弩、弓等军事武器装备;不仅帮助刘备在世界已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四川”,还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甚至有书生率领十万大军帮助赤壁破曹,直接从荆州取成都,让强大北伐的曹魏终日人心惶惶。而且,他的对手都很强。曹魏集团就不用说了,就是益州刘璋,久居川蜀,几代都是地头蛇。同样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诸葛亮还能帮助刘备打胜仗(以川、川、庞统为功勋,却早逝)。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诸葛亮。这是“一般军事能力”能做到的吗!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说过:“...若有优势,利跨之,保其岩抗,西则昌,南则昌,外则孙权,内则修政;若天下有变,命一将军带荆州军至万、罗,将军引益州人出秦川。谁敢不吃釜浆去见将军?”
那么,他为什么要赶在“世界变了”之前攻打曹魏呢?有人说是诸葛亮靠自己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么看:
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王位。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身边,刘舒可以自保,但是一旦诸葛亮死了,刘舒必然会成为别人(或者曹魏,或者孙武)口中的东西,这也是世人皆知的。所以,诸葛亮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完成统一大业,哪怕是力不从心。所谓“我尽我所能去死;至于失败与率直,则非臣所知。”(诸葛亮《出师表》)。
明白了这一点,诸葛亮频频以最弱的刘舒征服最强的曹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弱小的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有天命可归,无智斗。”应该说这个观点比较准确。但也有人为此批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样的人真的很肤浅!
拿破仑先是在法俄战争中战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让他无力回天,但世界上没有人否认他的军事家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虽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屡败屡战,尤其是在灭袁绍、取荆州之后,实力堪称天下第一。然而,他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征汉中的战役中败给了夏的大将,又败给了刘备。但没有人否认曹操的军事家地位;
而诸葛亮则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智慧,指挥数千大军西征,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克敌制胜、强敌制胜的地位,却依然能够攻城略地、夺隘口自如。他怎么会“军事能力平庸”?这是双重标准。
更何况北伐真的是徒劳的吗?第一次北伐拿下三县,虽被收复,但迁徙人口进入汉中,壮大了国力。第二次北伐,敌军大将新美乐股份公司在退兵时不知何故被斩首,吓退了魏军。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尹平两县,扩大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御敌于后,轻松击退了司马懿的入侵;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取得“甲胄三千秩,甲胄五千领,弩三千一百弩”的战果。因粮草不佳而退兵时,还开枪打死了名将张合。第六次北伐到了渭水,直指长安,十万大军对二十万人,以弱敌强,主动出击,节节胜利,让司马懿不敢出征。如果不是《秋风五帖》,最后的结局很难说。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名声是被《三国演义》称赞的,那就更荒谬了。说这话的人既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没有基本的文学知识:“诸葛的威望超越大地,有的只是对他的脸的崇敬。为了规划世界的战略,世世代代似乎都是栾峰的栾峰。伊尹、吕上难分伯仲,不可同日而语,对军事行动的指挥沉着冷静,让萧何·曹参望尘莫及。虽知汉室无望,仍奋不顾身,舍命而去。”,“名相殿在哪里?在丝绸之城附近的一片松树林里。春天的绿草点缀着台阶,鸟儿在树叶下欢快地鸣叫。第三个召唤加重了他的国家事务,他给了两代人他的真心。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谁对诸葛亮评价很高?诗人杜甫。要知道,杜甫的立场是尊曹魏为正统。就连他也这样评价诸葛亮。唐代的杜甫会受到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吗?
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成都有一块蜀国宰相诸葛武侯祠碑,建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的作者是中唐名相杜菲,功绩卓著。文学家刘是刘公权的哥哥,也是一位大书法家,而篆刻家是当时篆刻家中的佼佼者。因为书写、书法、篆刻一直被称为独一无二,所以这座碑被称为“三绝碑”。是不是也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说:“商父(姜子牙)当周,阿衡(伊尹)当商贾,兼管严。他生在不同的世代,他在不同的地方是合理的,并得到了丰富的承诺。”这么高的评价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吗?其实更准确的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是受了前辈的影响,而不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更接近三国时期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