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份关于英国文化的英文论文。这是一篇用英语写的论文。1000字

关于历史,希望对你有用。

寻找崇祯吊死的树

四月初的太阳照在北京,温暖而慵懒。这是世纪之初的北京——公元2001年的四月初。正是在这个早晨,我再次来到了故宫后面的景山公园。

绝不是因为我没看够这里的风景。相反,这里没有太多的风景可看,尤其是在这周围的景点中――南边的故宫和西边的北海,但这里只是一座土山和几个亭子,她根本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我再一次来,是因为有一件事,上次匆匆路过,没有细细品味。

这个东西就是树,崇祯吊死的树。

事实上,那棵树只是一个象征――在小山似的景山的东南面,矗立着一棵歪脖子的槐树,树上挂着一块牌子――崇祯吊死景山公园。自然很少有人会相信这是崇祯吊死的树,因为这棵碗口粗的歪脖子树,最多也就三四十岁,而自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以来,距离沈嘉第六个轮回还差三年。如果那棵树还在生长,那该有多感人。面对它,人们会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衰老!

我在树前徘徊良久,然后爬上楼梯,在景山山顶的万寿阁坐下。故宫就在前面,强烈的阳光让我眯起眼睛――它的正前方是从天安门过道到故宫博物院出口的中轴线,所以它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

那是一个多风暴的年份,大楼快要倒塌了。3月18日,李自成横扫千军的农民军攻破了崇祯最后的堡垒——北京皇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逼死嫔妃,用剑砍死长公主后,跌跌撞撞地走出紫禁城,跑到后面的景山公园,看着到处都是烟,喝着一壶酒,直到太阳落山,繁星满天。然后在树枝间用丝带打了一个结,告诉身边的太监,他丢了国,没脸见祖宗,死后要用头发遮住脸。然后他上吊自杀了。

崇祯之死,意义非凡。他的死,不仅在于一个王朝不可逆转的灭亡,更在于一个可能被忽略的事实:随着清朝入主中原,一个文明成熟腐朽的国家被一个野蛮落后的孔子接管,科技文化的因素被严重窒息,人文精神的萌芽被百般摧残。领先世界两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几乎停滞不前,开始落后于西方。

国家和民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西方,崇祯皇帝自缢五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也走到了穷途末路。17世纪40年代对东西方世界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里,经过人文主义的大觉醒和科技的大进步,东西方基本形成了一种不是很偏向的平衡。随着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进入,世界的平衡失去了平衡。

亡国为先。

很多人,包括很多历史学家,都对崇祯之死抱有同情。同情什么?同情他的起源和他的结局。尽管我尽了一切努力,我还是无法回到天堂。国运明显失败了,我还是无力支持。就像他说的,我不是一国之君,但一切都像是国之亡。自然,对崇祯的同情背后,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衰落的哀叹。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但他和中国所有的皇帝都不一样。从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国家大厦的倒塌和瓦解就不断地折磨着他。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他付出了十七年的巨大努力,试图复兴国家,但他未能扭转乾坤。中国人对亡国之君的印象是,商纣王、秦二世、陈后主、杨迪、宋徽宗都是异己。这些人要么残忍无情,要么放荡无耻,要么无知无能,生存下去毫无意义。退一步说,如果他死在朱翊钧,他的祖先万历皇帝,一个偷懒二十多年,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他也会死。如果他死在他的兄弟朱由校,天启皇帝——一个利用宦官从事间谍政治,但喜欢在宫里用自己的民事技能跳舞的人,他就会死。亡国之君的名号最后落在崇祯皇帝身上,确实“有失公允”。所以历史学家的观点是崇祯是在给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当替罪羊。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颓废黑暗的时代,我觉得最颓废黑暗的时候应该是崇祯前的天启年间。为什么?给一个活人做神龛有点出格,何况这个活人是个流氓出身的太监;没关系,建神社的水平甚至堪比“万世楷模”孔子!神社的位置更加突出。在杭州美丽的习字湖畔,岳飞墓和关公庙之间建起了太监祠,让路过的文人不禁感叹!但这一声叹息的代价是被打被砍头。全国各地掀起了为其修建神社的巨大“高潮”。比如开封甚至剥离了2000间房屋来建造宏伟的神社,很多地方还为了神社而拆除了学校等寺庙。这个太监魏忠贤最大的功绩是什么?那就是好好伺候皇帝,他是皇帝最好的奴仆!更可悲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尚勇无知的林东党员被一个个击败后,熟悉圣贤书的人开始选择沉默,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奉承。试想一下,有那么多官员政客,愿意做太监的鹰犬,甚至干儿子的孙子。朝野充斥着“五虎”、“五虎”、“十狗”、“干儿子的义孙”。国事氛围有多无耻?读完这一页历史,300多年后,我们为民族中这样一群人的丑恶、虚伪、凶狠、狂妄、软弱感到羞耻,而这些东西,真的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怪事!

崇祯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却在十七岁的年纪,驱逐客魏,割除宦官,整肃吏治,却显得整洁老练,深得一国之期待。当时很多学者和民众都觉得明朝已经转危为安,将开始新的文艺复兴。

然而,乱局终究是乱局,而且这个乱局已经到了烂掉的地步——二十多年的干旱和异常的弊端,尤其是天启时期的腐败和黑暗,明朝实际上正在滑向一个无尽的深渊,以至于从朱由检接任皇位的那一天起,他就觉得底下不是一张舒适的龙椅,而是一个喷薄而出的愤怒和仇恨的火山口。崇祯元年,百姓四处挨饿的陕西已经燃起了饥饿起义的星星之火,一场更大的农民风暴正在酝酿。在长城外的东北,后晋贵族早已崛起,努尔哈赤的子孙在关内虎视眈眈大明朝――在他们眼里,毫无疑问,大明朝正等着他们去屠杀,和圈养的无数肥牛肥羊分一杯羹。内忧外患,一方面像蔓延的大火,一方面像咆哮的潮水。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后的尴尬局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越来越严峻。朱由检不禁先感到困惑,然后是恐慌,然后是不安。可以说,忧国忧民的心态贯穿了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

当人们评论崇祯皇帝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他的失落的一个致命之处就在于两个字:偏执。猜疑让他很难做到用人前后一致。怀疑让他很难容忍失败。猜疑让他特别苛刻,让他自毁长城。人们看到,无论是晋朝以后镇守边塞的将领,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都像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人们看到,像袁崇焕这样优秀的将军,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明朝自己的刑场上。人们也看到,崇祯皇帝清洗了魏忠贤的宦官集团后,他最终启用的很多人都是宦官,但只有那些是他亲信的宦官。

崇祯皇帝为什么疑神疑鬼?我觉得这是应该充分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