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完美的学生人格

本人从事班主任和德育工作十余年。从最初的靠感觉对学生进行德育,到现在更加理性的工作,我真的经历了很多的徘徊和反思。教学是有规律的,弄对很重要,尤其是德育。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提高人格修养势在必行。现在,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的不健康现象令人担忧。比如有的孩子以大欺小,逼着他们向低年级学生要钱要货;有些人没有责任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虽然他们不是大多数,但他们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弊病,社会道德亟待更新。教育家考纳认为,学校应该也必须肩负起完善孩子人格的重任。因此,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再进一步看:(1)目前孩子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道德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倾向于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忽视道德引导。(2)无论现存的价值观多么冲突,一个社会还是有它自己的伦理的。比如礼貌、公平、诚实、责任、法治、宽容、民主、尊重等等。而学校对培养上述道德品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当今世界,人类或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道德领域。比如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冲突,人对生活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四)在学校德育中,它的地位是广泛而多样的,这有利于实施。比如国旗下演讲,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规范和礼仪。田径运动会是关于友谊、努力、健康和纪律的。(5)社会越来越重视:劳动者除了要有劳动技能,健全的人格也很重要。例如,工人应该诚实、自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和谐相处、密切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加强德育,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二、如何提高人格修养(1)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通过各种活动告诉他们,一个没有道德意识的人不是好人。道德意识包括理解道德价值、移情、道德推理、道德决策和道德反思。道德价值观指的是对生命和自由负责,诚实,耐心,勇气,礼貌,自律,友善,同情,体面和责任。只有了解以上内容,我们才能对自己进行道德反思,正如古人所说的“一日三救”。(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由良知、自尊、同情、爱真善美、自制和谦逊组成。良知既包括认知,也包括情感。认知方面是指知道自己是对的。情感方面是指感觉有责任以正确的方式去做。很多小学生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没有正确去做的责任感,这是道德缺失的表现。自尊是指正确地估计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尊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很难想象不尊重自己的人会尊重别人。同情心是指与他人的情感和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同情心特点,老师能及时把握,可以促进他们更早的与人交流。爱真善美是完善人格的最高表现。这些人不仅将道德视为一种责任,也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自制力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要失风度,不要偏离生活的轨道。很多青少年吸毒,群殴。这些行为都是自制力弱造成的。谦虚是完善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里科纳称谦逊的反面傲慢为精神癌症。谦虚的行为可以使人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癌症。(3)培养小学生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产物,道德情感由道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构成。道德能力是将道德判断和情感转化为实际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意志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分析和正确对待道德问题,从而抵御压力和诱惑。道德习惯是经过大量反复练习形成的。所以,在孩子诚实、乐于助人、谦虚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多次重复这些经历。第三,完善人格培养的教育实践。我们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好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多做正面引导,不要为难孩子,不要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言行。我们应该爱学生,通过对学生的爱,让他们愿意接受老师的道德熏陶。德育也要放到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去,这样德育才有依据,有针对性。还要和学生建立一对一的情感模型,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课堂是学生道德交流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很多活动,让学生互相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互相尊重,互相肯定,互相关心。还要注重集体意识,集体责任,集体荣誉,鼓励每个学生为班级多做贡献。将道德纪律坚持到底。教育心理学认为,规训不仅是约束某些错误言行的手段,也是道德教育的契机,规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律。那么,我们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呢?首先,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本身就是道德权威,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教育学生尊重和负责,让他们自觉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纪律或制度的制定,让制定制度的过程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可。学生也应该参与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处理违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对违纪行为的妥善处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纪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负责任地遵守纪律。每周一次的班会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在班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面对面,问题很容易就放出来,大家都懂。其次,出现问题时,以尊重和责任为主流的正确价值观会明显占上风,反复冲击学生,这必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学期我们要求所有老师写德育论文,这是我们要落实的。里科纳认为,所有学科都是价值观教育中的“沉睡的巨人”,潜力巨大。比如体育课,老师可以介绍著名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成功和努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榜样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应该成为学校教师的日常工作。老师自己也应该意识到,学生厌学、无所事事的现象,说明了我们德育的失败。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极低。如果班级文化不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自己也不关心学习的质量,不得不说这是德育基本功能的丧失。经常举出大量例子,鼓励学生做出道德反应。比如,让学生谈谈社会生活和学校课堂上的道德问题并加以评论;举办故事会;指出道德困境,让学生继续编情节;启发学生正视自己,敢于批评自己;编一个小品,让学生体验别人的位置,比如扮演清洁工。德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见到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其实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延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道德老师,应该引导父母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的道德教育被社会、家长、学校讨论过了,事情就好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