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可疑的议论文

解的迷茫,未知的事物,不被认可的味道,不被理解的道理,都可以用“疑惑”来形容。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怀疑”二字。科研是为了破“疑”,破“疑”就是发明。

怀疑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结束。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种“怀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有很大的启示;“水开了,为什么盖子会跳出来?”这个“怀疑”让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吊灯摆的再大再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这种“怀疑”让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然而,普通人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会对其产生怀疑,努力探索,甚至做出发现、发明和创造。宋代思想家张载说得好:“无庸置疑的地方有所怀疑,这是前进的必由之路!”

“疑似痕迹不可忽视”。见“疑”,从来不是“讳”,而是“疑”。看到怀疑,主观臆测,强不知道,就会去真相却错过,后悔终生。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利必喜发现母液底部沉淀出一种深棕色液体,有刺鼻的气味。利比想当然地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人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仔细研究了这种深棕色的液体,发现它并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元素——溴。这件事给了利比舍尔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在自传中提到了这一点,并说:“从此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为依据,否则我再也不会凭空编造自己的理论了。”

我们要善于学习,敢于怀疑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C从天而降,“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论断已经流传了1800年。而伽利略则试图再次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成立。他拿着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把它们扔下去。经过反复实验,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促进了力学的发展。只有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才有希望突破未知的藩篱,打开真理的大门。在不怀疑“电磁波永远不会穿过空气层返回”这一结论的情况下,马可尼无法尝试不用电线跨越大西洋发送信号,也无法开办无线电业务;如果不怀疑格林所说的人血“消耗在体内遍布全身”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血循环的真理;磁场和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都是敢于挑战权威错误判断的结果。

“疑”即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即提倡科学探索,不以主观臆测作武断判断,不被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在科学上敢于思考、敢做敢为,敢于“颠倒天地,重新抬起来”。这不是一个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不执着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新的世纪,我们都应该敢于怀疑并善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