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获得了诺贝尔奖?
1年,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了X射线。
2.1902:亨德里克·安托万·洛伦茨(荷兰)和塞曼(荷兰)研究了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
3.1903: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和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瑞利(英国)氩气密度的研究与发现。
5.1905:伦纳德(德国)研究阴极射线。
6.1906:约瑟夫·汤姆逊(英国)对气体放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电子。
7.1907:迈克尔逊(美国)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将其用于光谱学和基础计量学研究。
8.1908: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伽利略·马可尼(意大利)和布劳恩(德国)发明并改进了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尤其是理查森定律的发现。
10,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对气体和液体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 Darren(瑞典)发明了一种自动调节装置,可与点火信标和浮标气体蓄电池配合使用。
13,1913: Kamelin-Agnes(荷兰)研究低温下物体的性质,制成液氦。
14,1914:马克斯·范·劳埃(德国)发现了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使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
16,1916:没有奖。
17,1917: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射线辐射特征。
18,1918: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919:斯塔克(德国)发现了电场作用下的运河射线多普勒效应和谱线分裂。
20,1920: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23.1923: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美国)研究元素电荷,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西格巴恩(瑞典)发现了X射线中的谱线。
25,1925: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了原子和电子之间的碰撞定律。
26,1926:佩兰(法国)研究了物质的不连续结构,发现了沉积平衡。
27.1927: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室,可以显示电子在空气中的运动轨迹。
28,1928:理查森(英国)研究了热离子现象,提出了理查森定律。
29,1929: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发现了电子的波动。
30.1930: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获奖。
32,1932: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对量子力学的贡献。
33.1933:埃尔温·薛定谔(奥)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没有奖。
35.1935: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戴维森(美国)和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
38,1938:意大利恩利克·费密发现中子辐照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实现慢中子核反应。
39.1939: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造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未获奖。
41,1943: Stern(美国)发展分子束法,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拉比(美国)发明了核磁共振方法。
43,1945: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 bridgman(美国)发明了获得高压的装置,在高压物理领域有所发现。
45.1947:阿普尔顿(英国)通过研究高层大气的物理特性发现了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 blackett(英国)改进了威尔逊云室方法及其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汤川秀树(日本)提出了核介子理论并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48.1950: Ceso Frank Powell(英国)发展了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发现了π介子。
49,1951年:考克克罗夫特(英国)和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核嬗变。
50.1952: Bloch和purcell(美国)从事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创立了核磁测量法。
51,1953:泽尔尼克(荷兰)发明了相差显微镜。
52,1954:梅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伯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来研究核反应和伽马射线。
53,1955: Ram(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然后研究了氢原子的精细结构;Kush(美国)利用射频束技术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创新了原子核理论。
54.1956:布拉顿、巴丁(犹太人)和肖克利(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研究了晶体管效应。
55,1957:李政道和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均衡,从而导致了关于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切伦科夫、塔姆和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 segre和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了反质子。
58.1960:格拉塞特(美国)发现了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室。
59、1961年:霍夫施塔特(美国)对电子向原子核的散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中发现了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 * *振动吸收的研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戴维多维奇·朗道关于凝聚态物质,尤其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维格纳(美国)发现了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迈耶夫人(美国犹太人)和詹森(德国)发现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唐斯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了微波激射器。
63,1965:浅长一郎(日本)、施温格和费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对粒子物理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 kastler(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研究原子中光学和磁* *振动的双* * *振动方法。
65,1967:贝蒂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尤其是恒星能量的发现。
66,1968: Alvarez(美国)开发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大量* * *振动态。
67,1969:盖尔曼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Alvin(瑞典)磁流体力学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卓有成效的应用;尼尔(法国)对反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gabor(英国)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术。
70,1972:巴丁、库珀和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江崎玲于奈(日)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吉亚维尔(美国)发现超导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了超电流通过隧道势垒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的开创性研究;休斯(英国)发现了脉冲星。
73,1975:阿格尔·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和雷恩沃特(美国)发现了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种联系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74,1976:丁肇中和里希特(美国)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 Anderson,Van Flack(美国)和Mott(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的电子结构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76,1978: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础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和R W .威尔逊(美国)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谢尔登·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和阿卜杜勒·萨拉姆(Pakistan)对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了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 Cronin和Fitch(美国)发现电荷轭的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siegbahn(瑞典)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和光电子、轻元素的定量分析;Blom Bergen(美国)开创了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激光光谱仪。
80,1982: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正化群理论,阐明相变的临界现象。
81,1983:Sarah Magnain Chandraseka(美国)提出了强draseka极限,这是对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有重大意义的核反应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82,1984: carlo Rubia(意大利)证实了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迈耶(荷兰)发明了粒子束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碰撞产生W和Z粒子成为可能。
83,1985:冯·克里津(德国)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发展了测量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鲁斯卡(德国)设计了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Bü nig(德国)和rohrer(瑞士)设计了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是由德国的伯德诺斯和瑞士的缪勒发现的。
86,1988:莱德曼、施瓦茨和斯坦伯格(美国)产生了实验室创造的第一束中微子束,发现了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双重结构。
87,1989: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的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Dehmel(美国)和Paul(德国)开发了原子精确光谱学和离子阱技术。
88,1990: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和理查德·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Pierre Girard-Gener(法国)将研究简单体系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扩展到更复杂的物质形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
90,1992:夏帕克(法国)发明研制用于高能物理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 hoels和J·H·泰勒(美国)发现了脉冲双星,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 brockhaus(加拿大)和Schell(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在赖内斯发现中微子(美国)
94,1996 :D·M·李、奥舍罗夫和R·C·理查森(美国)发现氦同位素在低温下可以无摩擦流动。
95,1997:褚、W·D·菲利普斯(美国)和(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和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了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 H .霍夫特和维尔特曼(荷兰)阐述了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和克罗默(德国)提出异质层结构理论,研制出异质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和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 Ketteler(德国)、Cornell、Karl E. Weiman(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凝聚态早期基本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成果。
100,2002年:raymond davis、Riccardo giacconi(美国)和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包括他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和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联邦)“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大卫·格罗斯(美国)、大卫·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以表彰他们“发现量子场中的夸克渐近自由”
103,2005: Roy glauber(美国)表彰其对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Hall(美国)和Theodor Hensch(德国)表彰了他们对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式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费特和德国科学家彼得·克鲁贝格表彰他们对巨磁电阻效应发现的贡献。
106,2008: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和市川敏英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自然界至少存在三种夸克。
107,200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高锟因“光通信领域光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获奖;美国物理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而获此殊荣
108,2010: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杰出研究。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现象,获得2011诺贝尔物理学奖。
110,2012:法国师范学院教授serge haroche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david wineland因“发现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013: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对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2014: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和天野浩、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2015: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因发现中微子振荡的贡献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4,2016:美国三位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其对拓扑相变的理论发现和理论贡献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5,2017:基普·索恩、巴里·巴里什和雷纳·韦斯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6,2018: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贾哈·莫罗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7,2019: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对宇宙学的研究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8,2020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塞尔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戈茨双双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