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一学生,需要写一篇600到800字的经济学论文。
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往往涉及多个因素或指标。具体过程是把评价目标看成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模糊集(称为因素集X),然后设置这些因素可以选择的评价等级,形成一个评价模糊集(称为评价集Y),分别求出每个单因素对每个评价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布,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得到评价的定量解值。以上过程就是模糊综合评价。
一般的评价问题往往涉及许多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对象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般的模糊关系。因此,人们在思维中把握对象时,总是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对事物本身的类别和行为的影响,在总体平衡中进行综合评价,这就是模糊综合评价。以商品房为例,一套房子是否被客户喜欢往往涉及很多因素,比如地段、风格、楼层、价格、舒适度等。如何评价住宅质量是一个模糊综合评判的问题。下面以某商品房为例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设X=房屋地段(x1),风格结构(x2),价格(x3),Y=欢迎(y1),欢迎(y2),不欢迎(y3),不欢迎(y4)先做单因素评价。如果只考虑房源地段,请一些专业人士评价,50%的人认为非常欢迎,40%的人认为相对欢迎,10%的人认为不太欢迎,那么对房源地段的评价是:(0.5,0.4,0.1.0)。
还假设对于风格结构,评价为:(0.4,0.3,0.2,0.1)。
对价格的评价是:(0,0.1,0.3,0.6)
这就构成了单因素评价的模糊矩阵,用r表示。
不同的客户因为职业、性别、年龄、爱好、经济条件的不同,对商品房的三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必须加上一个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有一类客户想买商品房,主要要求是房源地段好,但风格结构差,价格相对便宜也无所谓,有:
A = ( 0.5,0.2,0.3)
这是这类客户服装评价的三个权重分布,即房屋地段权重0.5,款式结构权重0.2,价格权重0.3。根据综合评价,该类客户对商品房的评价结果如下:
B = AR (0.5,0.4,0.3,0.3)(注:AR代表两个模糊集的合成运算,具体算法省略)。
归一化,即每项除以1.5,得到:(0.33,0.27,0.20,0.20)。
这个结果显示,33%的人认为这个商品房很受欢迎,27%的人认为比较受欢迎,20%的人认为不太受欢迎,20%的人认为很不受欢迎。也就是说,总体来说,超过一半的人对这个商品房的设计非常欢迎或者说比较欢迎,所以这个商品房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类认知的综合评价是单个因素的模糊分析和所有因素的模糊综合的辩证运动过程,体现了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也体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因素、多值、多尺度对事物的立体思维考察。因此,研究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不仅对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解决许多复杂的实际决策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高速增长,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停滞后再次实现了经济增长,证明了市场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世界消除贫困和控制人口,因而具有各种世界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相似的原理和许多不同的外部因素改变了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市场和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速度当我们看近几年的亚洲经济版图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亮色之一。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的邻国和人口大国。两国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很多异同。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和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现在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如此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和印度热。
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和自由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印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和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中国比欧洲或亚洲的任何其他国家都强大。1820年,中国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总和高出近30%。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之前,印度是西方殖民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在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比任何其他欧洲殖民地都大。然而,随着印度的殖民化和西方对中国的渗透,原本就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印经济发生了历史性逆转。在随后的100年里,中国和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成为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而大部分的穷人恰好集中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极其庞大的国家。亚洲的复兴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迈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和印度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后,选择了被证明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未能有效解决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贫困问题。然而,当日本在70年代成功赶上欧洲,以及随后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给了中国巨大的冲击。经过深思熟虑,中国在1979之后毅然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从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终于在1992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于是,在转型后的10多年里,也出现了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贫困,即创造财富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分配最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但永远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自65438年至0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使约4亿贫困人口脱贫。印度改革之初,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后仅8年,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贫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都是“年轻人口”的国家,能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他们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他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新兴市场。
二、中国和印度有相似但不同的发展模式:1,中国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以闪电般的速度腾飞,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敬佩。中国GDP主要靠制造业拉动。2006年达到65,438+065,438+0%后,2007年增长率提高到65,438+02%。中国依靠庞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引大量外资来华设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否定计划经济弊端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依靠市场调节自发优化资源配置而设计和安排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土地分配入手单干,公有经济私有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模式。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因为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优越性,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2.印度模式:记得家人去印度出差,回来后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基础设施简陋,交通堵塞,满大街都是低档国产车,大城市贫民窟,乞丐遍地,Dobihart露天洗衣店作为孟买的一景...都给人一种“穷乡僻壤”的强烈印象,与中国沿海城市蓬勃发展的市政建设相比相形见绌。然而,人们往往看不到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IT公司无处不在,快速发展的服务业...1980至2002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2002年至2006年,增长率稳步上升至7.5%。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8%。在过去的20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两番,达到2.5亿。印度的经济起步比中国晚10年左右,它的崛起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非常特殊。它的崛起主要依靠西部就业岗位的区域转移。与此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服务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但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印度的战略不同于其他亚洲国家。它不是依靠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低价格的工业产品,而是更多地依靠内需来刺激消费。他们强调消费而不是投资,强调服务而不是制造,强调高技术产业而不是低技术产业,强调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这意味着印度经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以消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小。而且国民生产总值的30%到40%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3.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图)4。中印经济增长模式对比: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最能和中国相提并论,那就是印度,因为两国的很多禀赋都很相似。由于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的不同,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表现在市场化路径、开放模式和增长路径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化道路不同。由于中印两国国情不同,中印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改革开放前,印度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需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对中国来说,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首要任务是改革所有制。对印度来说,市场化的道路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无论中印两国在市场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有多么不同,中印两国的改革都有一点非常相似,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而避免了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动荡,以及社会动荡导致的经济衰退。中国和印度的对外开放模式不同,两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用外商投资和自由贸易的方式。中国和印度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道路。中国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一步步发展,而印度部分采用后者的经济增长路径,更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未来和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和印度都面临着挑战。两国的共同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而不是平均主义来消除贫困。中国还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有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而印度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性、压制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与中国相比,印度在经济增长上的优势是:开放程度远高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关系较好,外部压力较小,精英教育有成效。印度社会精英的整体素质远高于中国。印度的劣势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恐怖事件频发,对外资打击很大。由于市场的过度开放,对其民族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地区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外国资本家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严重制约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印度总理辛格说:“只要政策对症下药,经济成就就会持续,从而提高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意味着世界近一半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辛格还指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复苏。即使亚洲国家没有受到不良证券的拖累,但该地区国家依靠全球贸易支撑经济,经济每况愈下,需求大幅减少,影响出口贸易。“对于以内需为主的中国、印度、印尼这些国家来说,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不会对他们造成很大影响,但对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影响很大。”不过,辛格补充道:“现在,亚太经济正在陆续好转。到去年年底,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出口已经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包括那些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按照2010第一季度的增速来看,短期内中印经济发展趋势会加快。
国内能发表经济学论文的期刊有多少?几百,甚至几千?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科院,地方社科院,很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还不算还发表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在最近20年里,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综合性期刊太多,专业性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少数综合性经济期刊外,主要是各种具有国际声誉的专业期刊,如《金融》杂志、《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经济类期刊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读者很难了解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2)期刊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期刊分类方法是根据期刊主办单位的级别或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价,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价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科研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便挑几本刊物,随便发表几十篇论文,并不难。这是一件坏事,因为发表一篇论文太容易了,这很容易毁了刚起步的学生,让他们觉得科研是一件如此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生在投稿时一定要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一定不能满足于发表在平庸杂志上的论文数量,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期刊的“雅堂”。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期刊呢?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满艰涩的术语、复杂的推理、繁琐的数据,普通读者难以理解,也因此让外行人有“爬山”“春雪”的感觉。其实学术期刊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大众媒体是面向大众的。读者只需要有中等教育水平,有基本的了解,而不需要在某一学科上有专门的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即受过某一学科训练,目前仍在从事该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人。大众媒体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学术期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传递的信息量或思想的深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的文章质量不一定比大众媒体的高。例如,《经济学人》和《商业周刊》都获得了职业经济学家的高度荣誉。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中找到灵感。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不亚于任何一本最好的学术期刊,但这些杂志不能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外交》上发表文章可以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定职称完全没有帮助。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
发表经济学论文的期刊主要有(排名不分先后)《管理世界》、《数量经济的技术与经济研究》、《区域研究与发展改革》、《经济理论与管理》、《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参考经济研究》、《生产力研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资源科学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业(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中国经济问题、南方经济、现代城市研究、消费经济、生态经济、经济数学、中国循环经济、开放先驱报、特区经济、现代经济讨论、宏观经济管理、经营与管理、改革与战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经济学论文是对经济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性概括,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深入分析的结果。
一,题目的结构特征
1.选题
选题要能说明关系到很多人利益的实践活动,比如用激励理论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解释过窄的题目意义不大,但可以作为随笔,比如研究清华北大的职业。
2.内容
用简单深刻的经济模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内容的质量主要取决于:(1)用同行常用的规范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2)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意思;(3)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3.写作形式
只有形式规范了,内容才能规范。如果一定要有理论综述,就要求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果必须有模型假设,就必须设计有意义的假设。一定要有一个规范的实证检验,不能只是罗列一些数据,一定要找到真正能支持你论点的证据。
二、写作思维方式
一切都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分析,以最大化的解读来构建现实主体的收益函数和约束条件。
第三,理论模型分析
1.基础理论,包括理论概述和现实意义。
比如钻研某个特定领域。
2.模型,包括假设,定义函数,求解均衡解,推广模型。
比如: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
3.实证分析,如计量经济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