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之比较
那么为什么今年日本动画如此受欢迎而国产动画却被冷落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
1.发展概述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制作始于1947,拉开了新中国美术电影发展的序幕。
50年代初期(1950-1956)是其成长阶段,艺术家的增多带来了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艺术电影的鼎盛时期,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艺术电影的艺术特色,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完善。
1958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剪报。1960年创作水墨漫画。
1961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第一、二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文革”十年浩劫期间(1966-1976),艺术电影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项事业的进展。
1977恢复创意制作。
1979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拍摄的《喧哗的大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被誉为“色彩斑斓、格调高雅、想象力丰富”,在国外很受欢迎。
80年代以前中国动画只叫“艺术片”,80年代以后才真正叫“动画”。
之后还有各种探索阶段。1988-1990可以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的积淀,也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创新漫画。中国的动画事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然而,90年代以后,中国的动画出现了大倒退。“动画”明显变成了“儿童电影”,但没有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很大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初期-1917 ~ 1945。前期题材以世界名著为主,后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动画题材离不开宣传吹嘘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 ~ 1974。这期间很多人对不同的动漫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
题材确定期-1974 ~ 1982。它的开端是《太空战舰》的演出,引起了第一次日本动画热潮。
绘画技巧突破期-1982 ~ 1987。最开始是《时空堡垒》的演出(这部动画也是国内引进播放的)。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追求,绘画技巧有了很大的突破。
路线划分时段-1987 ~ 1993。日本动画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在绘画技法、制作手法、理念日趋成熟的时候,日本国会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用完美的技法和理念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冲击。②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的起步时间几乎一样。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础技术上有所改变,而日本动画在构思上有重大改革,可见两者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和主题内容
中国的动漫之所以不能有所突破,最大的原因是国人对动漫的观念只停留在七八十年代,认为动漫只适合65,438+00岁以下的孩子,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所以今年的动画片逐渐变得幼稚,无法适应更大的受众群体。
日本动画把市场定位在12 ~ 20岁青少年。
意识的鲜明差异,导致了主题内容的不同风格。《EVA》是日本最著名的动画之一,可以说是完全针对高年龄观众的,因为它的内容对于15以下的青少年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
看来中国的动画从来没有绕过古代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投资巨大的最新两部《莲花灯》和《封神榜》;还有的是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比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其实从《莲花灯》就能看出中国动画最大的弊端:“好人”打“坏人”的固定模式。本来宣扬“恶能胜正”也无可厚非。但是《莲花灯》里,为什么不让沉香和他妈妈走,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对他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他是“坏人”?整个动画没有任何说明。
但日本动画在题材和内容上也在不断创新。因为面对的是青少年,其内容必须符合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口味,所以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意义深远。表面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动画主题,发人深省。而且有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例子。“灌水”在中国各地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显而易见的。可见漫画在中国是没有市场的,但要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市场。
3.教育、商业和艺术。
中国动画是完全教育性的,多由××美术工作室或电视台××美术部制作。因为是国家出资,社会效果自然先于经济效果,成为“儿童公益广告”,所以很难赢得年轻受众。
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商业性”,日本的动画基本都是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己制作的,所以首要的当然是经济效果,所以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提高收视率,这就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于是,日本动画产生了它的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名动画师,你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意识。教育不等于宣扬真理或灌输常识。通过艺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真实,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大崎在观看由他的画作《绝望的爱》改编的动画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高桥留美子在看剧场版的《幸运男孩》时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动画先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哭泣,让一个忧郁的女孩开怀大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但是,中国至今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还没有幸看过。
4.生产技术与角色设计
中国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还是比迪士尼的恐龙3D技术差很多),但是在人物设计上差距很大。
中国动画里的人物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尤其是眼睛。很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性格、剧情都是完全脱节的,而同一个屏幕上的两个角色根本没有交流,看起来是独立存在的。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观众的视觉效果。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极其特别。虽然不能像《恐龙》那样把面部的每一块肌肉都表现出来,但通过眉毛、眼角、嘴角的细微变化,可以把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明暗对比的鲜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要有自己的角色风格,在借鉴外国动画片的过程中,也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真的不怎么样,有时候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匹配,能很好体现人物性格的配音很少。但日本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很多人比人物年龄大很多,但是在性格和声音上完全可以和漫画中的人物相匹配,也有很多声优因为匹配某个人物而出名。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质量是个大问题。
中国的动画几乎看不到后期宣传。只有《莲花灯》在制作完成后宣传过投资×××1000万,最多出现过一些笔记本和故事书。CD和VCD被认为是重大突破。但是,日本动画的推广是五花八门的。第一,电视上的新片预告,一般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有音乐和介绍,后面会是街头的海报,如果动画稍微有点名气,会有一大堆周边产品:玩偶、模型、饭盒、相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帕、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袋、徽章、信封、文具、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能给厂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厂商。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距依然存在,但中国动画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我们在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动画经验后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过日本动画,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在电视机前等着国产动画的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