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信的王传信

王传新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从事免疫学和血液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率先将全血小板微粒检测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建立了尿血红蛋白检测新方法,并一直从事肿瘤早期诊断和致癌病毒与HLA的相关性研究。承担了山东大学医学院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诊断学及研究生课程相关技术和科研进展的教学任务,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理论教学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和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先后承担山东省卫生厅青年基金“APC,HMSH1,HMSH2基因在结肠息肉和结肠癌诊治中的作用”和山东省科技厅项目“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宫颈癌相关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亚型筛查及下调机制研究》、山东省科技项目《大肠癌诊断与转移中血清差异蛋白研究》、山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HBV感染与宿主MHC-I分子关系研究》,纵向研究经费45万元。肿瘤表面和宿主MHC在部分实体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获教育部推荐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临床检验免疫学》编委,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教材,《医学检验与临床》副主编,卫生部科教司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现代检验医学技术与质量控制》、《检验与临床肾病》等5本书,《分子免疫学与临床》等6本书。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论文6篇。其中“人乳头瘤病毒16E7型与HLA类抗原表达在法医恶变前和恶性疾病中的关联”作为优秀论文在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第59届年会上获奖。2009年计划招收博士生2名,可在医院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工作。

1.宫颈癌相关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亚型筛查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名(8万元)。

2.山东省医药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一等奖(654.38+万元)人乳头瘤病毒16E7基因引起细胞膜表面HLA-I分子下调机制研究。

3.山东省重点科技项目《大肠癌诊断与转移的血清差异蛋白研究》获第一名(1.2万元)。

4.HLA-I分子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第一名(65438+万元)。

5.MHC-I分子在人乳头瘤病毒致宫颈癌中下调机制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5万元)

1.宫颈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16 E7型和HLA类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国际生物标记杂志2007,22(2):124-131(通讯记者,SCI收录)。

2.应用seldi-tof-ms建立筛查彩色肿瘤的血清蛋白模式实验肿瘤学2006,28 (4): 282-287(通讯员,SCI收录)。

3.HBV感染者外周血疾病中HLA类和ⅱ类的表达。(第一作者,收录于SCI)

4.应用液相芯片技术筛查山东地区高危人群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7,28 (5): 487-490(通讯员)

5.人乳头瘤病毒E7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 (10)(通讯员)

6.淋巴细胞HLA-A mRNA方法学的建立及其在HB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8): 708-710(第一作者)

7.老年血栓患者血小板微粒、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及聚集率的检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 (6): 390-392(第一作者)

8.ITP患者血小板微粒检测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的相关性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918-1919(第一作者)。

出版学术著作

1.《现代检验医学技术与质量控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一主编。

2.肾病检查与临床诊断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第一主编。

3.医学检验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副主编。

4.《临床检验免疫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编委。

5.分子免疫学与临床,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