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关于园林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并重,园林的意境是通过叠山理水来体现的。这种意境的创造,是比直观的园林场景更深刻、更高级的审美范畴。它通过眼前的具体场景,暗示着更深、更广、更美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叠山理水有独特的构图法则。虽然是人做的,但也是无穷无尽的。他的美学思想的表达是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表达,他的意境美是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学思想分不开的。
[关键词]叠山治水;中国园林;组织法;艺术作品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并重的。所谓“水以石为面”、“水因山而美”,是通过叠山造园、理水来体现园林的意境,是比园林直观的景观更深刻、更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它包含了园丁的生活态度,通过奇妙的园林景观,让游客在园中驻足,通过风景中的诗词,实现了园丁赋予风景的思想内涵。园丁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反映在园林的空间环境中,达到“虽是人为,却是自然”的景观效果;通过眼前的具体场景,隐含着更深更美的境界,“风景无穷,意味无穷。”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注重景观的营造。周文王的“灵穴”,既是堆土的“灵台”,也是挖地的“灵沼”,“王在灵沼,鱼跳”。汉代上林苑中有巴、荆、魏、冯、高、廖、巴传,其中巴、皆始于上林苑。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礼泉溢于清室,铜川溢于中庭”。隋炀帝杨迪在洛阳修建了西苑。“挖了五个湖,每个湖有40英里远。南曰‘杨颖湖’,东曰‘崔光湖’,西曰‘金铭湖’,北曰‘界水湖’,中曰‘光明湖’,土石堆成山,亭台楼阁弯弯绕...而在北海,中心区域是40。有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唐代长安街东南角的芙蓉园,是以曲江风光为主的景点。曲江南北长1 360米,东西宽约500米。水面形状不规则,池中种着莲子,池中长着香蒲,岸边迎风垂柳。唐代有诗曰:“紫香蒲生湿岸,清鸭兴新浪”,“鱼戏芙蓉水,鸟唱柳风”;白居易在《白莲庄》中写道:“一池水,一千竹竿。”宋代著名皇家园林艮岳,在宋徽宗的艮岳池中有这样的描述:“瀑落雁池,池中水清,雁浮水上,栖于石间。”元代大都市西御园的太岳池,以及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修建的三海(南海、中国海、北海),都是以水景为主。此外,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文人山水园林,都是以叠山理水作为景物和精神寄托的核心,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扬州的个园等。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古典园林,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以叠山理水作为园中景物的核心。阿明人邹迪光说得好:“赢得园林的唯一方法是山和水。无论有无,有山有水,水无山,不足为奇,不足以胜,即山窄不能集水,水直不能兴山。”登山让人对生命推崇备至,玩水让人冷静思考;在山里旅行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在水里玩耍能教会你宁静。玩水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过程,所以孔子看到水向东流的时候,也感叹“逝者如斯夫。”
在园艺中,水的管理不像建筑那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像花草树木那样需要精心的管理和漫长的生长过程。只要手工编排,就能收到很强的艺术效果。与建筑、假山、花木、动物等其他园林因素相结合,使园林的艺术构成更加生动、深刻。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的形成规律。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对于叠山和理水的处理有着独特的规则,这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1.花园里的水,首先是要找到源头。“运河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被动水会变成死水,这是中国园林的大忌。但是很难找到活水,所以园艺时必须先设置人工水源。宋代郭在《林志》中说“水为天地之血,血行而不滞”,表达了水不能被动的观点。
2.园中之水,贵在曲折,贵在平淡。清代著名画家郑云大叔在《南天画论》中说:“境界贵深,不曲不深。”园林中的水面不宜做成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几何图形。园中水池多为天然,尤其是江南园林中的水池,岸边有自由曲线和抛石,错落有致。这种艺术手法既顺应自然,又蕴含哲理。
3.园水之美,在于“水因岸而弯,水因堤而分”。只有分割才能打破水面的单调,形成水景的多层次感,体现园林空间的神秘变化。
4.在更大的水域建设几个中心岛,在更大的水域建设几个中心岛,可以让水景多姿多彩,无穷无尽。
5.不一定是竹丝,山水有清声。唐代著名诗人、园艺师王维的《竹露滴香》一诗,通过竹叶滴水之声,把人引入一种非常宁静的意境。在园林造景中,如果能运用各种手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的声音,就能引起游客的听觉美感,如“滴水声”,水的声音反映出环境的宁静,带出空间的音乐感。
6.镜中飞花,清代外环屏中自然界各种事物的颜色都来自郭。水的颜色是最朴素的,但也是最多彩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创造丰富的色彩视觉美感,产生点彩和借色两种功能。所谓点彩,就是用素淡清澈的水色来装点周围的环境,取其丰富色彩的雅致。所谓借色,就是借助周围天气的颜色和花草树木的颜色来改变水的颜色。天空、云朵、旭日、落日、霜雪等气象色彩常因时而异;花草树木的颜色,如盛开或凋零,浓荫和秃枝,随季节而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的色彩在水中组合和反映,往往会孕育出千变万化的色彩美。
7.卜从水面谈建筑与水的关系,这在园林治理中是有计算的。如果两者结合得好,可以取长补短。在江南园林中,由于园林面积的不同,在处理建筑与水体的关系时,大致有两种模式:依水园林和附水园林。前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网景园,都是围绕水而建;后者如吴江同里镇退思园的建筑,都是紧贴水面建造的。
8.虽是人所为,但水面形状的曲折、水面的分隔、水面上岛屿的建造、弯岸的设计以及依水而建的桥、台、亭、阁等建筑,都要力求达到“虽是人所为,却是人所为”(以“园冶”计算)的标准,尽量不要露出人工斧的痕迹,否则对东方有影响。“自然在上品之上”,要达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就要“师从外教,得心于中国”。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最深刻、最精辟的意义是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表达,当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达。中国园林提倡“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中国园林中的叠山理水大多是自然形态。比如江南园林中的水池,自由曲线“顺其自然”;而西方园林中的水池多为几何形,体现了“征服自然,为人服务”的思想。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在空间的处理上有很多哲学思想。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进行设置。比如苏州的网师园、郭林园、狮子林、怡园,无锡的吉昌园,扬州的姬晓山庄,吴江同里的退思园等等。都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周围是岩石、树木和建筑。这种造园法的深意来自中国的基本哲学思想:“空”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老子》说,“至虚极,守静。”《庄子》也说,“常守,守为明,明为空”。虚是最高的境界和追求。水是“无”和空的,而岩石和树木是“存在”和现实的,所以它们都被放置在周围。不仅如此,中国园林中的水多为静水,越静越美。水面静止时,是明亮的,可以看到水下物体的倒影,水中的鱼,水面上的物体,而水面消失了,看不见了,所以“无”是伟大的,所以“善如水”。西方园林中的水是不同的。有了喷泉和水的形状,往往在水池中央建一个雕像,水的形状显露出来,以“有”为中心,体现出与东方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
中国园林不仅要通过叠山理水创造出充满生机、意境、虚实相生的形式美,更要追求触景生情,寻找能够表现精神层面、进入情景交融境界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这是中国园林的意境,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学思想密不可分。
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多为文人或画家。他们作诗作画,总是在表达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意志,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在园林创作中“以景抒情,以物感志”。这种意境总是通过园林的命名、匾额、楹联、碑刻、纪念馆等清晰地体现出来。比如苏州沧浪亭的名字就取自孟子,意思是沧浪之水清澈见底,可以自嘲。芙蓉园的命名,寓意夫妻二人一起归田隐居。扬州姬晓山庄的名字取自“倚南窗为傲,审膝为易”的意思...去高东散心,清流作诗”在陶渊明的《归乡》中。
古人云,“诗言志”,“诗必然爱”。所以意境也是诗的境界。诗中之志,诗中之情,是园林意境中的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形式美是眼睛感知的,意式美是心灵感知的”。中国园林通过艺术加工的山川、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亭台楼阁,激发人们对美好感情、美好志向、美好品格、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境界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美的境界,也是造园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孙小祥在《中国园林艺术概观》中写道:“当然,以上的许多意境,并不像水上落花那样不着边际。这种情感、志向、性格、理想在动态布局中与园林的空间布局、人居环境、绘画景观融为一体,最终达到‘以情写景,以景传情’的理想境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中国园林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有机结合。它以物质体现精神,以物我和谐,以有限体现无限,旨在给人以无尽的联想,达到“忘美而又与之在”的目的。所以,总的来说,是无穷无尽的,有趣的。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篇论文,题目基本一样,楼主稍加修改就可以用了。祝你好运!